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東岳路小學 王 梅
“教書育人”分為“教書”和“育人”兩個方面,二者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反觀我國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育,“教書”做到了,甚至是做到幾近完美了,但“育人”仍有努力空間。觀察我國現階段的小學教育不難發現,教師和家長都萬分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成績代表了一切,成績好就是好學生、好孩子;反之,就是壞學生、壞孩子。這種一刀切的判斷方式,讓教師對德育教育的關注度下降,讓學生誤以為德育知識的學習不重要。如今,互聯網讓人們能夠在更廣闊的知識海洋里遨游,小學語文德育教育也可以借助互聯網的東風,讓“育人”重回教育的重任。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家更加希望學校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觀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科教興國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目的。雖然素質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但還是存在部分語文教師,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所以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自身教育觀念的轉變,還未能做到語文教學與的德育的融合,這極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標的不斷改革,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小學語文德育教育開始得到重視。盡管如此,傳統教育模式還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占據大部分地位。就目前看來,大多數小學語文工作者對德育教育的定義還處于模糊階段,認為放松對學生成績的管理就是素質教育,還是沒能全面認識到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的在政治、思想、道德、層面的知識。且在小學語文德育的教育過程中形式單一,以傳統的教師單一輸出為主,學生的思想和需求得不到釋放,素質教育的真正意義得不到落實。
移動互聯網走進小學生的語文課堂,讓單一的課堂形式豐富多彩起來,把抽象的書本定義具體化,教師的備課時間可以大幅度地縮減,學生可以得到更感興趣的課堂,學習語文知識變得更加簡單快樂,但隨之而來的弊端也就暴露出來了。比如:教師和學生開始對互聯網產生依賴。再比如:互聯網中的信息如浪潮般撲向學生,而這些信息中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小學語文的德育教育,如果學生沒有能力分辨其好壞,而家長和教師又沒有及時指正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如此看來,移動互聯網也為小學語文德育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想要提高應互聯網視野下的小學語文德育教育,首先要增加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對德育教育的關注度。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作為德育教育的引導者,如果自身對德育教育就不重視,學生的德育水平自然就不會提高了。當然,此處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單指小學語文教師,還包括其他語文教育系統的工作人員,有了政策,教師才能更好的遵照執行。除了政策的執行外,小學語文教師要從自身出發,從根本上認識到德育知識對小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利用課余時間整理歸納德育知識內容,不斷補充新的內容,只有自身充實了,學生才能在教師知識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營養。
比如:學校方面可以討論決定每周的哪一天為德育日,在這一天,學校可以先暫停對語文學科知識的學習,改為德育知識的教學,師生共同參加學校組織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和教師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這樣既不會耽誤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還可以留出足夠的時間深入德育知識,師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既然師生都很喜歡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何不利用互聯網搭建一個有趣的德育教學環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感興趣的授課方式,在不改變語文課文原本的語境前提下,利用互聯網搭建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場景。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課本中抽象的概念,在互聯網搭建的真實環境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形成自己初步的思想認知。這個方式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遵循了新課改中對素質教育的要求,發揮了互聯網的作用,最終學生還學習掌握了德育知識。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播放花生成熟過程的視頻或者動畫,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對課文中“要做對別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思想,有了具體化的認知。教師在對學生加以簡單的引導,課文中更深層面的:腳踏實地、埋頭苦干、謙遜好學、不為名利的高尚精神,學生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握。這樣,在互聯網搭建的德育教學環境中,學生就可以收獲思想、道德教育的種子。
傳統的教學模式延續至今,生命力是頑強的,也有它自身的優勢所在。但互聯網技術在大眾的視野下不斷成長,它超出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也是有目共睹的。不可否認,互聯網中的信息,能夠傳輸給學生的知識是比書本中固定的知識要多得多。教師可以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合理地利用網絡中的優勢資源。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這一課文時,文章的含義是做人不能眼界窄小,要勇于進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學習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得更加透徹,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找出和坐井觀天相似或相反的成語,如相似的鼠目寸光、盲人摸象,相反的見多識廣、包羅萬象等,這都可以幫助學生在對比中熟記知識。
再比如:在部編版六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魯迅先生的文章,學生就可以利用互聯網查閱魯迅先生的其他文章或與魯迅先生相關的資料,在了解了魯迅先生的生平經歷之后,魯迅先生追求民主、不畏強暴、愛國主義的精神就已經進入了學生的知識庫存。之后如果再遇到魯迅先生的文章,就不會感到棘手,而是信手拈來了。也許學校圖書館或者資料庫也可以查到魯迅先生的資料,但用互聯網技術,我們可以更加快速且完整地了解一個知識點,何樂而不為。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家長微信群,分享德育知識或文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有利有弊的世界,它可以拓寬你的眼界,也可以荼毒你的心靈。在互聯網的信息浪潮中,大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熱點信息,但還是有少量的消極因素存在,它本身不是錯誤的,但由于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任何負面的情緒都有可能對小學生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小學生現在處于一個心智發展還不成熟,對周圍的事情還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對觀點的好壞還不能做出正確判斷的時期,如果這時家長和教師沒能及時發現和指正小學生的觀點,那么對小學生的傷害極有可能是一生的。
例如:在互聯網信息的瀏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低俗、淫穢、暴力、反動等不良信息,小學生在缺乏正確判斷力的情況下,可能會閱讀、信服甚至遵循了這些不健康的內容,再加上小學生極強的模仿能力,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操控的。為了避免這些不良后果的出現,首先,家長和教師對小學生互聯網信息瀏覽進行適當的監管,既保證小學生自由獨立思考的空間,也要幫助小學生在互聯網的世界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度”;其次,還要呼吁有關部門加強對互聯網的管理,加強綠色網絡建設,凈化網絡環境,為小學生創建一片純凈的網絡空間。
綜上所述,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提供了較為便捷的手段,讓小學生可以在一個有趣且生動的空間里感受德育知識的春風。但這一美好畫面的出現,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加強對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的重視;需要互聯網技術在教學課堂中的持續進步;需要家長和教師對小學生互聯網瀏覽的尊重與監管;需要網絡監管部門對網絡空間的綠色凈化;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小學生對德育知識積極主動的探索與學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小學語文德育教育可以在移動互聯網的沐浴中,散發出思想道德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