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石牌小學 馮 婷
雖然《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9年最新修訂版)》(以下簡稱《標準》)對中低年級的學生沒有提出明確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要求,但部編版語文教材從二年級起安排了閱讀游覽圖、車票、通知、尋物啟事等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內容。由此可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要從小抓起,要在學生不知不覺中進行滲透學習,為到高年級正式開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打下基礎。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相對于以句子和段落組成的連續性文本而言的閱讀材料,多以數據、表格、圖表、圖解文字、憑證單、使用說明書、地圖等形式出現,顯得比較枯燥不容易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對于一直以故事性趣味閱讀為主的小學中低年級學生來說,怎樣才能激發他們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產生興趣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便是對小學中低年級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策略進行的一番闡述說明,希望能夠對同仁于教學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水平起到積極作用。
隨著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不少教師會忽略課本中學習內容,直接向學生展開拓展教學,殊不知,這樣做只不過是揠苗助長。所以,在閱讀教學材料的選擇上,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課本的資源,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產生興趣。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學生于循序漸進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優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
《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小學中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生性好動,閱讀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師必須要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落實到教學實踐當中,從選擇適合的閱讀文本著手,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厘清圖表等非連續性文本的表達順序,才能有條理地閱讀文本。例如:學習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的“識字加油站”時,教材出示的內容是一張高鐵票。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除了讓學生通過票面識字外,還可以指導學生提取票面信息,學習搭乘高鐵的基本步驟。由于高鐵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學生學習的興趣極為濃厚,不僅找出自己家中的舊車票帶到學校和同學們分享學到的知識,甚至還找出汽車票、飛機票為同學們解說乘車、乘機的注意事項。通過一個識字學習引發的車票閱讀熱,不但達到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字的目的,更使學生產生了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理解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為此,原本枯燥的識字教學變成了興趣閱讀識字,學生無意中還認識了比課本要求更多的生字,從而促進了識字學習。
當學生對課內知識有了充分掌握后,教師要巧妙利用課外閱讀教材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以恰當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最終呈現出精彩的小學語文非連續性閱讀教學效果。
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應用語文的規律,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手段之一。教師在平時要注意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一定要保證閱讀材料符合學生年齡段的認知能力。為此,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優先選擇閱讀材料,使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能拓展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興趣,激發其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學習的自主積極性,提高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水平。
低年級學生對圖解文字更感興趣,教師就可以選擇圖畫形式的非連續性文本進行學習。例如:配有圖解文字的“七步洗手法”就是學生學習非連續性文本的好材料,不僅讓學生學會最基本的防護本領,還提高了他們看圖閱讀的能力。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量,也從數學學習中學到了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這時就可以閱讀一些簡單的數據表格圖表。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導致學校停課期間,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新冠肺炎防疫注意事項、新冠肺炎防疫每日通報等,讓學生及時了解防疫動態,參與家庭討論社會熱門話題,使得學生在家可以和父母加強溝通交流。
自信來源于知識的儲備,學生嘗到了甜頭,自主閱讀的欲望就會得到激發。小學生好奇心強,貪玩是他們的共性,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特性選擇材料。在全民宅家防疫期間,學生無法獲得更多課外閱讀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玩具說明書、食品包裝說明書、簡單的食譜等家庭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材料,在閱讀理解之后動手操作并通過網絡視頻和同學進行交流分享,在家長的陪伴下進行廚藝展示……通過閱讀、理解、實踐、感悟,學生切實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產生更大的興趣,主動學習的勁頭更足。生活中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只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好好利用,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單調的學習變得有趣。
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可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自主學習和繼續學習打下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步驟和方法,講解圖表式非連續性文本的構成因素及閱讀方法,通過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引導學生掌握具體的方法,提升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目標是學習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前學生必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通過閱讀可以收獲什么。學生帶著目的學習才會有方向和動力。
在導入新課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巧妙地展示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啟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
低年級孩子容易產生疲倦感覺,在學習非連續性文本時,可以把學習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運用“過關法”或“摘果子法”出示學習目標,即每學一個內容或知識點前或后就出示一個學習目標,學習效果好的同學獲取一個“果實”。在這個同步過程中,學習的目標明確了,學生對知識點也接納了,教學效果出來了。
鑒于非連續性文本多以圖表、圖畫等形式呈現,具有直接、簡明、概括性強的特點,教師在選擇好學生感興趣的閱讀內容后,可以指導他們參照閱讀理解的方法學習非連續性文本。例如:以圖解方式呈現的吹泡泡游戲玩法說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產生聯想,然后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表述出來,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動手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吹泡泡過程的認識。教師還可以提出“是否只能用肥皂調制泡泡水?還能用什么材料做吹管?是不是吹出的泡泡一定有顏色?”等問題,并通過進一步的實驗解決問題。當學生發現通過圖文閱讀可以讓自己玩得更開心后,閱讀的欲望就會更強。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到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畫出關鍵詞,再理解關鍵詞,從而完成閱讀任務;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聯系生活經驗等方法理解非連續性文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后,主動閱讀和學習的愿望會增強,看似枯燥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就變得充滿挑戰和吸引力了。
非連續性文本來源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生活中的素材同樣可以拿來用,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比如:孩子們跟著父母去坐地鐵或公交車,站牌是非連續性文本。在教學中,教師可設置這樣的情境,出示一塊公交站牌,設計一個核心問題:“從你的家到少年宮,坐公交幾路車?如何判斷行車方向?需要坐幾個站?”教師還可以出示廣州的地鐵線路圖,判斷廣州有幾條地鐵線,從石牌村到廣州高鐵站可以坐幾號地鐵,需要轉乘哪幾條線。當然,單靠課堂閱讀還是不夠,需要家校攜手,爭取家長支持親子鍛煉的機會。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因此,身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從不同的方面把準學生的興趣點,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把所學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必將有效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