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霞(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工業街小學)
宣化區工業街小學以“將小學辦成教師發展的大學”為目標,樹立“服務教師發展、助力學生發展、促進學校發展”的理念,著力喚醒教師自主發展的意愿,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指方向、引路子、搭平臺,使教師持續的專業成長成為學校優質發展的不竭動力。
工業街小學始建于1964年9月,是著名的馬萬水工程隊所屬的井巷公司職工子弟小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學校建校幾十年以來,從企業辦學、借地發展到異地新建、快速崛起,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捌D苦奮斗,嚴細求精,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馬萬水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學校教職工中傳承和發展,逐步形成“改革創新,嚴細求精,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學校精神。學校精神引領教師的專業精神,涵養教師的文化自覺,使每一位工小的教師都由內而外地透露出質樸、嚴謹、自由、開放的獨特氣質。面對學校的改革與發展,在深度挖掘學校優秀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緊緊抓住課程改革這個著力點作為創新辦學理念實現學校優質發展的戰略平臺,通過環境營造、學習研究型組織文化建設、學校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等多種途徑,廣泛凝聚共識,激發教師自我更新與主動發展的精神動力。
全面深化學校教育綜合改革,不斷完善現代學校管理體系建設。推進以教育教學為核心的組織管理變革,進一步下移重心,讓行政力量更多地服務師生,促進師生的發展。施行以“崗位管理”為主體,“項目管理”與“責任區管理”為兩翼的新型管理模式,構建層級式與扁平化相結合的“一個中心”,“六橫三縱”的管理網絡。“一個中心”即以學校行政會議為中心。“六橫”即以六個年級為單元開展工作。每個年級設兩位行政領導分管,全權負責本年級教育教學及其他工作的策劃、落實、反饋與評價。“三縱”是以黨務,德育、教學為三條主線開展工作。黨支部、德育處、教務處對各年級的工作進行規劃、布置、指導和督導,對各自分管的工作進行縱向分析,整體謀劃布局,發揮領導職能。
建設針對學生成長的“2+N+X”管理運行機制,兩位年級負責領導、N位班主任和X位任課教師共同組成教師發展團隊,實施教育教學運行之“雙軌”驅動,年級統籌管理。
新型管理模式將之前自上而下的(校長→副校長→主任→副主任→年級組長或教研組長→教師)六個層級縮減至平行的(年級分管領導→年級組教師)兩個層級。弱化行政意識,變指揮為指導,變命令為服務。每位行政干部都以組織者、引領者、發現者和協助者的角色參與年級的各項活動,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最直接和便捷的指導和幫助。在每個組織內部除了執行與落實還有研究、溝通、評議和協調,教師不僅是被動接受工作任務的執行者,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團隊文化的建設、課程的開發與落實、活動的策劃與實施等,由于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師的潛能得以激發、個性得以張揚、創造力得以發揮,教師隊伍的整體活力得以大幅提升。
教師的職業生涯具有很強的階段性。休伯曼的教師職業生活周期論將教師的職業生涯過程歸納為入職期(入職一至三年)、穩定期(四至六年)、實驗和歧變期(七至二十五年)、平靜和保守期(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退出教職期(三十四年以上)五個階段。我們針對不同階段的教師確定了教壇新秀、教改先鋒、學科領航教師、學校名師、根基教師五個層次的培養計劃,使處于不同時期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向更明確、目標更具體、重點更突出、效果更明顯。
教師階梯培養計劃將教師隊伍的整體優化與教師個體的個性發展需求結合起來,溝通學校發展目標與教師個人發展目標的橋梁;將骨干教師的培養與使用結合起來,通過成立骨干教師工作室等形式建設骨干教師培養考核長效機制,進一步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將中青年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與處于平靜保守期的年長教師工作活力的激發結合起來,通過從教三十年以上根基教師的評選,青藍工程等舉措激發年長教師的工作熱情,從而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活力。力圖讓每一位教師從初入職走向成熟,由成熟走向優秀,由優秀走向卓越,逐步成長為教師教育家。
在教師梯隊培養整體框架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階段教師的不同需求,重新梳理各類校本教研和培訓活動,從課程的層面進行系統建設,形成了服務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水平、面對不同問題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體系,幫助教師突破各個成長階段的瓶頸。將教師的專業發展分解為行政干部、骨干教師、青年教師、班主任隊伍等不同的項目,由分管領導負責用各類發展類課程進行推動實施。
青年教師培養項目在推進過程中,整合和利用學校內的各種優質資源,與多位教師共建青年教師成長課程。創辦晨曦茶社與答疑堂,邀請優秀教師通過沙龍的形式為新入職的教師進行系統培訓。習字指導示范、班級管理的細節與智慧、“班主任的威嚴與溫柔”“若即若離是最美”與家長溝通的藝術、語文和數學教材培訓、有效備課之教案的編寫策略等經驗分享類課程幫助青年教師盡快適應并勝任學校工作。青藍工程師徒結對課程、教學基本功大賽、讀書沙龍、優秀教學課例觀摩等實踐性課程助力教師快速成長。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戰場,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陣地。學校以課堂為著力點,積極構建“學習、實踐、研究”三位一體的常態化教研體系。
勤學深思,實現教師教育理念重構。為了更深入地把握生本教育的理念精髓,學校為每位教師購買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揚生命》和荊志強老師的《幸福地做老師》以及《人民教育》生本教育??葧=M織參加全國生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習班的培訓學習、在線觀看講座視頻、創辦校內生本教育專題期刊、成立生本工作室,通過聊書會、讀書心得交流會、學習小報評展、讀書匯報講座等學習活動將對生本理念的學習不斷引向深入,使教師教育觀念在學習與反思中徹底顛覆與重建。
校本研修,實現教師教學行為重構。教研組通過“組內學習、集體備課、磨課研討、課例展示、聽課議課、復備改進”的教研方式對課堂各個環節進行專項行動研究。分別針對小研究的設計與落實、課前三分鐘的安排、小組建設、小組匯報全班交流等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并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環節進行了專項行動研究。通過課例研究、教研組研討、全校大教研等連環跟進的方式尋求突破的辦法。小研究展示評比直指生本教學核心處,廣大教師結合各自的教學實踐提出由“設計教”轉向“設計學”的全新策略,形成了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個人特點的小研究集錦。每周的教改大課堂為教師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使教學研究成為常態,也成為學習型團隊建設的最有效途徑。全員生本課堂展示活動和全員生本教學評優活動,集中展現了學校課堂教學的全貌,呈現出蓬勃生長的無限張力和“人人有課、課課有思、思思有點、點點精彩”的美好景象。廣大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在學習與研究中提升,在交流與分享中成長已經成為學校教研新常態。除校本教研外,通過采取“互動式”“實戰式”“分享式”“參與式”等多種教研形式,建立區域聯合、協同發展的校際立體教研網絡,搭建更多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平臺,使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課題研究,實現教師專業素養重構。申報“基于生本教育的單元整體教學課型研究”與“生本教育理念下,信息技術實現學生學習方式深度變革的研究”兩項省級科研課題,以課題為引領使教科研成為助推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蒲姓n題在研究過程中堅持全體動員、全員參與、主學科先行、骨干教師引路的原則,化整為零分解為不同的子課題分步推進、逐項突破。教師以課題為載體開展主題學習、主題研討、主題研究,用先進的教育理念解決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從研究者的角度重新定位教師角色、反思教學實踐,即時性地對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評價與改進提升,自覺地將經驗反思與理論探索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自覺走向自為,實現了由經驗型向研究型、學者型轉變。
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好的教師必定成就好的教育,相信,在教師專業發展上的所有探索必定會收獲學校教育欣欣向榮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