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慶(福建龍巖市冠豸中學)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對象。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固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靠內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因此,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并確立其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也是英語教師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在課堂上,他們努力為學生創造說和練的機會,模擬各種情境,力圖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但苦惱的是:學生不參與。其實,課堂情境僅僅靠模擬是不夠的,它畢竟是在課堂中,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從心理上分析學生的愿望,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建立起一種協調、和諧、互補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學生面前是以一種權威的形象出現的,學生對教師心存敬畏,這不免拉開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要解開這道鎖,還得先從教師做起。首先,要給予學生以尊重,對課堂提問答不出的同學說一聲:Nevermind,而不是讓他長久地站著;對回答錯的同學說一聲:Canyou thinkitoveragain?這樣,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又不會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受挫。其次,要認識到課堂便是情感場,教師面帶微笑、親切和藹地與學生交流,這樣的課堂未成曲調先有情,師生間無心理距離。
不可否認,學生之間在能力和智力方面確實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仔細琢磨學生的個性,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因人施教和面向全體相結合。比如,課堂提問時,簡單單一的問題讓基礎較差的同學回答,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基礎較好的同學回答,力爭使全班不同學習層次的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
心理學家馬斯濟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論”,他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向高級分為五個層次,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對學生而言,即要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滿足自我實現。在英語教學中,適時地對學生加以鼓勵和表揚,可以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只有成為學生心理上的朋友,才能被學生所接納,彼此才會溝通,課堂氣氛才會融洽,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被喚醒,可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
質疑也即在授課時設置一個個的懸念,它不僅僅是一問一答式的課堂提問,它要求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起主動探究的欲望,使得授課有順勢而下、層層遞解、最后豁然開朗之功效。學生在尋求答案過程中就能把教師所講的內容流暢地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共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為更好地開展探究性教學,用質疑法導入新課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教學手段,它可以是問題式的,也可以是圖片式的,更可以是FreeTalk式的,關鍵是要能引出當堂課的新授內容,以此來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學生上課時面對的是一篇篇六種含義的對話、課文或是聽力材料,這些材料就好比一塊塊寶地,但初讀時學生是很難獨立找出其中的“寶藏”所在。因而作為教師就需要把原材料進行加工處理,提煉出重點難點,也是“寶藏”所在,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道道緊扣材料的疑點,在授課過程中逐一展示疑點,層層剖析,直至學生豁然開朗,這是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高潮。
結束新課前質疑,它不僅可以鞏固反饋當堂課新授的內容,更可以為下堂課教學內容設置懸念,激發同學們預習新課的熱情,為下堂課的探究學習做好準備。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空際,而不是我教你學。英語課堂教學就是要通過這些交際活動,使學生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在交際過程中,師生雙方的認識活動也是相互作用的,相互促進的,教學就是為了促進這種交流。為了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教師就應該注重交際策略的學習和運用,積極地培育課堂真實交際的氛圍,同時盡可能地創設虛擬真實情景進行虛擬實際交際,教師在課堂上要時刻關注學生如何學進而達到如何用,在學和用之間就需要充分的操練,而且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載體,通過任務型教學途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要想使英語課堂最大限度地做到以學生為主,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往往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使課堂活而不亂,我們可以把學生進行分組搭配,盡量使每個小組的好、中、差學生都占一定比例,每個小組任命一名小組長,也可輪流擔任,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活動時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這樣,就能讓每個學生動起來,也可避免在課堂上有的地方熱熱鬧鬧、轟轟烈烈,而有的地方則冷冷清清、安安靜靜。這并不是那些學生不愿參與,是因為坐在一起的那幾個恰好都不知該做啥或者該怎么去做。
曾經有幸聆聽過糞亞夫先生的報告,他說英語課堂教學應該和駕駛員學駕駛技術一樣,要善于把一整節課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連貫而又相對獨立的小任務,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通過一步步地完成這些小任務而最終完成整節課的總目標。
學生的個性差異往往導致學習能力發展的不平衡,這必然反映到英語學習中具有差異性。因此,教師要注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揚其長,避其短,以長補短,讓各種類型的學生的思維都得以活躍,主體作用得以發揮,例如,喜歡唱歌的學生,就讓他上臺領唱英文歌曲,其他同學跟著唱。喜歡畫畫的學生,就讓他上臺畫簡筆畫,并利用簡筆畫進行單詞教學。語音標準的學生,就讓他們擔任領讀的角色。平時少言寡語,上課不敢舉手發言的學生,就經常給他們發言的機會,并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長補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在聽很多課的時候,發現能主動發言的或者教師點名發言的學生總是少數那么幾個,難道我們能說該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嗎?至少連面向全體都還做得不夠。
英語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語言文字教學、聽說讀寫訓練。既然是語言教學,教師就應該使學生養成如下習慣,第一,書寫規范的習慣,第二,使用工具書的習慣,第三朗讀背誦的習慣。第四,閱讀課外書的習慣。同時,英語是一門交際性語言,能夠大膽開口說是很關鍵的,在課堂教學中教所應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緊湊安排對話表演,適當的朗讀背誦,促使學生自主地去聽、去說,去讀,時間一長便養成了聽、說、讀的好習慣,備用英語糾錯本,英語隨筆本,加強讀寫習慣的培養也很重要,如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應先是引導學生精讀教材中的課文,給學生一些能直接從原文中找答案或進行判斷的題目,再給出需要對原文進行分析。簡單判斷的題目。最后給出須深層推理地找mainidea或根據原文判斷表達是否正確的試題,這種梯級式的訓練有利:類讀習慣的養成,精讀是必要的,泛讀也是不可缺少的。當然,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要經歷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程需要教師和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但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情,
總之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只有堅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輔之以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使教與學相長,全面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