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雪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山地公園地形地貌相對復雜,特殊的地質條件和豐富的植被使山地公園具有更加多樣的空間布局和更為豐富的視覺效果。山地公園景觀較一般的城市公園存在生境異質性高、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和土壤緊實度不夠等特點,易出現水土流失、滑坡及植物破壞等問題。所以,進行山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時,需要著重關注生態問題。道路景觀設計涉及園林設計、道路美學和景觀生態學等各個學科,其中景觀生態學在道路設計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1]。
山地,在地理學上是指海拔500 m以上、相對高度200 m以上、起伏較大、坡度陡峭的地形,一般呈脈狀分布[2]。
對于山地公園的概念,學術界至今未有被公認的、較為明確的定義。該研究把山地公園界定為用地范圍內大部分面積為山地或具備山地地形特征、供人們游憩活動的公園綠地[3]。
道路是山地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地形的變化,能創造出比平地公園更加多樣的空間體驗及視覺感受。由于山地特殊的地形限制,一方面使山地道路的施工難度增加,工程費用增加;另一方面,山地高差的不斷變化使山地公園的景觀道路形式更加多樣,即平坦或高差較小處可作為車行道、騎行道,以滿足人們的游賞、健身、后勤及消防等功能需求;坡度稍大處,可設坡道;當坡度達到設置臺階的要求時,由坡道過渡到臺階,產生多樣的游覽體驗;涉水處可設汀步或水樁;山谷之間可設索橋;地形高差較大且不方便地面道路施工時,可設纜車或觀光電梯;水面上可設觀景棧道等。
山地公園生態敏感度高、環境相對脆弱,道路建設必定會對山地公園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一是破壞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道路作為人工構筑物,對山地公園環境來說屬于較大的人為干擾因素,道路所占面積的自然生境消失,道路受到交通干擾,會使道路邊緣的動植物生境受到影響。從景觀角度來說,道路建設可能會導致景觀破碎化嚴重[5]。二是阻隔道路廊道。道路以線性空間融入自然環境中形成道路廊道,但由于人類活動使原有的動植物遷徙廊道被打斷,導致動植物不得不改變生活軌跡[6]。三是嚴重破壞自然環境。山地地形變化大,道路在施工過程中使山地原有的穩定的土壤結構遭到破壞,休止角發生變化,在降雨條件下并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環境。
山地公園的建設目標是建立一個結構合理、自身能相互協調及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同時滿足人們的游憩觀賞和運動休閑等需求。道路是山地公園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景觀元素,其規劃設計也應遵循生態原則,以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內容指導道路選線、道路形式和道路鋪裝等[7]。
道路選線時,應充分考慮場地的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及氣候條件等,盡量避開山體滑坡、泥石流和懸崖等不利地段,注意避開生態敏感區,避免破壞動植物的生境。另外,合理控制道路的寬度與路網密度,限制人流進入量,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性。
3.1.1 盡量與地形相結合。既要盡量減少對山地景觀的人為破壞,使道路選線與山地景觀相互協調,也要考慮道路的縱向坡度是否能滿足人行或車行條件。道路布局上應盡量順應等高線,呈Z字形布局,順應等高線也能使道路景觀較好地融入自然環境,獲得視覺上的統一美。在某些山坡過于陡峭、道路繞線太長的地段,采取架空道路、索橋、纜車等方式往往能縮短線路,節省工程成本,并減小對地表的破壞[8]。
3.1.2 考慮地質狀況。在對坡度、坡向等的分析中,應結合ArcGIS軟件,生成分析圖以指導道路選線。以西南地區為例,查閱地震滑坡坡度文獻資料可知,坡度為30°~50°時,滑坡發生率較高[9]。在道路選線過程中,應盡量避開這些地段,在必要的情況下,應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以保證道路安全。
3.1.3 考慮水文條件。要充分了解場地的氣候情況、降水量、消落帶范圍及水體駁岸的基本情況。在山地公園環境中,因為高差較大,水流較急,勢能大,即使是較小的水量,也能產生比平地公園中較大水量更大的沖刷強度,所以進行道路布局時要充分考慮安全性原則。進行臨水道路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旱、雨季雨量差距產生消落帶的情況,應將道路設置成雙層道路以應對旱雨季。另外,山地公園雨季水量大、地勢陡,在雨季有發生泥石流和滑坡的風險,因此,設計道路時應同時兼顧安全性與生態性原則[10]。
山地公園的主體是自然,較一般的公園更強調生態保護以及對自然環境的體驗,因而對于道路的設計也應融于自然。
3.2.1 道路邊緣設計上柔化道路與自然的邊界線。設計道路邊緣時,拋棄傳統的用路沿石進行鑲邊的方式,代之以自然的石塊和地被種植,使硬質的道路景觀逐步向軟質的自然景觀過渡,柔化道路與自然的邊界線[11]。
3.2.2 道路顏色與周邊環境色彩相協調。除少數針對特定人群或有特定主題的道路景觀,如兒童公園、運動公園和紀念性公園等外,道路的顏色應避免采用過于鮮艷和亮色調的材質,應模仿周邊環境要素的色彩、紋理等特征,以樸素、粗獷的形象使道路與自然相協調。
植物是道路景觀的重要構成要素,植物的形態特征、季相變化等均能直接影響道路的景觀效果,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能改善局部小氣候、增加空氣濕度、凈化空氣。同時,各種植物組合形成的植物群落為動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喬、灌、草的組合方式能豐富空間形態,營造良好的群落層次,產生生態效益,也能降低水土流失情況。喬、灌的組合方式有豐富的群落層次,而且輪廓特征明顯。喬、草的組合方式多見于谷地、平地和坡地處,沿道路起伏設于林下。
山地公園較一般公園有著較高的生態敏感性,其開發利用應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山地景觀道路作為人們活動的承載物和公園的骨架,在山地建設過程中十分重要。道路建設對生態環境有較大的破壞,無論是選線、施工,還是道路形式規劃、道路材質選擇等,均或多或少會產生景觀破碎化、道路景觀與生態環境脫節等生態問題。因此,研究景觀生態學理念下的山地景觀道路設計原則及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