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花港迎春小學 朱 琳
新課改倡導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逐漸形成“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學習性評價作為形成性評價中一種新的評價方式,符合現代化教育改革的理念。學習性評價貫穿于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圍繞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促進教師改進教學實踐而展開評價的教學過程。
在目前小學教學中,還是以傳統的應試教育外部評價為主。學生們對數學學習過程中評價的認識存在嚴重的誤區,片面地把考試成績、分數、排名等作為評價自身學習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在這種認知誤區中不能對自身展開合理有效的評價,逐漸失去學習的自信心,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對自身評價的能力有限,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因此,在長期的依賴性心理作用下,逐漸失去自我評價的積極性。
隨著外部評價教學壓力的作用,數學教師在教學評價中依然把重點傾向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數學教師在固定的教學模式中一時無法轉變理念,習慣于掌握主動權。教師如果沒有深刻把握新型教學理念的內容,在教師培訓中沒有掌握具體的評價方法,就會對教學評價缺乏清晰的認識,缺乏一定的專業性,無法落實新課程教學的目標。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跟蹤和總結,對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缺乏必要的反思和反復實踐,因此在日常數學教學活動中常常事與愿違,無法達成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學習性評價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形成性評價理論發展而來。近年來,國際基礎科學教育改革基于形成性評價又提出一種新的評價理論和學習方法,繼而成為現在的學習性評價。英國研究學習性評價的權威專家布萊克認為,學習性評價指任何設計和實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英國評價改革小組對其定義為:“學生和教師通過探求及解釋使用的學習材料,來發掘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他們要達到的水平以及怎樣做能達到那樣的水平。”澳大利亞評價專家認為:“學習性評價承認評價應當發生于正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從評價活動中獲得的信息可以用于促進教學過程。”
當前學習性評價的主要特征有:一是沒有固定的評價模式,不是固定存在于教學過程中的某一階段,沒有規范的形式,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的非正式互動。二是在學習評價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進程進行有效的跟蹤和反饋,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三是學習評價是教師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內部非正式的評價,它不同于由教育專家、教師同事、教學領導等在聽課中進行的外部評價。其非正式性特點決定了評價中以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自尊動機為評價關注的重點,以提升教學質量為目的。四是學習評價沒有固定的結論和結果,這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關注評價的過程,不跟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直接掛鉤。五是學習評價中需要學生參與,自主控制自身的學習行為、方式和內容等,關注自身的學習過程,學生對整個學習具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和方法意識。六是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教具和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思維呈現螺旋上升的模式,讓學生能順理成章地進行深度學習。
傳統的學習性評價只關注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導致評價不能細致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造成了阻礙。因此,學習性評價應將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使評價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讓評價更加科學化、具體化、全面化。
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探索改進學習性評價的方式和方法,如改進數學課堂提問的方式,精心設計問題,師生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進行互動,適當增加回答的等待時間,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優化作業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的成長性,采用積極的評語來對作業進行評價反饋,提升作業的反饋質量,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給出合理的改進建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讓學生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轉變,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生生互評和自我評價,學生在生生互評中可以看到別人的長處,找出自己的短板,從而達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效果,通過自我評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我的成長,逐漸形成責任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在教學中應將多種評價方式和形式進行結合評價,進一步優化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在評價中認識自我,改進學習方式,在評價互動中進一步促進教學效益的提升,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學習性評價時,要承擔研究者的角色,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和改進,以專業的教學能力在教學中觀察學生學習動態,搜集學生是否能進行有效學習的論據,創設評價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有效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
教師在教學中要優化每一個教學環節,關注學生學習的內容、方式、成果,在對學生進行綜合學情把握的前提下,積極備課,設計具有建設性的課堂問題,把握好課堂預設和生成相互統一的關系,滲透學習評價的理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預設,讓學生掌握學習的目標,初步認識評價的標準。比如,在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讓學生認識搭配的教學中,數學教師展示2件上衣、3條裙子,讓同桌互相搭配衣服,展示所有的搭配結果讓對方進行選擇。學生們有的進行畫表格的方式進行搭配,還有的進行連線,還有的學生利用字母進行搭配等。隨后,教師讓學生匯報6種搭配方式思維的過程。接著,教師讓學生在互相評價中選出最喜歡的搭配方法,學生們通過反思總結了不同學習方式的優劣,在對比反思中找到了最優得出結論的方式。最后,學生們指出指定上衣或褲子中的一種進行有序搭配,能既不重復又不遺漏。
教師在教學中善用體態和語言能為學生構建輕松、愉快的課堂評價氛圍,讓學生們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數學教師給學生鼓勵的手勢和激勵的話語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的欲望。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用精準的評價詞進行設計,創設相應的情境,能推動學生一步步進入高階思維的階段,實現思維的提高。比如,在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教學中,數學教師以誰愿意和數學老師玩游戲為課堂導入,當學生贏得比賽后,教師指出學生能找到相應的策略,對學生的主動思考的過程進行鼓勵。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們思考:“兩個同學去爬山,誰先到山頂?”學生們求不出答案,教師順勢指出:“需要什么?”學生們說“條件”,教師打開多媒體設備,讓學生們試著拿出紙筆,找到全面、完整的條件,接著,讓學生們隨著教師的引導把信息收集整理成表格。在學生們順利解決的過程中,展示更高難度的內容,鼓勵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習評價實施的過程中對學生勇于提出疑問,收集問題的能力進行重點鼓勵。最后,回歸當初的游戲,讓學生們思考兩勝一負如何用表格進行呈現,將學生推入理性的認識層面,促進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應優化課堂作業評價機制,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作業評價方式中激發學習的熱情。其一,傳統作業評價方式過于客觀、乏味,容易讓學生產生消極心理,而如果能讓課堂作業評價做好科學和藝術的平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其二,傳統作業的評價方式都是固定的,忽略了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忽略了學生學習不同階段的差異性,教師應當針對不同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習成長,及時調整課堂作業的評價,保證課堂作業評價的動態平衡,能夠真正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教師在學習性評價中要優化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們在學習互動中積極展開思考,重視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剔除教學過程中無用的環節,實現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