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安源 (福建晉江市東石鎮僑聲中學)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何謂道德?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天地萬物之本源,德是為人處事良心之最高準則。道為體,德為用;道是根本,德是表現。所以,道和德是體用關系。那么,何謂德育?顧名思義,德育就是道德教育,也就是學校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
道德品質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可見,德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 號)指導思想指出: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由此可見,學校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然而,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德育工作重不重要,而在于學校德育如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學校德育如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德育的有效性才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
要兌現立德樹人的有效性,除了“普世價值”外(如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還要關注“校際差異”。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校史校情,不同的校史校情決定了學校德育的多元性和差異性。因此,學校德育要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就要立足校本,踐行校本德育。那么,何謂校本德育?顧名思義,就是以校為本的道德教育。何謂以校為本?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鄭金洲在《認識和理解校本研究》中這樣解釋: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所以,校本德育從根本上說,就是融合社會主義主流核心價值觀的具有本校特色育人模式的德育。在此,我就踐行校本德育談談個人看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四個自信”(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理,校本文化也是學校德育的思想靈魂。校本文化的精髓蘊含在校魂、校訓、校標、校歌、校風等有聲無聲、有形無形和顯性隱性的載體中。要挖掘校本文化的德育內涵,做到以文化人,是踐行校本德育的必要課題。
比如,“仁和、成功”作為我校僑聲中學的辦學校魂,既扎根于東石鄉土歷史(我校地處福建晉江東石鎮),又升華于我校辦學積淀。《僑聲興學序》寫道:“泉南素稱,海濱鄒魯;東石古譽,仁和鄉邦。祠宇幽深,行修朱子教化;寨臺高聳,氣貫成功精神。”序文中提到的“仁和鄉邦”“成功精神”,源于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到東石講學教化,東石因此素有“仁和故里”之美譽;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僑聲中學校址駐扎水師,僑聲因此有了“成功校魂”之典故。可以說,仁和(仁愛、和諧)、成功(成就功業)的辦學理念就是僑聲中學育人目標的最高追求。
而學校“仁和、成功”的辦學理念能否落地、怎樣落地?2004 年,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陳桂生教授和他所帶領的六位博導的指導、幫助下,通過調查分析晉江僑鄉中學生道德發展水平及價值取向,及深入解讀新課程改革理念及目標,為我校確立了校本德育實踐研究總課題——培養具有現代教養的中學生,具體包含“十個一”的教育目標:一顆赤誠中國心,一身文明氣度,一股校訓精神,一手規范好字,一口流利普通話,一項通用技術,一門外語工具,一個突出學科,一副健康身心,一種藝術愛好。2005 年,《福建教育》第四期發表的《培養具有現代教養的中學生》一文(作者林茶居)寫道:“‘十個一’:既指向求知,也指向做人;既指向技能,也指向情感;既指向體質,也指向品位;既指向科學,也指向人文;既指向繼承,也指向創新;既指向普遍的價值觀念,也指向個性的特色內涵……在僑聲中學的語境中,‘現代教養’意味著一種綜合素質,一種厚實、和諧的人文素養。”可以說,“十個一”的教育目標就是踐行我校僑聲中學辦學理念的具體載體和操作路徑,“培養具有現代教養的中學生”就是我校校本德育的當下目標。
既然校本文化是學校德育的思想靈魂,那么“無形無聲”的思想如何“顯靈”?“無影無蹤”的靈魂又該如何“出竅”?我想,校本情懷就是校本德育的“顯靈出竅”,就是校本德育的價值追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通過諸素養的培育,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其中,家國情懷是諸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家國情懷有一個認知和感悟的過程,即由近及遠,由親及疏,最終形成家國一體情懷。由此可見,校本情懷是家國情懷的縮影。所以,校本情懷同樣是立德樹人的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的不是學生的當下,而是學生的未來。
那么,如何培育校本情懷?我們可以從辦學理念中生成校本情懷的歸屬感,比如校訓精神的引領,從辦學歷史中感悟校本情懷的自豪感;比如辦學成果的展示,從廣大校友言行中體驗校本情懷的溫度和感動;比如舉辦“僑聲校友論壇”、出版《僑聲記憶》系列叢書(如校友回憶錄),等等。多年來,“僑聲校友論壇”活動數不勝數,既有《皮囊》一書作者蔡崇達校友題為“《皮囊》不忘來處”的文學講座;也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任教授、博導,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固定成員許金時校友關于“量子信息技術”的科學講座等。“僑聲校友論壇”既是僑聲學子親近“善知識”的殿堂,又是培育校本情懷的心靈科學。2016 年秋,我校僑聲中學迎來了以“僑聲緣·僑聲情”為主題的建校60 周年紀念活動。相聚僑聲緣,難忘母校情。在籌備建校紀念活動的一場校友代表座談會上,七旬老校友許先生拿起了話筒,滿懷深情地說:“一個人,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另一個就是育我的母親,那就是母校!而今,我們的母親就要60歲大壽了,我們這些兄弟姐妹應該凝心聚力,商量著辦!”老校友的話既淺顯又深刻,既形象又生動,既有溫度又有情懷,可以說就是校本情懷的最佳詮釋。
那么,校本情懷如何“顯山露水”?我認為,講述校本故事是校本情懷和校本德育“顯山露水”的最佳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更明確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同樣道理,會講故事、講好故事是兌現有效德育的最佳方式。校本故事的核心是校本教育,更具親近性、形象性、經濟性和實效性。它使校本德育工作不致流于空泛的說教,而是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問題的關鍵是,學校德育要講什么故事?毫無疑問,我們既要講歷史好故事、中國好故事、世界好故事,更要講身邊的好故事、生活的好故事和校園的好故事。換句話說,校本德育要有“校本好故事”。那么,什么才是校本好故事?我想,校本好故事要做到“接三氣”:上接天氣,下接地氣,中間接人氣。所謂“上接天氣”,就是要傳播中國好聲音;所謂“下接地氣”,就是要扎根鄉土文化;所謂“中間接人氣”,就是要講述校本好故事,傳遞校園正能量。
記得在2006 年帶隊參加晉江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前夕,我和教練給校田徑隊開了一場動員會。作為領隊,我重點考慮的是隊員的安全和禮儀。道理學生都懂,關鍵是能不能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于是,我講起了“吃飯的故事”。故事發生在2006 年暑假,晉江—金門中學生首屆紅十字會夏令營在我校僑聲中學舉辦。為了讓兩地學生能盡快熟悉,我們特地安排每張餐桌一名老師,兩地學生“混搭”。第一天第一餐,我所在的餐桌出現了令我不安的一幕:最先吃完的是金門的一名女生,她先把自己的碗筷收拾干凈,疊放整齊,然后輕輕地起身,輕輕地抬起自己的座椅,輕輕地放到餐桌下面,一切盡在不言中!我心里暗自著急:夏令營開營前,我們給晉江學生交代了諸多注意事項,比如安全問題、比如兩岸政治話題不要談,等等,就是沒有強調文明用餐細節。我們的孩子會不會一吃完,拍拍屁股就走人?接下來,令我更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同桌的晉江學生用餐結束后,一個個整理好自己的餐具,然后輕輕地起身,輕輕地抬起椅子,輕輕地放到餐桌下面。這種情況是我以前沒有見到的,而且一切盡在不言中。
當我把“吃飯的故事”講完后,賽前動員會也就結束了。后來,在外出參加晉江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期間,我們的隊員即使饑腸轆轆,也是風度翩翩;即使身心疲憊,也要整理好餐具才離開。我想,隊員對于“吃飯的故事”應該已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了吧。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
轉眼間已過去十個春秋。時間來到了2016 年,“省考”重新回歸“國考”的第一年(高考由福建省命題到使用全國一卷)。我帶高三文科班,面對“國考”,心中沒底,談考色變,人心惶惶。平時的質檢卷難度比較大,考試成績比較差,學生情緒普遍低迷,課堂氣氛一度壓抑。能不能改變學生狀態,活躍課堂氛圍,成為當務之急。于是,課前三分鐘,我不再進行課堂小測,不再一味地“棒呵”學生,也不再亂灌“心靈雞湯”。我就講校園故事,講高中學習生活。比如,告訴學生,學校旗臺邊的鐵樹已開花,今年我們的高考一定發!哈哈,學生一聽完,樂了!比如回憶“元宵節”師生在學校食堂一起吃著湯圓,振臂高呼“吃湯圓考狀元”豪言壯志的情景。呵呵,記憶中“打雞血”的一幕,學生笑了!
2016 年教師節,已在廈門大學讀書的蔡同學寄來一張賀卡,上面寫道:“我又想起了你的歷史課。課前的小分享,或是一句話,或是一個故事,或是一張圖片,都總能讓我受益匪淺……最后,總結一下我對高中歷史的態度:歷史虐我千百遍,我待歷史如初戀。哈哈!”當我默讀著帶有溫度又有點調皮的這一段文字時,幸福的淚水已經不爭氣地偷偷地流了下來。
說事明理,以理啟智,此為故事育人魅力之所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個個都是講故事高手。同時代的古希臘先哲柏拉圖曾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我個人認為,誰會講校本故事,誰就能俘獲學生的心。校本故事是校本德育的最佳素材。因為校本故事發生在校園里,發生在師生身上,發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以校本故事最鮮活,最接地氣,當然也最接人氣。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每天都有鮮活的校本故事。所以,校本故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講述校本好故事,就是一個無聲無息無形的校本德育過程,是傳遞教育正能量的重要德育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