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永云
(彌勒市竹園國有林場,云南 彌勒 652304)
彌勒市位于北回歸線附近、云南省東南部,地處滇東低緯度高原,屬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縣級市,地處東經103°10′~103°50′、北緯23°50′~24°40′。境內最高點為東山主峰——金頂山,海拔2 315 m,最低點為南盤江出口處,海拔862 m,相對高差1 453 m。彌勒市氣候垂直分布明顯,隨著海拔的變化,出現各種不同的氣候類型:海拔1 600 m以下的壩區、河谷地區屬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海拔1 600~2 000 m的山區屬北亞熱帶氣候,海拔2 000 m以上的東山等地區屬暖溫帶氣候。彌勒市氣候類型多樣,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有利于各種經濟林發展。境內土壤以紅壤和紫色土為主,林地面積為225 785.9 hm2,占總面積的57.68%,林地資源豐富,適宜油茶種植。當地歷史上有種植油茶的記載。
油茶利用價值較高,油茶籽可用來榨油供人們食用,也可作為工業原料;油茶籽榨油后的剩余廢料可用作田間農藥和肥料,既可防治茶地蟲害,又能增加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油茶果皮是提制栲膠的原料;油茶木材堅韌,是制作工農業用具的良好用材。近年來,彌勒市把油茶產業作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倡導發展油茶產業,農民種植油茶的積極性高漲[1]。同時,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入種植大戶共同開發彌勒市油茶產業。目前,彌勒市油茶產業已初具規模,政府規劃“十四五”時期大力推廣油茶種植,發展林業經濟[2]。2010年,彌勒市竹園國有林場引種栽培油茶7.3 hm2,經過精心管理,現已進入盛果期,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起到了林業生態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3]。鑒于當地油茶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研究和推廣應用油茶栽培管理技術尤為重要。
油茶(Camellia oleiferaAbel),別名茶子樹、茶油樹、白花茶,為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喜溫暖,怕寒冷,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 m,枝略被毛,樹皮黃褐色,芽有疏松的鱗片,梢被毛。油茶葉互生、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矩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呈寬楔形,邊緣有小鋸齒,頂部有光澤,幼嫩時期有疏松茸毛,側脈不明顯。油茶花白色,單生或并生于枝頂,無梗,萼片圓形,外被絲毛;花瓣5~7片,倒卵形,先端深2裂,外面稀被毛;雄蕊多數;子房密被絲狀絨毛,花柱頂端2淺裂,基部有毛。油茶蒴果近球形,兩三裂,果瓣厚木質。種子一般呈黑色或者茶褐色,多三角狀。油茶花期為每年9—12月,果期為10—11月。
選擇優良品種是油茶栽培的關鍵措施之一。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果大、皮薄、結果多、出油率高且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或無性系苗。油茶為異花授粉樹種,而且授粉率較高。選用無性系進行栽植時,為滿足授粉需要,需選5個以上優良品種進行混合配植,而且生長周期要保持一致,以便于授粉和采摘管理。目前,彌勒市引進的優良油茶品種主要有滇油3號、滇油4號、滇油9號、滇油13號、滇油14號等。
油茶樹適應性較強,對種植地的立地條件要求不高,但水肥、土壤、光照等條件好的林地有利于油茶樹生長快、長勢好、豐產早、產值高。一般宜選擇pH值為5~6的酸性紅壤和黃紅壤、坡度≤25°地勢較為平緩、交通便利的種植地。這種低海拔、交通便利的地區有利于實施機械耕作。
宜選用根系發達、長勢旺盛、苗莖粗壯、無病蟲危害的油茶苗木造林,一般選擇頂芽飽滿、根系發達、苗木量在75~120萬株/hm2的嫁接苗,而且一年生高度≥12 cm、二年生高度≥30 cm。起苗時,苗田土壤必須濕潤,晴天應安排早晚起苗。苗木出圃時注意保護根系,分級包扎。苗木運輸時間一般不超過18 h。苗木下車后及時打泥漿,盡量做到隨起隨運隨栽,以保證苗木成活率。
植苗前一兩個月進行整地、挖穴,株行距通常為2 m×3 m,種植穴規格為50 cm×50 cm×40 cm,根據立地條件可適當調整。苗木栽培一般宜在冬季或者春季進行,以春季為宜[4]。種植時先回表土,再回心土,同時拌入適量復合肥。植苗時做到苗正根舒、穴平土細、略微深栽,栽植一年生嫁接苗時宜露出嫁接口1 cm。種植后澆水、蓋膜,以維持穴內土壤潮濕,保持地溫。也可選擇雨季在雨水透地后栽植,省去澆水、蓋膜環節。
3.1.1 間作。油茶幼林期,由于林地間隙空間較大,易滋生雜草、灌木,每年清除雜草、灌木需投入大量資金。根據筆者近10 a的油茶林地管理經驗,前3 a一般需每年在油茶造林地鏟草撫育三四次。間作是培育和保護油茶幼樹、提前獲得收益的最佳途徑。油茶栽植后可在油茶樹間隙間作矮稈作物,如豆類、姜等,以中耕、除草、施肥替代油茶撫育管理,避免雜草、灌木生長,增強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改善油茶林地小氣候環境,降低地表氣溫,提升林間濕度,促進油茶樹生長,達到提早豐產的目標。
3.1.2 施肥。合理施肥是油茶穩產高產的一個重要保障,施肥要掌握“看地施肥、看樹施肥、看肥施肥、看季節施肥”的原則。早春施氮肥和適量鉀肥,以促進抽梢、發葉;夏秋施磷肥和適量氮肥;冬季施磷鉀肥,混入有機肥效果更佳。采取點狀施肥或者環狀溝施肥方式。在樹冠周圍3個不同方向挖小穴施入肥料后再鏟土覆蓋的為點狀施肥,在樹冠外沿挖深、寬20 cm、30 cm的半圓形或者圓形溝進行施肥為環狀溝施肥。每年的施肥量要根據油茶的生長情況而定。
油茶成林后的管理通常包括施肥、整形修剪、除草撫育及復墾更新等。科學合理施肥是保證油茶高產的關鍵,因此,要根據油茶樹的生長情況進行施肥。成林每株一般施有機肥30.0 kg左右、混合肥0.5 kg左右、火土灰或草木灰3.0 kg左右,多施氮、磷肥,以固果和促進花芽分化。除施肥外,還要進行整形修剪,培育結果枝,剪除病蟲害枯枝;清除影響林間油茶樹生長的雜草、灌木,對林間空地進行復墾,對過密的進行間苗,保留壯苗,過稀的進行補植。
目前,油茶病蟲害以根腐病、炭疽病、茶梢蛾、紅蜘蛛及油茶蛀莖蟲等為主。病蟲害的發生會直接影響油茶樹的生長和結果,防治油茶病蟲害要以預防為主,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及時防治,力求“治早、治小、治了”。
根腐病的發生會直接損害油茶的根和莖,被感染的地方會出現褐色斑塊,防治不及時會漸漸轉為白色,最后造成油茶根腐爛、葉子枯萎,直到油茶樹死亡。因此,發病后要及時鏟除并銷毀病株,用石灰粉對病株鏟除后的坑進行消毒殺菌。
炭疽病會使油茶果實、枝葉出現紅褐色斑點,不及時防治,斑點逐漸增大、顏色變黑,果實會慢慢裂開,葉子也會不停脫落,最后可能導致整株油茶樹枯萎,嚴重影響油茶果實產量。為防治該病,必須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及時剪除病枝、清除病果并進行銷毀,出苗時噴藥預防,發病時用多菌靈噴藥防治。
茶梢蛾主要危害油茶嫩梢,使樹體中空而枯,幼蟲在枝梢內過冬。為有效防治茶梢蛾,應剪除蟲害梢,幼蟲危害時可噴灑蘇云金桿菌乳劑500倍液進行防治。
紅蜘蛛直接在葉背或果實上吸取養分,嚴重時葉片發黃,形成次果,最后枝梢枯死。對此,需摘除受害葉片及果實,用15%掃螨凈乳油400倍液、10%瀏陽霉素2 000倍液、20%滅掃利2 000倍液等噴灑防治。
蛀莖蟲又被稱為鉆心蟲,主要危害油茶枝條甚至樹干,1年繁殖1代,以幼蟲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下旬羽化為成蟲,在夜間活動,具有趨光性[5]。一是根據成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在羽化盛期采用夜間燈光誘殺;二是幼蟲期噴灑90%敵百蟲500倍液進行防治,成蟲期噴灑90%敵百蟲1 000倍液、20%樂果乳劑500倍液進行防治。
總之,通過不斷研究、總結油茶高產穩產關鍵技術,培育油茶良種,可為油茶產業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