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
(重慶文理學院,重慶 402160)
鄉村景觀是指農村地區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經濟發展等共同構成的景觀[1]。鄉村景觀升級應在原有景觀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設計出吸引力更強的新農村,吸引大量游客,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保障鄉村收入的長期性與穩定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因此,設計者應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優化升級鄉村景觀。
通過長期發展,鄉村形成了與城市顯著不同的地域特點,即空間充足、人口稀疏、資源豐富、低層建筑占比大。我國鄉村景觀規劃水平較低,大部分地區鄉村布局仍照搬城市規劃,且以設計人員或管理者的意志為中心,未考慮鄉村居民的需求,沒有形成獨特的鄉村風格[3]。大多數鄉村居住區域仿照城市格局,以行列式排列,丟失了鄉村生活的自由和親切感。
鄉村景觀優化一方面是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是為了健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4]。每個鄉村都有其獨特的風格特色,但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規劃者僅以促進經濟增長為目標肆意改變景觀,產生了資源亂用與資源開發不科學的現象。在此過程中,大量砍伐植被、侵占農田,導致自然與半自然景觀逐步減少。同時,鄉村企業逐漸增多,加重了鄉村生態環境污染,致使生態景觀失衡。
鄉村景觀規劃中“重經濟、輕文化”的問題較為突出,而且管理者片面追求城市流行文化、“假文化”、西方文化,導致規劃未突出農村特色、實用價值較低。同時,大量鄉村競相建設與本地文化特色毫無關系的仿古建筑、特色鄉村文化街及西方特色建筑等。設計者誤認為仿照城市和國外景觀便能建設出新農村,導致鄉村傳統文化逐漸消失。另外,許多鄉村的規劃風格類似,毫無新意,缺少對于鄉村文化內涵的詮釋,進一步加快了鄉村文化的消亡。
長期以來,我國對土地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開發利用了大量的自然植被、土地,人地矛盾較為突出[5]。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管理者既要考慮當地環境的承載力,又要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鄉村景觀規劃不僅要立足現階段鄉村規劃的內部開發格局,而且要綜合考慮周邊地區的景觀特征,與大景觀群保持一致。鄉村景觀規劃應將鄉村振興設為規劃目標,從社會發展對生態資源的需求出發,改善現有的鄉村景觀。在此基礎上,鄉村景觀規劃應遵循綠色發展原則,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自然景觀系統性。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不僅要振興鄉村生態和文化,而且要振興鄉村產業與經濟,使生產與自然形成互補、和諧的關系。設計者應科學處理自然景觀與鄉村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明確鄉村景觀未來的發展方向。
鄉村景觀規劃應綜合運用當地元素,確保社會、自然、經濟協調發展。同時,設計者在規劃鄉村景觀時應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參考與借鑒建筑設計專家、園林設計專家等專業人士的設計理念和建議,結合鄉村產業結構、原始環境、文化歷史等特點進行規劃。另外,管理者在鄉村景觀規劃過程中,應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經濟發展戰略、人口發展趨勢、自然生態條件等展開規劃,增強規劃的合理性。
村落景觀規劃主要涉及3個方面,分別是聚落規劃、主干道路綠化、庭院綠化。在聚落規劃方面,在優化升級過程中,應尊重鄉村的原本樣貌,基于生態文明指導思想,運用統籌協調方式,傳承與展現鄉土民俗。設計者應積極響應新時期發展要求,將建筑風格融于居民對建筑的需求,側重于保護與擴建古建筑。在主干道路綠化方面,管理者應對村級及以上級別的道路進行綠化,凈化空氣、降低熱輻射與噪聲。道路綠化樹木應首選主干筆直、樹冠濃郁、飛絮落果少、不易染病且速生的喬木類植被,并結合實際環境合理布置樹木的種植位置。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鄉村,可選擇觀賞性更高的樹種,如銀杏、龍柏、木蘭、雪松等,或者設計大中型植被混交栽植的綠化模式,如中喬木與花草混交栽植。對于經濟水平不高的鄉村,可選擇成活率高、適應性強的鄉土樹種進行栽植,如國槐、楊樹、柳樹等。在庭院綠化方面,在不影響住宅采光的情況下,庭院內可種植一些低矮的植被,如黃楊、月季、冬青等。對于庭院面積較大的鄉村民居,可以選擇在庭院內種植高低錯落的植被或者開花結果的蔬菜、果木類經濟作物,一方面能美化庭院,另一方面能增加居民收入。
生產類景觀,主要是為了滿足鄉村居民對于物質的需求,通過改造大自然形成林業、農田、畜牧業、漁業等鄉村景觀,其是鄉村重要的生產資源和環境資源。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逐漸從傳統轉向現代化,鄉村正在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立體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農業等多種現代化農業項目,同時設計出“生產類景觀+觀光旅游”的發展模式,為居民帶來了更多經濟收入。在此情況下,生產類景觀規劃發展方向較多。規劃者設計鄉村景觀升級方案時,應強化生產類景觀的互動作用、教育作用、娛樂作用,凸顯出生態的自然性及鄉村當地的文化性。例如,改造農田、果林、河流類原生態景觀時,設置田間小路作為旅游觀光線路,并配置觀光車、小火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為游客提供便利;改造周邊道路、溝渠、曬場、水利設施、碼頭和休息設施等景觀時,可設計石頭、樹木材質的仿真桌椅,并增添一些非鄉村風格的元素,以提升整個鄉村景觀的格調。設計者還可將一些潮流元素、藝術創作等多種風格元素,融入鄉村生產類景觀中,如多彩木樁、卡通雕塑等,提升生產類景觀的創意性。
自然類景觀主要包括鄉村當地的植被、河流、山岳、溪谷等,是鄉村居民的生態寶藏。自然類景觀既能為鄉村提供生態屏障,又能拓展鄉村經濟的發展路徑。規劃者在設計自然類景觀時,應遵循保護生態資源的原則,合理使用鄉村自然環境資源。在宏觀規劃中,應降低鄉村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結合區域特色劃分出自然保護范圍。部分生態資源屬于可利用資源,規劃者應依據生態完整、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原則,堅持以自然資源為主導,升級鄉村景觀。將鄉村自然類景觀與舒適旅游相結合,形成多元經濟主體共同發展的模式,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同時,管理者可在游客游覽的道路周邊設立保護環境標語、放置垃圾收集裝置。
鄉村空間的主要特點是布局不規整、景觀多元化,如果一味照搬城市規劃方案,勢必會阻礙鄉村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助推下,建設鄉村園林景觀逐漸成為重點設計項目。鄉村地區具有大量的土地景觀資源,提升園林景觀最有效的方式是巧用現有資源。規劃者在設計鄉村景觀時,既要綜合搭配植被種類與材料,充分考慮景觀功能表現方式與建設成本,又要將現有農業資源與現代服務業、物流業、電商業、觀光旅游業相融合,打造一個生態、生產均衡的新經濟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