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文山初級中學)
九年一貫制學校,將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六年與初中三年,納入統一管理的范疇之中,是落實義務教育,研制高效的九年一貫制教育的積極嘗試。由于小學六年與初中三年,同屬一個學校,在發展愿景、學校文化以及規章制度等諸多方面,有著天然的共性特征,這就給小學向初中的過渡帶來了天然優勢。
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優勢在于,無論是中學部,還是小學部,都屬于同一個“單元”,只是在不同的“分部”,共唱“同一首歌”。因此,小初銜接的德育研究,就需要強化中學德育人與小學德育人之間的交流。小學部教師或者德育部門應該主動邀請中學部的德育工作者,以交流、分享的方式進行工作交流。
比如,可以邀請中學部的德育主任,參加畢業班的家長會,講述中學德育工作的相關要求,了解學生德育的具體要求;小學畢業班的班主任,可以主動聯系中學班主任走進班級的晨會課、班隊課,明確中學班級管理的規章制度;學校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邀請學校心理老師,對即將進入中學的畢業生進行心理干預,做好相應的準備。
進入初中之后,學業壓力明顯加大。無論是學習的科目,還是課程的難度,對學生的要求都有了明顯地提升,因此學生的學業水平,被置放在最重要的層面上。教師要為學生鋪平升往初中的道路,就要在學科學習上,幫助學生做好相應的銜接。
學校可以舉辦“初中學科怎么學”的主題交流會。小學班主任作為這個活動的組織者,可以在聯系和協調中,將交流的重點設置在:初中課程與小學有什么區別?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初中課程的學習任務特點;另一方面,激活學生現有學習經驗,找準進階到初中學習的鏈接點,從而以更加放松的狀態,自信地面對初中生活。
教師需要充分發揮九年一貫制學生的“地利”優勢,組織學生走進初中部,感受他們的活動氛圍、體驗他們的學習勁頭、感知他們的日常狀態。
育人先育心。初中階段雖然學生有著較大的學業壓力,但并不意味著學校要將全部工作內容都集中在專業層面上,也需要高度重視德育內容。與小學一樣,班隊會是初中落實、強化德育課程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畢業班級學生走進初中部,參加學校層面組織的集體班隊活動。
比如初二和初三年級組織的“感恩父母”活動和“中考誓師大會”活動,就可以組織小學畢業班的學生參加。一方面,通過“感恩父母”活動,看看初中的孩子是如何看待父母對自己的辛苦付出,發現父母的不易和良苦用心,懂得關愛和感恩父母,這是學校德育的根本職責;另一方面,通過“中考誓師大會”,讓學生認識到初中最大的任務是學習,中考和高考是當下社會挑選人才最公平的形式。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活動之后的分享,將活動與自己的生活、學習進行聯系,為初中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
學校可以統籌策劃“我到初中學一天”的體驗性活動。從作息時間、學習內容、活動參與、完成作業等,讓學生真真切切,走進初中的校園,走進初中生的生活,用體驗來替代教師的告知、家長的警戒,將更多感知與體驗的契機,交還給學生自己。
在活動中,小學班主任切不可認為將孩子交給初中教師了,自己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而是要全程做好相應的配合工作。活動之前,向學生明晰本次活動的價值和意義,避免學生帶著好奇的玩樂心態參與活動;活動之時,班主任可以全程參與活動,與孩子共同感受初中生活,及時捕捉動態性的生成資源;活動之后要進行及時教育和總結,不能讓學生活動結束,認知也就結束,否則就失去了活動的價值,班主任要及時搭建分享、交流的平臺,強化活動之后的反思吸收,讓活動的價值和效益最大化。
小學班主任不能僅僅懷有“將學生送走”的認知局限性,更需要有著“為初中輸送合格人才”的高度責任感。為此,在前期的準備之后,班主任要引導和組織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規劃和成長目標,展望未來。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將來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打算在初中怎樣生活?甚至可以適當思考:我將來要從事怎樣的事業?我要在哪一個方面為這個社會做貢獻。
這樣的問題,對于一個即將小學畢業的學生而言看似為時尚早,但從小初銜接的角度來看,卻有助于學生從小埋下自我成長、自我管理、自我定位的種子,能夠積淀更加深厚的成長力量。
目標是首位,還需要制定朝著目標邁進的切實可行的計劃。只有腳踏實地,才能走實一路成長的過程。小學六年級制定規劃并不是好高騖遠地將初中三年的計劃全部制定出來,因為學生雖然在前期活動中,對初中的生活和學習已經有所感知,但基本都停留在初步認知的感性層面,目前階段,他們還缺乏統一規劃初中三年的意識,只需要重點關注目前六年級畢業班的學習規劃。
在這一規劃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前期參與體驗的真實感受,比如有的學生從體驗中認識到初中未來三年課程學習,大量閱讀和背誦的時間有效,可以利用畢業階段,開始閱讀初中三年級的必讀的書目,可以有計劃地背誦初中三年的文言課文;有的學生認識到中考含有體育加試,可以從現在開始,加強體育鍛煉,并根據體育考試項目,開展富有針對性的訓練;有的學生已經對自己職業有了一定的規劃,就可以適當學習一些這方面的課程……
無論是從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還是從學習的角度,這樣的計劃都指向了學生內在的認知和發展動力,為強化小初銜接過程中的德育落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師要借助班隊、晨會等德育陣地,積極開展耐挫教育,利用歷史上的名人軼事、社會中的熱點話題,給學生講述故事案例,組織學生研討交流,也可以利用班級中的案例現身說法。比如在一次調研檢測中,一位平時非常優秀的學生成績考得不好,悶悶不樂,面對即將到來的初中學習,甚至喪失了信心。班主任需要通過約談、聯系家長,結合班級和家長的資源,形成教育合力,讓學生認識到成敗乃兵家常事,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喪失自我,并鼓勵學生看到自己的能力,恢復信心,讓學生學會面對成長道路上的失利,對于學生迎接即將到來的初中生活非常重要。
有人說,初中老師就像是大帥,指到哪里,需要學生自己沖鋒陷陣。這句話其實點出了初中班級管理的一個重要特征,即自主性。從這個維度來看,小初銜接的德育過渡,其核心就應該強化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意識。
很多在小學階段非常出色的孩子,一旦進入初中就成績下滑,甚至性情大變。這就是學生自主性管理意識不足導致的結果。因此,在六年級畢業班管理中,班主任應該有意識地放一放,學生的事情由學生自己去做,學生遇到的困難由學生自己去克服。只有在學生實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才對其施以援手。
即將畢業的六年級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性管理能力,但他們對于即將到來的初中生活,并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小初銜接的價值,就是要充分利用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優勢,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將小學畢業班的德育管理,積極與初中靠攏,引導學生做好心理準備,明確發展目標,蓄積內在的生長力量,更好地推動學生生命意識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