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蘆萍(江西萍鄉市蘆溪縣張佳坊學校)
據了解,由于各種因素的推動,很多優秀教師選擇向農村外流動。剛畢業分配過來的新教師一旦有了較豐富的教學經驗,“羽翼豐滿”就會考慮外調,“卻沒有人愿意進來”。而今,鄉村學校大多都是40歲以上的教師,教師年齡結構偏大;老教師教學方式偏傳統,再加上骨干教師的流失,而剛任教新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就間接導致了優秀生源的流失,留守農村的教師越來越缺乏成就感和工作積極性。
“我家孩子不能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是大多數家長的教育觀念,更何況是從事教育行業的教師。大部分教師都清楚,城區學校的教學設施更完善,教育理念也比農村學校先進。除此之外,還有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及文化館等利于孩子全面發展的機構,而這些對于農村來說都是不存在的。為此,大部分教師都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在城區重點學校就讀。
據調查,我鄉教師子女在城鎮就讀的比例為90%,其中大多是在縣內重點中小學。但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們需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和一部分擇校費,這無疑給工資微薄的教師帶來了巨大負擔。有的學校就出臺了一些政策,教師子女就讀可以有優惠,為了方便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少教師都選擇在城鎮買房。因此,農村教師就會盡最大努力轉移到城鎮學校去工作,以便有一個更好的空間讓他們的孩子成長和學習。
受到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經濟水平的差異也相應成為了教育投入失衡的主要原因,地區與城鄉之間的差異就體就現在教師的薪資待遇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教師的薪資已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致使鄉村教師一再外調。農村中小學教師只有微薄的工資跟少之又少的福利,這跟農村教師負擔的繁雜的工作任務不相匹配。
首先,農村教師一人要負擔好幾門課程的教學任務,他們的教學任務繁多、工作強度大,不僅擔任班主任,有的村小教師每周上課超過25個課時。雖然農村中小學學生人數不多,但該備的課、該寫的教案一樣都不能落下。那就意味著他們沒有閑暇時間與精力開展教學研究,這就限制了農村教師自身職業水平的提升。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優秀生源的減少,加上農村學校大部分是留守兒童,而此類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差強人意,教師的幸福指數也因此受到影響,教學教研的積極性也隨之越來越低。甚至有些學校片面追求錄取率、優秀率,以成績高低來評定一位教師教學能力的強弱,并與本來就少的福利待遇相聯系,使許多教師感到緊張、厭煩。
另一方面,農村交通不夠便捷,信息相對閉塞,先進的教學理念接收較慢,農村小學教學資源有限,像科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的許多教學活動都難以開展。此外,農村教師提升業務能力的機會少,跟城鎮相比,鄉下教師的晉升與發展空間是更小的。優秀學生想去城鎮重點學校就讀,骨干教師也傾向于往城區學校發展,就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每個人都會看重社會對自身能力、成就的肯定,想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西方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就把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農村骨干教師都有很高的個人追求,他們認為學校環境不能為他們提供專業發展空間和職業晉升渠道。一旦在現工作崗位沒能被賞識,或不能夠完全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他們想離開的愿望就會更強烈,渴望去到更大的舞臺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還有一部分教師,他們是將農村中小學的工作作為職業生涯的基石,對他們而言這只是一個過渡期,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選擇去待遇更高的、發展空間更大的學校。
要想改變農村中小學教師流失的現狀,就必須對學校管理體制進行優化,提高管理水平。第一,要求學校做到管理科學且民主,以教師為本。學校的重要決策、發展策略要讓全體教師參與,營造良好、民主的工作氛圍,切實讓教師感受到自己的個人價值,提升個人成就感。第二,評優評先及獎懲制度要求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只看教齡或只以學生的成績評定教師專業能力的好壞,教師的付出與回報要成正比。第三,學校領導要有長遠的眼光,積極規劃、帶領全體教師共創美好未來,讓教師看到學校發展的希望。
為了有效控制教師的不合理流失,有必要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入,改善學校的工作環境。首先,要為教師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造條件,增加先進的教學設備。據了解,幾乎所有村小都是沒有微機室的,鄉里學校也多是老舊的計算機設備,可想而知農村學生的信息化技術發展情況。還有,雖大部分學校安裝了電子白板等教學設備,但是一旦損壞就長期得不到維修,維修制度也不夠完善。
其次,安居才能樂業,教師的住宿環境及飲食條件要得到改善,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完善學校現代技術設施,提高各中小學辦學條件。
最后,要營造尊師重教的優良氛圍。學校領導班子可以組織開展相應的活動,宣揚教師的先進事跡和優秀教學成果,使社會能夠感受到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教師的重視。從而讓教師感受到社會對他們工作的認可,促進學校教育的良性發展,形成尊重教師、尊重教育的社會氛圍。
一位人大代表就曾說過:“農村教師想調到城里已經成為青年教師的心理定式”。要想農村骨干教師留得住,一是要給予教師職業選擇權和社會競爭權;二是學校要創建與社會經濟相適應的職業規劃模式,鼓勵教師以教書育人為理想,同時可以通過規范化的培訓,吸引志愿從教的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做到合理流動,有進有出。也可以制定教師到偏遠農村學校“義務支教”政策,并且給農村教師到城鎮學校學習交流搭建平臺。農村骨干教師要么以經濟為誘因,要么通過行政約束而安心留下,政府和學校可以采取多種方法,盡量做到用事業留人。
農村中小學教師是特殊的群體,他們對社會有著特殊的奉獻,同時也要求社會給予必需的待遇保障,包括落實培訓經費、發放骨干津貼、教研成果的推介、地位要求得到滿足、家庭經濟難題解決等。緩解農村學校教師流失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出臺并健全相關政策和措施。第二,完善農村教師職稱評聘制度、住房公積金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第三,健全各項福利津貼制度。第四,關心教師的身心健康。建立健身房、讀書吧等休閑場所,讓教師有放松身心的環境,以緩解工作壓力,增強學校歸屬感。
教師肩負著光榮的歷史使命,就是用生命感染生命,用人格去培育人格。我們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對我們的諄諄教誨:“捧著熱愛教育事業的一顆赤誠之心來,走的時候不帶走一根草。”他賦予了教師下定決心扎根農村,做好本職工作、傾情奉獻的無限動力。有這種奉獻精神的教師應授予一定的表彰,激勵農村教師腳踏實地,做甘于無私奉獻的社會模范。
總的來說,農村中小學教師資源的不斷流失,使我們意識到了許多問題,這必將影響農村中小學九年義務教育的發展前景。要想實現城鄉地區之間人才的均衡培養、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教育更應該實現平衡發展。所以,要抓緊時間,解決農村教師流失的問題,為農村兒童更好地接受基礎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