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善寬
(河池市宜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廣西河池 546300)
桑蠶的飼養包括種桑和養蠶兩個方面,受環境條件影響大,對技術的要求較高,但是很多養蠶戶缺少技術和經驗,導致養蠶過程中蠶蟲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出現生病或死亡。因此需要加強養蠶戶對桑蠶飼養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認知,才能保證桑蠶的產量和質量[1]。
通過合理的桑園管理能夠保障蠶對葉質的需求,同時,由于桑葉是桑蠶的唯一飼料來源,只有種植優質桑葉,才能滿足蠶的營養需要,提升桑蠶的體質,減少病害。這就需要保證桑葉適熟,葉片軟硬適當,而且無病菌和有毒物質。在種植過程中,會對桑葉的質量和產量造成影響的因素包括桑樹的品種、土壤的情況、種植工作中的水肥管理、樹形養成和剪伐、栽植密度的控制、病蟲害防治情況等。目前推廣的桑樹優良品種有桑特優2 號、桂桑優12、桂桑優62、桂桑5 號、桂桑6 號、粵桑11 號、粵桑51號、強桑系列等。種植時要避免種植密度過大,一般情況下片葉育的養蠶模式的實生桑每畝種植5 000 株左右,嫁接桑每畝種植2 000~2 500 株;采用條桑育模式的種植密度要加大,種植桑苗最好選擇桂桑系列或粵桑系列的實生苗,每畝種植7 000 株左右。提倡寬窄行種植,有利于耕作、通風、采摘桑葉。如果種植的密度太大,可能會導致葉片光照不足,最終導致桑葉小而薄,并且葉質也比較差。桑園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不能偏施或單施氮肥,否則易引起氮素中毒或導致蠶病發生,尤其是膿病,所以,桑園應該禁止單施氮肥,合理使用有機肥。
2.1.1 小蠶要選葉精養、保溫保濕(確保大小均勻)
(1)小蠶用葉標準(老嫩一致)是:1 齡用自頂芽下第三片葉,葉色黃中帶綠;2 齡用自頂芽下第四片葉,葉色綠中帶黃;3 齡用自頂芽下第五、六片葉,葉色嫩綠有光澤;不喂蟲口葉、病葉。小蠶宜切葉飼喂,大小為蠶體長的1~1.5 倍,每天喂4 次,喂葉要均勻,蠶密集處要多撒一些。
(2)要給予小蠶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光照:溫度26 °C~28 °C,相對濕度80%~85%,1~2 齡要用打孔薄膜上蓋下墊全防干育,3 齡只蓋不墊半防干育。
2.1.2 貯桑
(1)缸貯法。在大缸中盛少量清水,在水面上方10 cm處放置一竹墊,中央放氣籠,采回桑葉葉尖向上、葉柄向下整齊疊放,依次排列在缸內,缸口蓋以濕布。
(2)薄膜覆蓋法。在消毒好的貯葉室內的地面鋪設薄膜,桑葉葉尖向上、葉柄向下整齊放于其上,再蓋上薄膜。
注意小蠶期貯桑一般不能超過12 h。
2.1.3 擴座、勻座
每次給桑前都應擴座、勻座一次,以蠶之間有適當間隙不堆疊為宜。1、2 齡用蠶筷把蠶座輕輕拉松擴開,3、4齡用手將蠶連同殘葉一起拾起放于適當位置。一定要注意及時擴座或超前擴座,不然蠶過密,食桑不足、不勻,易相互抓傷,極易暴發蠶病(特別是高溫季節,過密易發生膿病)。所以蠶一定要稀放。
2.1.4 除沙
1~2 齡眠除1 次,3~4 齡起、眠除各1 次。除沙的目的是保持蠶座干燥清潔,減少病菌感染,防止蠶病發生。不除沙,或除沙不及時,高溫時蠶沙發酵,低溫時蠶座冷濕都不利于蠶體健康,易誘發蠶病。除沙前先撒石灰加網,下次喂葉前抬網除沙。
2.1.5 眠起處理
(1)適時加眠網,合理止桑:1 齡大部分呈炒米色,2齡有“駝蠶”現象,過半蠶體由青轉乳白色,3 齡大部分蠶體由青灰轉乳白色時加網進行眠除,蠶眠后撒新鮮石灰粉止桑。
(2)提青分批:發生就眠不齊時,應及時撒新鮮石灰粉并加網,提出青蠶分批進行飼養。
(3)眠中保護:眠中溫度比齡中低0.5 °C~1 °C,眠中前期相對濕度75%,后期80%~85%,避免強光、風吹、震動,見起蠶要加強補濕。
(4)適時餉食:98%以上蠶已蛻皮,頭部變為淡褐色,呈覓食狀為餉食適期。見起1%后不超過12 h 餉食;見起50%后不超過6 h 餉食。
在養好小蠶的基礎上,養好大蠶是養蠶的第2 階段,時間大概在13 d~16 d(3~5 齡),這時期蠶的特點是食桑量大,排泄量多,對高溫多濕抵抗力弱,蠶的吐絲腺成長快,需要良桑飽食,以滿足吐絲結繭的要求。
養好大蠶應掌握技術要點:良桑飽食,蠶座要稀,提青分批,通風要好,消毒要勤。養好大蠶的目的是增大蠶體,確保豐產豐收。
2.2.1 良桑飽食
(1)大蠶要良桑飽食:5 齡食桑量大,占全齡用桑的80%~85%,這時期要使蠶吃飽吃好,但又不能浪費桑葉。桑葉要新鮮、質量要好,用頂葉下7~15 片葉,避免喂黃葉、病葉、蟲口葉、雨露水葉、泥污葉、蒸熱發酵葉。大蠶每天給桑3 次,給桑量掌握為:下次給桑時上次桑葉基本吃完,剩5%左右(至少2/3 時間蠶座內有葉可吃),蠶齡期中盛食期給桑多,齡期前后偏少。不能人為地限制用桑量,在葉質充分成熟的情況下,盡量喂飽些,這是增大蠶體、增產蠶繭的關鍵期。大蠶特別注意不能喂嫩葉。
(2)采葉及貯運:高溫天應在早上露水稍干或傍晚采葉,時間不要超過中午12 點,采葉最好用背簍裝,不能裝太多、壓太緊,避免桑葉發熱變質。
采得的桑葉不能在陽光下暴曬,要及時運回,采回后應先抖松、散熱后再喂蠶。桑葉貯存在低溫多濕處,蓋上薄膜。盡量做好用桑計劃,縮短貯桑時間,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白天現采現喂,桑葉新鮮,營養損失少,貯桑時間一般不能超過12 h,餉食期及少食期更要注意。
2.2.2 蠶座要稀
大蠶期蠶頭不能太密,每次給桑前都擴座、勻座一次,以蠶之間有適當間隙不堆疊為宜,要求5 齡中期每平方米600~800 頭蠶,蠶與蠶之間至少要有1~2 頭蠶的空隙,滿足蠶的食桑、排泄等生理活動需要。
蠶座過密會造成蠶體皮膚創傷,發生蠶病并互相傳染,蠶排泄困難,食桑不足,蠶座濕度增大,會削弱抵抗力,誘發蠶病,降低蠶繭的產量和質量。
2.2.3 提青分批
大蠶期還有一個眠期稱為“四眠”,該眠期長,有時出現入眠不齊,特別是夜眠,必須加網分批,將遲眠蠶(青蠶)和眠蠶分開,對遲眠蠶蠶另外飼養,分批餉食,對遲眠中少數病弱蠶、不良蠶應予以淘汰,為熟蠶整齊做好技術處理。
2.2.4 通風要好
大蠶期要注意調節溫度、濕度和光照,防止高溫、多濕。4~5 齡蠶適宜的溫度為24 °C~27 °C,相對濕度為70%~75%;溫度高于30 °C 時要設法降溫,低于20 °C 時要設法升溫;光照宜晝明夜暗。
同時要注意通風透氣,人們常說大蠶靠風養,大蠶房要有對流門窗和地腳窗,做好空氣對流,以免造成空氣污濁、濕度過大,易發生蠶病。但也需注意避免氣流過大而造成桑葉萎蔫,降低桑葉營養成分。此外,濕度長期在80%以上易發生僵病。
2.2.5 消毒要勤
進出蠶室要換鞋,給桑前要洗手。
大蠶地面養蠶,每天或隔天用新鮮石灰粉消毒蠶體、蠶座一次,不要翻動殘桑。發現病蠶及時用蠶筷拾起集中在石灰缸中,然后深埋土中,蠶房內走道、蠶房入口處、貯桑葉的地面要保持清潔,經常用石灰粉或漂白粉水消毒。正常情況下,4 齡和5 齡每2 d~3 d 要添食抗生素一次。
2.2.6 除沙
大蠶在4 齡起、眠各除沙一次,結合5 齡下地除沙一次。除沙的目的是保持蠶座干燥清潔,減少病菌感染,防止蠶病發生。
大蠶下地前,大蠶房地面要求干燥,先在地面撒一層新鮮石灰粉,再把蠶移到地上。
預防工作和治療工作有相同的重要性,做好對病菌的預防能夠給桑蠶的成長創造良好保障,避免病原體感染桑蠶影響桑蠶的成長或者導致其死亡,保證病害的防治效果。同時,需要做好對桑蠶養殖工具的消毒,消毒時可以使用漂白粉,之后將工具洗凈放在陽光下暴曬,利用陽光進行殺菌,并分解養殖工具上的漂白粉。桑蠶中的弱蠶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會影響蠶蟲的生長,一旦蠶蟲被感染,病蠶也會大量釋放病原體,通過糞便、體液等排出,污染桑葉和蠶座,并感染其他蠶蟲,最終導致蠶病暴發。所以,養殖過程中需要及早發現病蠶,盡早完成提青分批工作,及時將弱蠶淘汰,避免弱蠶生病并在蠶座內傳播病原,防止其他蠶蟲感染,阻止蠶病暴發。還可以使用石灰對蠶座和蠶體進行消毒,及時消滅病菌,避免對蠶蟲造成危害。
在養殖過程中,應該重視對養蠶環境的清潔工作,因此從養蠶的準備工作開始,就要對蠶室做好清理,并將蠶室周圍也打掃干凈。用清水沖洗地面,保證環境衛生,為桑蠶生長創造干凈的空間,也方便后期消毒工作的進行。消毒工作中,需要檢查環境中的潔凈情況,進一步確保桑蠶生長環境的整潔。可以使用1%的漂白粉溶液在室內噴灑消毒,關閉室內門窗,做好消毒工作[2]。
桑葉是蠶的主要食物,所以對桑葉質量的控制也是桑蠶養殖工作中的重要控制工作。所有的桑葉都要做好清潔和消毒,以及做好儲藏工作。在儲藏過程中,必須做好對害蟲的捕殺,避免害蟲通過桑葉傳播病毒導致蠶蟲被感染。在使用藥劑防控病蟲害時,需要嚴格控制藥劑的用量,一旦出現藥劑用量過多的情況,不僅不能有效去除病蟲害,還會因為蠶蟲的食入導致其不能正常生長。在使用藥劑時,需要做好記錄,包括藥劑的使用時間、藥劑種類、藥劑用量和藥劑的使用方法。采摘桑葉時要依據桑葉的病蟲害防治工作記錄,選擇優質桑葉喂養。在養殖過程中,也要注意鼠害,避免老鼠對桑樹的生長造成破壞,而且老鼠攜帶的病菌也會影響蠶蟲的生長。可以使用老鼠夾、鼠籠等捕殺老鼠,加強對老鼠的控制,讓桑樹能夠獲得較好的生長環境。
在桑蠶飼養工作中,由于桑蠶自身的特點,對飼養技術與養護工作要求較高,所以,要想使其達到最佳效果就必須根據大小蠶飼養技術對其進行管理,加強病害防控措施。堅持以預防為主的病害控制方法,促進蠶兒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