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博
(興安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烏蘭浩特 137400)
番茄(Tomato),別名西紅柿、洋柿子,古名六月柿、喜報三元。番茄原產地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地形復雜的河谷和山川地帶。16 世紀傳入歐洲,起初作為庭院觀賞用,17 世紀逐漸為人們食用。在17—18 世紀,由西方的傳教士、商人或華僑引進我國,自20 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栽培面積逐年擴大,成為我國普遍栽培的主要果菜之一[1]。
番茄果實營養豐富,具特殊風味,有減肥瘦身、消除疲勞、增進食欲、提高對蛋白質的消化能力、減少胃脹食積等功效。每100 g 鮮果番茄含水分94 g 左右、碳水化合物2.5~3.8g、蛋白質0.6~1.2g、維生素C 20~30 mg,還有少量的胡蘿卜素、礦物鹽、有機酸等[2]。
番茄為深根性植物,莖為半直立性或半蔓生,品種有有限生長和無限生長兩種類型,自花授粉,果實有紅色、黃色、黑色、綠色、彩色等。具有喜溫、喜光、耐肥和半耐干旱的特性。光合作用最適溫度為20~25 ℃,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為28~30 ℃,最低溫度為12~15 ℃左右;幼苗期白天20~25 ℃,夜間10~15 ℃;開花期白天20~30 ℃,夜間15~20 ℃;結果期白天25~28 ℃,夜間16~20 ℃。根系生長適宜溫度為20~22 ℃,最適宜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每生產5 000 kg 番茄,需從土壤中吸收氮17 kg、磷5kg、鉀26 kg。生長期還需要鈣、鎂、硫等大量元素和鐵、錳、硼、鋅、銅等微量元素[3]。
栽培番茄可購買秧苗后栽培,也可種子直接播種。注意要根據栽培方式購買秧苗或種子,如容器栽培的番茄最好是矮化品種。
購買秧苗要選壯苗。壯苗標準是8 葉1 心,高20 cm,莖粗0.5 cm 左右,葉色綠,秧苗頂部平而不突出,根系發達,須根多。
自育苗,容器育苗,采用直播方法,一個花盆中裝8 分栽培土,點播4 粒種子,其他容器根據大小來播種。覆土1cm 左右的細沙土。把土覆平后,澆足透水,覆上薄膜,放到陽光充足的陽臺,出苗及時拿下薄膜。
小的容器栽1 棵,大的可栽2~3 棵。
(1)水肥管理:番茄入盆后澆足的水,20 d 以后追施雞糞肥或秸稈肥,坐果前不要澆太多水,果實膨大期保持盆土濕潤。
(2)連續摘心、摘葉、打杈、引縛、支架:有限生長的不用摘心,無限生長的多次摘心換頭,需要進行雙干、三干整枝,待植株高達80 cm 左右時摘去生長點,使植株矮、壯一致。多主干長出的側枝有1~2 穗花序時,留1~2片葉摘心,增加光和面積及產量。基部的老葉及時摘除,打杈可促進植株生長和果實膨大,引縛是針對無限生長的品種,支架用小竹竿或木棍在陽臺栽培,可以用吊繩代替支架。
(3)采收:果實完全成熟就可以采收。
陽臺番茄栽培方便隨時播種,不受季節、時間限制,簡單方便,結果多,產量多,能調節人的心情,調節室內空氣。實驗研究表明,番茄葉片放出的氣味具有調節睡眠等功效。近年來,番茄作為家庭室內廣泛栽培蔬菜之一,是家庭餐桌必備果蔬。缺點是若管理不當易生白粉虱和病害,所以要注意室內通風。
用72 孔穴盤育苗,根據設施面積大小,選優良高產番茄品種。裝好營養土,點播種子,覆土,噴足水,蓋上塑料薄膜。
栽培設施內整好地,施足發酵好的羊糞,再加上秸稈肥。北方采用大壟雙行栽培,把滴灌帶放到壟臺兩行中間。定值時覆黑色膜,用打孔器打好穴,每壟距60 cm,株距33 cm,秧苗放到穴里,澆足壓根水。待水滲下,覆上土。
當苗長出側枝開始整枝打杈、澆水、追肥。掉好吊繩,綁好苗蔓。果實膨大期做好澆水和追肥管理及疏花疏果管理。
適時采收的標準是果實充分膨大,果皮由綠變黃或紅。要選擇無露水時采收。番茄成熟有綠熟、變色、成熟、完熟4 個時期。貯存保鮮可在綠熟期采收。運輸出售可在變色期(果實的1/3 變紅)采摘。就地出售或自食應在成熟期即果實1/3 以上變紅時采摘,采收時應輕摘輕放,摘時最好不帶果蒂,以防裝運中果實相互被刺傷。
初霜前,如還有熟不了的青果,應采下后貯藏在溫室內,待果實變熟后再上市,這樣既延長了供應期,又增加了經濟效益。在果實后熟期不宜用激素刺激果實著色,經精選后裝箱銷售,它的好處在于既降低了生產成本,改善了果品品質,又保障了消費者的食用安全。
優點是產量高,經濟收入多;栽培面積大,適合推廣種植。缺點是投入大,當年收入少;勞動力不夠。
(1)秧苗準備:主要購買秧苗,也可自己在屋內育苗。
(2)定值[3]:番茄苗齡90~120 d,幼苗具有8~10 片真葉定值。主要保證前茬地沒栽過茄果類蔬菜。使用腐熟的農家肥做基肥,充分整地耙勻。采用高壟栽培,壟寬1.2~1.5m,壟高90 m,壟寬30~50 cm,溝寬40 cm,根據番茄的品種不同,種植密度不同。有限生長的早熟品種株距30 cm,行距60~80 cm。
(3)田間管理:搭支架,有限生長的不用支架綁蔓,無限生長的當株高30 cm 時,就要搭簡單的支架、竹竿等。支架的高度由選定的品種和栽培方式決定,一般1~1.8 m。株高20 cm 左右,用布條或塑料綁蔓1 次,松緊適度。摘心時保留花序上面的2~3 片葉。除杈整枝,如果單干整枝結果,只保留主干,所有的側枝和萌蘗都去除。注意剪刀消毒,側枝必須在結果初期或長到10 cm 時剪除。疏花蔬果,一般大果每穗留4~5 個長勢好的果即可。摘除老葉、病葉。帶出庭院外深埋或燒毀。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澆水施肥除草。
(4)采收:果實成熟隨時采收。
大田栽培技術管理同上。
優點是簡單實用,經濟效益好,適合各類人群栽培。缺點是受天氣左右,易減產,易發生病蟲害,不易控制。
采用容器栽培或者屋頂栽培土,要求屋頂做好防水管理措施。其他方法同庭院管理。優點是有綠化美化街景、調節凈化空氣的作用;果實著色好,果甜,營養豐富。缺點是風大時易倒秧,易折斷,易滲水。
植物工廠是用高科技打造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生產系統。在這個生產系統中,采用立體栽培技術進行周年生產,植物產量是傳統農業產量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產出的植物品質達到綠色甚至有機品質。目前世界上僅有日本、美國和荷蘭等少數發達國家掌握這項技術,其中日本科技企業建設有大量植物工廠。
我國植物工廠發展時間尚短,還處于科研、試驗、示范階段。但植物工廠作為一種新興農業生產模式,已經開始在花卉、蔬菜等品種的栽培中使用并被越來越多人接受。未來隨著中國農業產業環境的變化、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植物工廠應用成本進一步降低,植物工廠有望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據了解,植物工廠可以大幅提高單位土地利用率、產出率和經濟效益。由于自動化程度高,所以其還具有生產計劃性,使農產品安全無污染,生產操作省力。植物工廠可以在極端惡劣的環境條件進行生產,有利于農業擺脫資源與環境的限制,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植物工廠被認為是21 世紀解決世界資源人口和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未來高科技工程(如航天工程、海洋探索過程)中實現食物自給的重要途徑
6.1.1 栽培槽的建造[2]
栽培槽的建造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程。種植槽的形狀和大小取決栽培的品種類型。通常每槽種植兩行,以便于整枝、綁蔓和收獲等田間操作。槽寬度一般為48 cm,深度為20 cm。槽的長度可由灌溉能力、溫室結構及田間操作等因素決定。為了保持良好的排水,槽底應具有一定的坡度。床體可由玻璃板、磚、水泥等材料制成。
6.1.2 栽培管理
(1)營養管理:肥料供應量以氮、磷、鉀三種元素為主,每立方米基質所施用的肥料內應含有全氮1.5~2.0 kg,全磷0.5~0.8 kg,全鉀0.2~2.4 kg。這一供肥水平足夠1 茬番茄1 畝產8 000~10 000 kg 的營養需要。
(2)水分管理:根據番茄品種不同確定灌水定額,依生長期狀況每次調整灌溉量,定值的前1 d,以達到基質飽和水量為度,即把基質澆透。灌水次數根據天氣變化和植株大小進行調整。
(3)基質栽培技術:配置好的營養基質主要成分有蛭石、珍珠巖、有機基質(草炭、鋸末、秸稈、稻殼),采用穴盤自動精播生產線、自動育苗環境控制系統、自動加溫系統、自動補光系統、自動噴灌系統、自動降溫系統和自動整枝打杈系統。根據番茄苗長勢自動吊蔓、綁蔓,根據果實成熟程度自動采摘。完全用電腦和手機控制,實現了自動現代化。
優點是產量高,解放人力,效率高;環保有機。缺點是費用投入大,人員要求一定的知識經驗和現代的科技管理能力。
總之,通過以上番茄栽培技術模式的比較得出,植物工廠化栽培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