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圣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湖北武漢 430205)
生物技術就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改造生物機體的技術,由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所以也帶動了生物技術的發展和推廣,使其在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農業種植領域。由此可知,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生物技術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生物技術具有明顯的復雜性的特點,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操作過程中要確保考慮周全,而這也使其操作并不簡便,具備比較高的難度[1]。生物技術經歷了漫長的試驗和探索過程后,最終在農業生產領域得以成功實施,并且還為農產品帶來了更高的質量和產量,效果十分顯著。
社會的不斷發展促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們逐漸開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日常生活中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由此,我國的農業生產需要達到更高的水準,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不僅要使農產品擁有更高的質量,還要確保農產品更加安全,大力促進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將生物技術引入到農業生產中,能夠帶來更高產量和更多樣化的農產品,并且有利于培育出優良農作物品種,使其擁有比較強的抗逆性,推動農產品生產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2]。現如今,很多運用于農業生產的生物技術都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如嫁接水果和轉基因大豆等。
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農業始終是發展的基礎,但是耕地面積已經開始出現減少的趨勢,所以日后農業生產需要處理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為人們提供更多的農產品,從而滿足人們的需求。對于農業增產需求而言,現代生物技術的加入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超級雜交水稻”就充分利用了生物技術的優勢,對水稻進行改良后獲得了更高的產量,有效解決了我國糧食十分緊缺的情況。
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病蟲害對于農作物的傷害很大,遭受侵襲的農作物會損失原有的產量,情況嚴重時還可能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死亡,所以病蟲害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首要問題[3]。如果能夠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合理地運用生物技術,那么就可以提升農作物自身抵抗病蟲的能力,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產量的保護。
現階段,我國對于轉基因技術的使用比較普遍,如大豆、油菜籽等農產品都使用了轉基因技術,并且對其進行了合理范圍的創新和改良,從而在產量和質量方面獲得了顯著提高。從番茄的種植來看,雖然番茄的營養價值比較高,但是儲存很不方便,如果能夠合理有效地將轉基因技術運用到番茄上,那么就能夠控制其變質的速度,使番茄擁有更多的運輸和存儲時間。除此之外,在玉米種植的過程中使用轉基因技術不僅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還對環境起到一定程度的保護效果[4]。玉米的有機磷酸類化合物也稱為植酸,當這種物質被人們食用后,排泄物中會存在污染空氣環境的物質,而轉基因技術具有降低植酸含量的作用,自然會產生更少的污染物質。
組織培養技術對農作物質量具有明顯的優化和改善的作用,組織培養技術的使用環境必須是無菌環境,該技術利用細胞全能性的特點,對農作物的組織結構進行專業化的培養,從而保護農作物組織個體足夠完整。該技術的種類十分多樣,如器官培養和組織培養等。組織培養技術的順利使用必須確保各種影響因素都處于合理的范圍內,如光照、溫度、濕度、pH 和相關壓力等,這些因素都必須嚴格把控。如果酶類物質含量發生改變,那么組織結構的表面也會發生褐變,因此,必須控制培養環境是嚴格無菌的狀態。
生物農藥技術能夠將生物的新陳代謝產物充分利用,從而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傳統農藥噴灑方式雖然比較有成效,但是也必然會影響到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和生態環境。生物農藥技術不會進行大范圍農藥噴灑,主要借助生物的新陳代謝來實現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基本不含有化學成分,所以對農作物和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非常少[5]。因此,生物農藥技術,能夠增強植物的成活率,對于農業種植十分有利,對其進行應用和推廣十分有必要。
我國的雜交育種技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在農業重視領域的地位至關重要,對于農民而言,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都帶來了十分可觀的利潤價值。雜交育種技術在操作方面十分便捷,即控制生物體細胞中的同一種遺傳因子,確保其不會出現相互結合的情況,后期進行配種時,遺傳因素分離并伴隨配種到下一代體中。在使用雜交育種技術時,要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從而實現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除此之外,我國的雜交作物出現的歷史非常悠久,農民也懂得雜交育種技術的運用。因此,在推廣的過程中也就不存在過多的困難。
農業生物技術屬于高技術領域,所以擁有領域廣、技術含量高等特點,因此,對于產業未來的發展要做好長期的規劃,同時要確保宏觀引導工作的有效落實。轉基因技術的難度系數比較高,在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國家擁有自主研發能力,而我國就是其中的一個。應用于農業種植的生物技術在技術和資金方面都具備密集型的特點,現如今,隨著我國生物技術的投入不斷加大,政府開始承擔起主角的位置。盡管政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科研成果也因此層出不窮,但是成功率仍呈現出低迷的情況,所以政府還要更大幅度地降低資本準入門檻,為這個高投入和高風險的生物技術產業注入更多的民間資本力量[6]。另外,還要建立健全生物技術產業投資體系,確保其不會受到資金短缺的嚴重影響。
組織培養技術以細胞全能型為基礎,借助人工誘導的方式,確保無菌狀態下的植物組織發育良好,最終形成完整的支柱。將組織培養技術運用于農業種植中,不僅加快了植物的繁殖速度,同時還能夠在完成優良植物品種的培育,從而對病毒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保障農作物幼苗不受到侵害[7]。對于后續的農業種植而言,需要進行更深入地推廣,并且將其充分運用。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應當提供適宜的溫度作為農業種植的植物組織培育的環境,確保所有種植的基礎條件都達到標準要求,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種植的效率。
在制作農藥制品的過程中,需要突破傳統化學手段的束縛,挑選的有效成分不僅要具有殺蟲、保護農作物的效果,同時還不能污染環境。另外,生物農業能夠促進植株擁有更高的耐藥性,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十分突出的效果,所以生物技術對農業種植產生的意義和影響十分深遠。在基因工程藥品中,有些藥品的生產材料來源于生物組織,從中進行材料提取來完成藥品的制備過程非常艱難,藥物的價格因此很高。制藥時可以采取生物合成的方式,形成藥物成分基因,從而導入微生物細胞中,完成與之對應的藥物制備和生產。
農業生產領域對于生物技術的運用已十分廣泛,相比于傳統農業而言,其具備的優勢十分顯著,如推動糧食產量的提高、預防和治理病蟲害、避免過多使用農藥以及加強優良品種的研究和培育等。另外,將生物技術的運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還可以推動綠色農產品生產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由此可見,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生物技術很有必要,所以要更大力度、更大范圍地進行宣傳和推廣,當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普及應用后,我國綠色農業以及農業經濟效益才能得到顯著的發展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