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 彬 焦 強
(定西市巉口林業試驗場 甘肅定西 743000)
社會經濟穩步發展,我國的林業建設工作逐步推進,森林的面積明顯擴大,對于涵養水源和保護環境有著積極的影響。目前,森林的病蟲害問題受到關注,病蟲害的面積也呈現出擴大的趨勢,防治的難度明顯提升。森林病蟲害的惡化讓林木產量備受影響,也降低了生態環境的實際效能。因此,采取科學合理的應對方案成為必然,維護生態的整體平衡,讓自然生態效益可以穩步提升。
目前,國家的森林病蟲害涉及的類型較多,呈現出復雜性特征,使得相關部門防治工作的開展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病蟲害防治工作屬于系統性的任務,需要加大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投入。在林業經濟貿易活動頻繁開展的背景下,病蟲害跨地區傳播獲取了充足的條件,在經過自主傳播和自然動力傳播后,防治工作困難重重,需正視病蟲害特征,以便及時地采取合理化應對方案。導致森林出現病蟲害的因素較多,比如過度砍伐和長時間不合理用藥等。現階段,國家森林病蟲害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1)病蟲害侵蝕的森林面積日益拓寬,占據總森林面積的較大比重;(2)大面積暴發偶發性森林病蟲害造成巨大損失;(3)在物種入侵等各種因素干擾之下,危險性病蟲害大幅度擴散,直接威脅到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等;(4)在人工種植經濟林面積明顯擴大的同時,相應的病蟲害蔓延速度提高,直接威脅到森林整體,制約了山區經濟可持續發展進程;(5)部分地區的多種次要害蟲占據主導,以致森林病蟲害的種類發生明顯變化,防治工作的難度提高[1]。
近年來,森林的病蟲害的面積日漸擴大,病蟲害種類也不斷增多,相應的監管體系不夠完善,甚至還呈現出單一問題,這就使得病蟲害的威脅程度加深。分析主要原因,首先是病蟲害的防治認識不足,以致相關工作的開展受阻;其次是新型病蟲害的出現,使得傳統防治舉措無法體現出根本效力,直接影響到治理成效,甚至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失。即便政府已經制定出相關的策略,社會各界也開始積極地投入到具體行動中,但是因為多種限制性因素的存在,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仍然無法落實,反映出較多的問題。
建立在森林保護基礎之上的病蟲害防治仍是亟待解決的難題,經濟投入不到位,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直接降低了病蟲害的防治率。根據相關的統計信息顯示,我國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率年均增長2.44%,可見實際的治理成效并不理想,需要相關部門的重視,林業工作者也應該關注科學防治措施的制定,讓國家的森林病蟲害問題得到有效處理。
現階段的森林資源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營林措施得到了加強,但是因病蟲害的防治意識不強,加之針對性防治措施的缺失,使得營林階段出現了較多的問題。森林保護人員忽視了實際的土壤情況,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未能及時地采取應對方案,使得樹木死亡的速度大大加快,威脅到大片森林的生長,浪費了諸多的有限資源。另外,受到專業知識的影響,很多從事防治工作的人員缺乏預判和診斷意識,難以準確地分析病蟲害發生趨勢,直接威脅到森林資源的科學維護和管理。
森林資源屬于重要的財富,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卻有所減小。森林所處地域的地形較為復雜,加之生態環境復雜多變,考慮森林資源病蟲害的成因,可以結合其基本的生長環境展開分析。若是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勢必會影響到森林的正常生長,也會讓病蟲害獲取可乘之機。病蟲害的防治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投入力度不足,將無法達到理想效果,病蟲害威脅程度也會因此加深。第一,森林病蟲害的生長繁殖速度較快,受到大自然的影響,病蟲害的危害程度明顯加深,在具體防治的過程中,極易產生顧此失彼的情況。第二,人工造林階段,未能重視對于樹苗的科學化選擇,以致選取到的苗木不夠優良,讓病蟲害的出現和蔓延獲取了條件[2]。第三,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病蟲害進化能力的增強,在長期用藥中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以致阻礙了治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目前,很多的情況證實了基于森林保護的病蟲害防治意義,若是未能采取科學的手段,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
林區的栽培種植階段,應該重視樹苗的科學選擇,重視優良樹苗的優先選擇原則。為合理地規避生長階段實際遭遇的病蟲害風險,需要重視樹苗的前期檢疫,最大程度降低外來病蟲害的影響,由此保障樹苗正常生長獲取可靠的支持,還需關注樹苗繁殖材料運輸管理細節,切實執行管理任務,保證能夠及時地消滅樹苗栽種前攜帶的病蟲害,依照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因素加以判斷,科學地分析出病蟲害的出現原因,使得樹苗更加茁壯成長,同時也讓森林整體的健康發展得到可靠的保障。
調查和評估是開展實際工作前的基礎,只有獲取了相應的數據信息和理論依據,才能指導后續的實際行動。需要正視人工造林區域病蟲害的類型,同時判斷其危害的程度,通過科學的調查和評估技術,準確地分析出病蟲害的整體發展趨勢,及時地解決樹苗受侵蝕的問題,以免產生交叉感染的問題。在具體的調查評估階段,應該適當地使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全面地掌握病蟲害資料,通過科學的歸納整理和統計,讓病蟲害抑制的全過程得到有效的記錄,在匯報總結的時候,傳播成功的經驗,以便更好地為后續工作提供借鑒[3]。
機械和生物防治是一種重要的舉措,對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具有較大的幫助。物理和生物防治的重點是通過實施透光撫育方案,確保林中空氣能夠有效地流通,同時還可真正地將病蟲害樹木清除,縮減病蟲害侵蝕的范圍,使得未受病蟲害侵蝕的樹木得到保護。借助高溫處理和遙感技術等,使得病蟲害的治理效果更加顯著,該類高新技術的利用,不僅能夠保護環境,同時還不會危害病蟲害的天敵。森林保護區中以病蟲、害蟲為食的寄生類和微生物等,均被視作它們的天敵,天敵能夠直接地發揮出作用,科學地抑制病蟲害的蔓延,在林業保護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需要注重有益生物的科學保護,還可適當引入天敵生物,以此構建理想化的系統。
結合大量實踐證實,需要關注各種調查數據信息的展示作用,通過合理總結和分析,判斷出病蟲害的危害程度,認識到具體的擴散規律。依照基本的調查研究可知,病蟲害在森林保護區中多是在較高或較矮的區域呈現出極快的蔓延速度,可見應該將森林樹木的健康生長視作重要的條件,針對森林保護區的垂直密度展開有序調整,確保病蟲害防治更加到位,實現科學控制,合理地降低病蟲害交叉感染率。此外,在森林保護的基礎之上,制定出嚴謹的檢測標準,建立富有實踐價值的監控管理制度,合理地遵守具體的規則,確保工作人員能夠自我督促。在進行人造林的檢測時,應該結合樹木情況、區域情況等,在樹木生長的全年展開實時觀察,由此分析出基本的生長態勢,記錄病蟲害實際情況。此外,還可隨機選取部分樹木進行調查,為相關標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支持,讓整片森林的具體情況有跡可循。
在林業生產的不同階段,均應該重視病蟲害的防治,從育苗階段抓起,確保苗木選擇合理,根據土壤和氣候狀況,科學地分析病蟲害預防和治理對策。為了讓林業穩步發展,在人工植樹造林的時候,需要合理搭配具備較強病蟲害防御能力的苗木,依照基本情況加以分析。人工造林應該將混交林作為重點,在科學改善原有森林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適當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這是最為重要的目標。工作人員還需強化幼苗篩選意識,同時落實好后續的巡查工作,對于枯死和瀕死的植物,應該及時地將其清理,必要時可交送檢疫部門進行檢測,若是發現病蟲害疫情,則能夠為治理工作爭取時間。特殊情況下,也可依照具體的需求運用封山育林措施,實現對森林資源的有效保護,科學地控制人畜對森林植被的威脅,確保森林資源更加完整。
基于森林保護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除了防治,還需要在樹木生長、管理等多個方面加以分析,采取實際的行動規范具體的過程。通過文章的概述,了解到森林病蟲害的基本特征,同時明確當前森林病蟲害的問題,闡述成因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防治手段,以保證相關工作的開展得到可靠的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