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諾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決策部署,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是加快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必要舉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201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概念,并提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構建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發展對于我國有著重要的意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經營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理念主要是和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相比較而言的。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存在著勞動力供給不足、農產品與市場結合度低、農產品銷售渠道窄、農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不高等問題,限制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隨著土地流轉逐步落實,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逐漸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在完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機制的基礎上,農村出現新生產模式后,形成的規模較大、生產專業化、和市場需求配合度較高的農村經濟組織。與傳統農業經營主體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價值觀念、文化素質、生產技能、生活方式上都有所不同[1]。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從政治、文化、生態、經濟、社會多方面對我國農村的發展和建設做出要求,對我國的國民生計、農民生活和推動農業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對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程[2]。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地區的實施,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不斷發展,各種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規模方面均不斷增加和擴大。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家庭農場數量超過70 萬,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為220.3 萬,經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認定的龍頭企業近9 萬家,從事農業生產托管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有42 萬。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相比2009年增長近9 倍。經營收入和利潤持續上升,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2 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固定投資累計達到39 129 億元[3]。與此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也在不斷增加。農業普查數據顯示,規模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實際耕種的耕地面積占全國實際耕種的耕地面積的28.6%。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的優勢大大增加了農產品的生產效益和附加值,從而帶動了農戶參與的積極性。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化程度的提升主要體現在3 個方面。(1)農業生產過程專業化的提升。相對于小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無論是在資金還是規模上均占據優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更多采用專業性強和生產率高的農業機械進行生產。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使用率不斷提高,農作物的機械化收割程度也在大幅提升。(2)農產品銷售渠道越發專業化。隨著我國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沖擊,使得更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戰到互聯網平臺,主要包括直播帶貨、電商平臺銷售等方式。數字鄉村的建設也拓寬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銷售渠道,使其更加專業化。(3)工作人員專業化程度更加突出。相關數據顯示,在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中,高中以上學歷的工作人員達到了25.22%。隨著農村建設的不斷發展,工作人員的專業化程度的提升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是農產品供給的主體,還是社會化的服務主體,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的收購和代銷、農業技術的培訓、農資代購和選購等方面[4]。和一些公益性機構相比較,普通的農戶更容易接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的社會化服務。相關研究顯示,家庭農場當中也有一部分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大部分成員農戶提供服務的同時,還有一些為非成員農戶進行服務。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社會化服務,帶動了小農的發展,提高了經營水平和促進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尤其是遇到重大公共事件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良好的地區受到的沖擊較小。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之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對農民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技術和管理等多個方面。就目前來說,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專業技術性人才缺口是非常明顯的。雖然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迅速,工作人員的文化水平逐漸有所提高,但是整體的文化素質水平依舊較低,并缺少系統的農業技術培訓,而且我國農村與城市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導致其對農業相關專業和懂農業技術的大學生吸引力不足。另外,全國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存在著老齡化的問題,年齡在五十周歲以上的人員較多。這就意味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工作人員受到文化水平和老齡化的限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學習的能力有待提升,農業生產技術專業化和經營管理經驗化的發展受到阻礙。
隨著國家大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政府對于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政力度在逐漸加大。但是,逐年增加的財政資金無法滿足規模持續擴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和市場化導致其對融資的需求比普通農戶更強烈,并且涉及的融資金額也更大,但是由于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農業經營主體抵押物范圍狹窄等問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很難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除此之外,支農的財政資金缺乏有效管理和分配不當,不同地區的農業支持存在差別,都導致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短缺,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在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上實施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我國農村地區廣闊,不同區域的發展水平也大相徑庭,總體的扶持政策缺乏針對性,導致支農政策產生的效用難以達到預期。另外,農村地區存在著文化基礎弱、數字化發展較慢的情況,導致其與城鎮信息溝通存在障礙。這就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其帶動和引領的作用,并增加對農村地區政策性的扶持。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地方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缺乏政府的引導和扶持,農民經濟的轉型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專業人才的缺乏。農村人口老齡化和青年勞動力流入城鎮,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后備力量不足。所以,應采取有效的政策引入人才到農村。一方面,需要注重職業教育,發展和建設高質量的職業院校,并設立和新農村發展相對應的專業,培育專業型人才。與此同時,可以建設農村實訓基地并開展實訓活動,鼓勵大學生進入農村感受現代農業的發展,宣傳新時代農村的新風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可提供相應的獎勵和扶持措施吸引優秀人才留在農村基層工作。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有效積極地引導農民參與到相關的培訓當中,包括最新的種植養殖技能、專業知識和經營管理技巧培訓等,有效提升和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增強農民的實踐能力和應對農業風險的能力,從而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和我國農村經濟快速增長保駕護航。
現階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取金融服務的主要渠道仍是傳統銀行類的金融機構。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量和規模的不斷增加和擴大,現有的金融服務無法滿足其需求,導致出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渠道單一等問題。這需要金融機構參考本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情況和現狀,開發并推出相應的金融產品,在農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中開發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建立多層次的融資形式,以適應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擔保、信貸和抵押產品,擴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放貸規模,并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的金融咨詢服務。另外,金融機構應放寬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政策,適當降低其貸款的門檻,簡化貸款業務的各類程序。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涉農支農,完善農村地區的金融體系,并給予金融機構相應的支持和補貼。與此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應當注重自身的經營,辦理貸款時嚴格遵循相應的流程,保持良好的信譽,及時還款。
首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國家財政的支持,適當加大財政政策扶持力度和擴大財政政策扶持范圍,確保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獲得相應的財政扶持,加大獎勵補貼力度,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立專門的補貼資金,鼓勵農戶積極生產,擴大其生產規模和基礎設施建設。其次,對于一些形成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對其采取加大財政資金和減稅等優惠政策,鼓勵其進行生產技術的推廣,并分享給當地農戶,達到帶領當地農戶共同富裕的目標。再次,政府應該加速完善農村地區的保險制度,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保險意識,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涉農類保險規避風險。同時,政府還應加快對農村居民社會保障的覆蓋,為農民在醫療和養老方面提供保障,以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后顧之憂。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其健康發展對于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都應該正確、有效地處理和應對,這關乎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所以,應積極和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滿足其發展過程中的需求,為鄉村振興戰略助力,進而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