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和 張再杰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貴陽 550025)
貴州省地處我國西南地區,山地面積廣闊,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但生態環境脆弱、土壤肥力不足、人均土地資源占有率不高、土地邊際生產率較低的資源稟賦特點和環境承載能力決定了貴州省必須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山地地形造成了農民居住和耕作的分散性,加大了貴州省區域內外農產品流通的難度,不僅難以實現生產自給,還會提升貿易成本。因此,探索山地條件下貴州省實現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路徑尤為必要。
農產品流通是市場分工與專業化的結果,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農產品流通現代化具體表現在流通體制、流通模式、流通組織、流通設施與技術現代化等方面,以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目的,不僅可以推動對傳統農業的改造以及農業生產力的提升,還可以發揮市場調控作用,統籌省內外市場和資源,保障農產品供需平衡。貴州省農產品流通只有探索出現代化發展模式,對流通成本和流通各環節效率進行優化,才能取得行業效益提升、農民增收致富的效果[1]。
貴州省農產品市場在流通體制改革的有力推動下,用需求牽引供給,產量大幅提高,生產逐漸向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轉變,農產品質量有效提升;農產品加工力度加大,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品牌效應逐步凸顯。
基礎設施為農產品流通提供硬件支撐,貴州加大力度進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一定程度補齊了冷鏈物流設施的短板,2020年冷庫數和總庫容較2019年均有所增加。
貴州省采取了“外引內轉”的方式積極培育農產品流通主體,特別是創新推進國有平臺公司轉型農產品流通業務,極大地推動了貴州省農產品流通主體的發展。
在省內市場方面,貴州重點品類農產品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占有率上取得了較大提高;在省外市場方面,充分發揮東西部協作的作用,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有效拓寬了銷售渠道,如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重慶和對口幫扶城市。此外,快速增長的農村電商,已成為貴州省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之一。
大數據向農產品流通的賦能,能有效驅動農產品流通的質量和效益提升[2]。貴州省推動大數據與農產品流通產業的融合,強化平臺建設,農產品流通不斷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發展。黔菜網、“一碼貴州”等平臺均于 2020年啟動建設并上線運行,各級智慧平臺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1)貴州省小生產和大市場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表現為技術支撐不足、品牌化發展較慢、農產品加工能力較弱等。技術支撐不足,多數龍頭企業沒有建立專門研發機構,特色優勢產業核心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較少,特色產業發展的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等方面亟須得到提升;農產品的市場認知度不高,有口碑無名牌,套牌和濫用品牌等問題日益凸顯,同品類區域公共品牌同質化嚴重,導致農產品品牌個性、價值營銷力、核心競爭力、文化感染力缺失;農產品加工能力較弱,加工企業在質量和數量上都還有較大提升和增長空間。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體規模偏小,加工水平不高,市場份額不足,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不高。
(2)貴州省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依然是制約流通現代化的因素,農產品流通環節腐損率較高,造成了大量的浪費和額外的逆向物流費用。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缺口仍較大,部分冷庫處于建設期,項目投資大、周期長,難以滿足冷鏈運輸需求;產地基礎設施建設存在重零售端市場體系建設、輕產地市場體系建設的問題,導致全省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滯后,未形成完整的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流通效率較低;批發市場依舊是貴州省農產品最為重要的流通渠道,對于市場供求匹配、價格形成有重要作用。但從數量上看,農產品產地型批發市場等仍處于建設階段,對農產品的吸納作用還未完全顯現。
(3)流通主體數量不足、規模小、實力弱、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突出,涉及農產品流通的國有企業數量不多,對物流龍頭企業的培養仍在起步階段。農產品流通行業投入較大,資金及專業技術要求較高,進入壁壘較高;物流基礎設施和專用資產的沉沒成本、人才引進及使用成本較為高昂,要素和服務市場不成熟,退出壁壘較高,阻礙了農產品流通企業規模化發展。農村經紀人作用發揮不充分,農村經紀人在“大市場”與“小農戶”的對接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但仍存在數量較少、能力不足等問題,特別是掌握電商、管理等技術的農村經紀人占比較低。
(4)貴州省農產品在市場上存在競爭力不足的現象,特色農產品品牌少,高端產品稀缺,品牌價值不高,市場黏性不強。在農村電子商務方面,貴州省農村電商還存在人才缺乏、物流成本高、交易規模較小等問題。
(5)貴州省農產品大數據平臺在數據的整合和應用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還未形成有效推廣的大系統集成技術,物聯網技術應用程度低,尤其是融合物聯網的集成技術應用較少,基礎數據仍大量依賴人工輸入,數據孤島和數據交換難的現象依然存在。
標準化方面,進一步規范現代化農產品流通建設,建立適應貴州農業發展的標準及技術規范,分級制定相關標準,并將標準應用于流通各環節上;規模化方面,增強農民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參與能力,健全聯農帶農強農的有效機制,形成既分工有序又緊密聯系的合作關系,提高農產品種植養殖規模化水平,以期使農戶的交易成本降低,提高資本利用率及提升農業持續發展能力;品牌化方面,通過品牌差異化構建獨特競爭優勢,突出品牌自身特色,發揮品牌效應對于產品附加值的提升作用。同時,根據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形成貴州專屬品牌優勢,延長產業鏈,提供經過精深加工的特色優勢農產品。
推進批發市場升級建設,強化批發市場交易功能,通過批發市場所處流通渠道的中心位置,充分發揮上游的生產資源優勢,完善下游銷售市場終端[3];推進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整個流通環節上的冷鏈功能,建立健全冷鏈物流發展體系。鼓勵大型涉農企業建立起冷鏈物流體系,完善冷鏈流通鏈條和市場布局。加強政府公益性配套建設,持續推廣食品冷鏈系統;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平臺的資源整合,利用“一碼貴州”消費扶貧大數據平臺,促進多平臺數據互聯互通,匯集各方信息數據,形成完整農產品供應鏈和本地商品服務大數據鏈條。
培育和支持流通型企業發展,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構建一體化農產品供應鏈,促進農業龍頭企業一體化發展,同時,發揮大型流通企業的聯結和帶動作用;加快農村電商發展,發揮農村電商“平臺經濟”規模效應,整合農產品供需產業鏈,著力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強農村物流中轉站建設,打造輻射范圍廣、承載量高的物流園,加強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充分利用新媒介開展直播促銷,促進農產品的可視化和直觀化;充分發揮農村經紀人作用,加大培養力度,發揮其熟悉農業,了解市場的優勢,幫助農戶實現農產品市場化。
鞏固深化省內市場,創新產銷銜接方式,用穩定的市場需求牽引農產品供給調整。優化配送方式,推動產供銷緊密連接,將市場需求情況有效傳導到生產端和流通端;同時,著眼拓展省外市場,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等資源,發揮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進行產銷銜接,實現產銷信息高效互通、產銷資源合理配置。
政府應繼續加大對農產品流通建設的投入力度,保障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農業保險對農戶權益的保障作用,建立健全災后理賠應急機制;根據農村電商人才、產業工人等農產品流通相關人才的結構,針對性地引進和培育農產品流通方面專業技術人才,開展農產品流通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4];支持農業企業與科研機構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建設。
貴州省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自然、社會經濟方面的種種因素仍在限制著其進一步發展。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創造有利于農產品流通的條件,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使行業增效、農民致富,推動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