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葵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近日,最新一期《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國內網民數量已超過 9.8 億,直逼10 億大關。在新增網民群體中,農村地區的增量首次超越城鎮,廣大農村地區的互聯網用戶正以后來居上的態勢加速趕超。而對于這些新興網絡群體,農村電子商務可謂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具活力的網絡應用模式。尤其是在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不僅給當地脫貧攻堅提供了顯而易見的牽引力與推動力,也成為農業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強內驅力。
四十年改革開放浪潮中,城鎮化建設一直保持著快速推進的發展態勢。特別是若干次戶籍制度改革后,越發提速的人口流動使曾經占比八成左右的農村人口有半數涌入城市成為新市民。這種狀態不僅造成全國各地出現數量龐大的農村留守人口,也使人口成為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最典型的客觀因素之一。
比如兩極化程度更嚴重的農村地區在電商發展方面就相對滯后、緩慢,而青壯年回流速度稍快的農村則會出現電商加速發展壯大的態勢。也就是說,如果農村留守人口中的絕大多數都是老人和小孩,則農村電子商務就會面臨從智力到體力的更多束縛,發展水平必然滯后。但如果有越來越多青壯年回到農村,由于這些經歷過一段時間城鎮生活的人群不僅眼界更加開闊,而且更易接受新事物,對新技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更強,一旦有了充足青壯年勞動力的支撐,農村電子商務便能基于更為扎實的人力資源基礎而迅速啟動、蓬勃發展[1]。
除了客觀層面的因素,主觀思想層面的影響也是左右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廣大城鎮地區的電子商務之所以能夠率先普及并得到不斷加速應用,不僅是因為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全面,也在于城鎮人的思想意識和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更高、主動性更強,促成了城鎮地區電子商務先聲奪人的爆發式增長。
相比之下,農村地區相對封閉、靜態的生產生活環境更易讓人產生保守思想,對外來事物、前沿技術持懷疑態度的農村人口數量遠超城鎮。加之受教育水平普遍更低,不少農村人口面對互聯網技術不得其門而入。因陌生而恐懼,由恐懼而懷疑,因懷疑而抗拒,這便在一些農村地區留守人員的思想中形成了惡性循環。部分農村電子商務的啟動和推進之所以頻繁遇阻,根本性的原因恰恰是思想觀念陳舊落后。
經濟是基礎,而電子商務作為依托經濟基礎而生的前沿技術,不能缺少軟硬件設施設備的支持。然而,我國不少農村地區長期處于經濟欠發達和不發達狀態,薄弱的經濟基礎在精準扶貧戰略前,成為一些農村地區電商發展遭遇的典型困境之一[2]。
對資金、資源匱乏的農村而言,互聯網終端、光纖寬帶等物理層面的電子商務要件幾乎等同于奢侈品。尤其是那些徘徊在絕對貧困線附近的農村居民,甚至不具備互聯網、信息化的相關觀念。經濟基礎這個剛性指標制約的不僅是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也會間接束縛貧困農村居民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和理解。
與歐美等西方國家地廣人稀的大農場經濟不同,我國境內許多地方的地質條件基本無法開展完全意義上的農業機械化生產,只能依靠小型農機具結合人力形成的半自動化方式生產。加之山地丘陵對農業生產的阻礙,分散化、碎片化的農業生產成為我國許多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的主體模式。這不僅很大程度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也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換言之,小規模生產的局限性決定了我國不少地方農產品品質難以形成統一標準,無法達到規模化和系統化的農業產業發展客觀要求[3]。
而標準不統一就意味著產品質量難以界定、無從比較,一旦面對同質化競爭,缺少品質標準結論的農產品勢必缺少市場競爭力。這也是許多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又一困境。
早在2015年國務院推出的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中,電子商務結合扶貧是最具科技含量和創新元素的項目之一。彼時起,基于精準扶貧戰略扶持農村電子商務就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各類主管單位出臺政策規章的重點與熱點。延續至今的政策性扶持,早已成為新時期農村電子商務快速成長的最強助力。
一些具有高度政策敏感性的地區,更是搶先一步開始嘗試新型農村電子商務。比如浙江義烏的淘寶小鎮。除了一步到位鋪設全面覆蓋的有線和無線通信網絡,該小鎮還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推出農村電商免租金的惠農措施,更在工商注冊、稅費繳納等各方面啟動一鍵直達模式,極大便利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最新一期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直播帶貨已成為近年來線上經濟的最活躍模式。帶貨主播有相當一部分恰恰是廣大偏遠農村、山區優質農產品的素人。隨著移動終端、無線網絡逐步取代傳統臺式機和光纖寬帶,技術迭代持續推進也為新時期的農村電子商務迎來了又一新機遇。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終于得到徹底解決。然而絕對貧困問題的解決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脫真貧和真脫貧的目標在于全民奔小康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這不僅需要持續深入地推進精準扶貧十大項目,也需要針對農村電商保持長期化、持續性投入,夯實發展基礎。
從整體上看,國家對于“三農”重點扶持行動早已形成了連年持續增加投入的戰略,只是對于扶持資金的應用存在地區差異。而要專門針對農村電子商務保持可持續性投入,有關方面還需要通過強化監督管理提升資金使用的精準性與有效性。比如利用農村電子商務平臺開辟線上小額資金貸項目,利用平臺數據分析判斷申領農戶的資質、開展潛在風險評估,同時使用平臺進行全流程監督等[4]。
農產品是同質化程度極高的特殊商品,要基于精準扶貧并利用農村電子商務助力脫貧,就需要統一標準、打造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地方政府和監管機構應當主動深入一線進行宣傳教育,幫助農戶提高認知水平,利用包括土地集中流轉等方式實現集中連片的產業化生產,在客觀條件上促進農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形成。另一方面,農村電子商務平臺也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強調統一標準和個性化品牌在線上銷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督促農戶自覺采取標準化作業以提升農產品質量。
地方主管單位也應充分利用政策紅利,積極招商引資,鼓勵和引導第三方機構或企業等加入農村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協作。一方面,有了第三方機構的資金或資源投入,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能夠在更加鞏固的經濟支撐下實現進一步優化與壯大。另一方面,第三方機構也能以其更加專業化和市場化的視角幫助農產品生產者規范標準,打造本土品牌。同時,這些外部單位的技術和資金也有助于引導和幫助農戶加強學習、提升技術,這也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
就在脫貧攻堅進入最關鍵階段時,“扶貧”“扶志”“扶智”等熱點詞匯頻繁出現在各種政策文件內容中。無論是精準扶貧還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柱與要素。部分農村地區之所以長年處于貧困狀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遷,留守的老人與孩子只能在原始生產生活方式中勉強維持[5]。
因此,精準扶貧背景下,重視人才培養,打造本土化專業人才隊伍也是農村電子商務實現優化創新的核心舉措。
有條件的農村不妨借鑒淘寶小鎮模式,在自有土地上建設農村電商中心,邀請有資質且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加盟或擔任講師,負責教學和培養本地電商人才。此外,近年來每年都有互聯網龍頭企業組織開辦與電子商務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比如阿里的淘寶大學。村委會不妨組織村民積極參與學習,即便不是為全員從事電子商務考慮,充分的學習也有助于當地營造更加濃郁的農村電子商務文化氛圍,這對發展壯大農村電商人才隊伍同樣是至關重要的輔助力量。
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和深入應用為新時期廣大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條件,不僅成為助力農村脫貧攻堅的科技引擎,也從根本上實現了對農業產業經濟模式的顛覆性創新。然而,不同地區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受到本地區人口流動、知識結構、思想觀念和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影響,具有顯著的地方性,更加需要積極探索農村電子商務個性化發展路徑以不斷提升脫貧攻堅的精準性與成效性。這不僅要在技術層面加強研發與轉化,也要格外關注本土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只有全面夯實農村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基礎,培養一支支帶不走的農村電商達人隊伍,廣大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才能更具持續性,才能立足本地實際,以農村電商助力系統性和規范化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