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肇星
(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青海西寧 81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做好鄉村規劃實現鄉村振興是我國現階段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想要鄉村得到更好的發展,首先需要建立完整的規劃體系和發展方向,其次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振興鄉村的過程中需要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的相互努力,共同打造出一個新時代現代鄉村。雖然我國在發展鄉村規劃鄉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需要根據村民的需求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指導和規劃,完成鄉村的建設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把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中指出,振興鄉村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的體現。
產業振興是首要前提,發展產業就是打好地基,它能夠解決農民的經濟這一實際問題;人才振興要求更多的青少年投身于我國鄉村文化的建設之中,在鄉村建設中注入新鮮的血液,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實體經濟勞動,消除農村和城市間的差距;文化振興是振興鄉村的重要途徑,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緊密聯系,文化建設與現代農村體系息息相關,文化產業是鄉村文明的建設條件,它不僅能夠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還能夠在傳統基礎上發展新的特色文化;生態振興是指建設美麗家園,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安吉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振興是指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為先導,把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組織振興是指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的建設之中,心系于民,實現生活富裕,實現鄉村治理和現代化水平管理的有效治理,在組織中讓農村的生活和諧有序,徹底解決村民的經濟溫飽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1]。
在我國的縣鄉村三級規劃體系中,存在著統籌不足的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是對現有的問題分析流于表面,難以落實規劃以及制度。現有的鄉村規劃不能夠滿足村民生活的經濟各方面需求,無法改善現在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加上沒有實質的指導性規劃方針,做不到與城鎮的發展接軌融合。根據調查顯示,大多數村莊缺乏有效的統籌體系,人口、占地、產業布局規劃沒有配套的建設設施等。
雖然我國有一系列的法律是針對規劃管理的,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地方政府部門也依據中央的法規頒布了地方性規章制度和部門規章制度,用以約束和管理鄉村規劃。但是在實際中,仍舊有部分村民將房屋建造于田埂之上,隨心所欲,這不論是法律意識的淺薄還是知法犯法造成的惡劣后果,都是在阻礙鄉村振興。因此,在農村用地的規章制度方面,基層政府應該結合本轄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相對應的管理辦法,并且做好宣傳工作,讓群眾意識到違反規章制度的危害,杜絕各種影響鄉村規劃的問題頻繁發生。
由于在鄉村規劃中政府和農民缺少溝通,沒有普及鄉村規劃的優勢,許多群眾的參與意識不強,甚至對規劃的任務毫不知情,當農民或者基層干部的實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會造成產業單一、農民難以管控,從而影響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完成度,導致國家的資源浪費。
實現鄉村振興[2]需要統籌鄉村規劃問題。文化資源建設的完善對鄉村振興的意義十分重要,但是不少基層組織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認為產業發展才是鄉村規劃的唯一途徑,忽視了鄉村規劃中的文化資源建設,這樣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文化資源是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對鄉村文化的再發揚,它可以充實人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國初期文化資源建設的數量小、規模少、方式單一、管理不善、缺乏內容等,鄉村文化供給不足使得文化產業發展緩慢且效果不好,文化產業的缺乏使得村民對事物的主觀能動性和認知意識欠缺,無法平衡建設的結構和質量,繼而無法充實村民的內心世界。改革的本質不僅僅是生活得到改善,更是需要改善農村的整體面貌和農村人的精神世界,但若是無法提高村民和基層管理者對文化資源建設的認知度,就會導致鄉村振興處于無法飽和的狀態,無法徹底達成實現改革創新的總體目標。
想要發展鄉村的文化資源,完善鄉村文化規劃,首先需要基層工作人員做好宣傳。鄉村文化得不到改善最大的問題就是供給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基層部門和干部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挖掘鄉村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文化內容,優化文化供給結構。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比如說江西湘潭的刺繡工藝等,這些傳統工藝的發掘和深化,不僅能夠起到文化上的傳承,更能夠獲得經濟上的效益。所以在文化建設這一方面,基層干部和相關部門可以將單一的物質文化通過現代手段轉化為休閑手段。
(2)增強政府引導功能,壯大鄉村文化產業,激活文化市場供給潛力。用創新的力量重塑文化的魅力,將文化產業投身于市場中,推動鄉村文化的全面發展。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江湘刺繡,眾所周知,刺繡從古代流傳至今,它包含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而江湘刺繡在我國名列前茅,所以政府可以結合當代時代特征,以政府為依靠保障,組織村民發揮刺繡工藝技術,運用互聯網投放到市場之中進行物品交易,一方面可實現技術了市場價值,另一方面可以為推廣新農村打造專屬名牌。
(3)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創新的管理方法,提升公共文化供給效能。培養和引導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自覺性,通過地方政府和公益組織對村民進行文化教育和傳播,增強文化主體的自我造血功能。
(1)聚焦提升類村莊。提升類村莊是指規模較大、人口基數較多的中心村。針對這種類型的村莊,政府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對村子的產業、環境、人才進行提升,同時不破壞村莊的結構,保留其原貌。
(2)城郊融合類村莊。這類村莊就是我們俗語中常說的城郊村,這種類型的村莊優勢性非常大,政府既可以留存其風貌特質,又可以將其向城市化轉型。在這點上,政府需要從大局意識出發,做到城市和農村的綜合考慮,選擇適合的結構進行規劃。
(3)特色保護類村莊。特色村莊是指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村寨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針對特色村莊,政府可以用它來打造城市名牌,做好宣傳開發與保護,使其成為具有特色的旅游景點村落。
(4)搬遷撤并類村莊。搬遷撤并村子是因為有些村子的生態條件惡劣,無法在建設中達到新農村的標準,因此不得不搬遷。在鄉村振興的鄉村規劃中,選擇適合村民生存發展需要的村莊是首要任務,針對需要搬遷的村莊,政府需要做好選址規劃,統籌解決村民的生計和生態保護這類問題。
(1)以科技為基礎。以農業科技和高科技產業為驅動核心,做好村莊規劃,實現鄉村振興。
農業科技方面:打造產品示范村、農業綠色發展示范村等一系列以科技為主體的特色村落。
高科技產業方面: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特點,合理開采,完善農村經濟體系。比如種植白樺林為身處高樓大廈的工作人員提供休閑場所。
(2)以文旅產業為核心。發展鄉村旅游行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村人就業的問題,還能夠讓政府從中獲取財政收入。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不斷發展,農村旅游經濟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眼前,調查研究,許多村莊基于自然條件和豐富的創意,不僅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實現了新農村的建設,使得村民擺脫貧困奔小康[3]。
鄉村振興的主要意義在于縮小農村和城市的距離,解決我國貧富差距問題,可以根據村莊的特點、位置等進行合理的農村規劃安排,使得村民能夠擺脫貧困實現小康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需要深入了解農村結構和農村經濟,多方統籌協調,運用科學的方法實現我國的鄉村振興,從鄉村的實際出發,合理規劃鄉村,落實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