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 盧 娟
基于高中生處在思想成熟且具有較強的學習意識的階段,教師應注重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中,不僅能讓他們清楚、全面地看待歷史,還能從中受到啟發,樹立正確的數學學習觀念。因此,本文以核心素養下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方法為主要內容進行闡述,以期對高中數學教師提供有效建議。
數學作為一門理科學科,在枯燥死板的數字及公式背后蘊藏著妙趣橫生的數學歷史文化知識,教師及時發掘出與之相關的傳統文化并導入課堂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創造良好的課堂傳統文化氣氛奠定有效基礎。
教師在教學幾何定理時,可適時導入其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也可將其中的經典例子作為教學參考。例如:我國古代數學文獻《周髀算經》中記錄著很多數學解題方法,其中就有用勾股定理來求三角形邊的知識內容“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意思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其中的一條直角邊為3(勾),另一條直角邊為4(股)時,那么斜邊(弦)一定是5。”
在此氛圍下,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讓學生明白在課堂教學中不單單是跟隨教師學習文化知識,還對歷史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
數學思想方法在傳統文化中的體現比比皆是,教師可為學生講述歷史故事中所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教學內容。例如《曹沖稱象》的故事:曹沖是東漢末年的一位神童,他的父親曹操得到一頭大象,滿朝文武大臣皆不知道怎樣丈量大象的體重,聰明的曹沖想出的辦法是,用石頭的重量替代大象的重量。在故事講完后,教師問:誰知道曹沖運用的是什么樣的思維方式稱出的大象重量?學生答:物體間的相互轉化。教師可以就其中蘊含的等量代換原理進行講述:“等量代換指的是用一種量(或一部分)來代替與它相等的另一種量(或另一部分),是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一種思想方法,用等式表示為:若A=B,B=C,則A=C。”教師通過引入傳統文化使學生更快地理解等量代換的定義,為之后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提供有利條件。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關于數學的典故,介紹歷史背景,在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的同時,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可以講解中國古代流傳千年的著名數學典籍《九章算術》,它是以先秦數學計算方法為基礎,經后代數學學者無數次的修撰、編寫、整合而成的勞動成果。《九章算術》中共收錄了246 個數學問題及解法,其中“盈不足”的計算方法更是令人驚嘆的一項創造。由此看來,中國古代的數學典籍不僅能夠證明我國在數學領域取得的偉大成果,還證明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從而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
從古至今,世界上出現了很多偉大的數學家,他們在數學知識領域展現的天賦極高,憑著自身努力、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當代高中生學習的典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列舉與課本內容相關的著名數學家的故事。例如在學習《代數方程式》時,教師可以以家喻戶曉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為例:華羅庚由于患病,左腿落下殘疾,在這種情況下,他發現蘇家駒教授的文章《代數的五次方程之解法》出現錯處,作了一篇列舉蘇教授文章有誤的論文,即《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并且發表在了當時非常有名氣的雜志《科學》上,自此邁出了他攀爬數學高峰的第一步。通過講述數學家的故事,既開闊了高中生的視野,還能讓學生學到華羅庚身上所體現的善于鉆研、聰明好學的無畏精神,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起到關鍵作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對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意識、改進學習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還對促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數學學習觀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新課改的影響下,高中數學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會不斷加深,因此,高中數學教師需在教育教學實施方法上繼續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