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金家壩學校 陳夏潔
鯰魚效應代表的是一種激勵的教育概念。在現代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將最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引入課堂,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思維,使學生不再只在課堂上聆聽,而是完全地沉浸到課堂中,令教學效果大大提升,也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極大發展。但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如何營造出良好的“鯰魚效應”,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讓學生主導課堂,還有很多的障礙需要攻克。
不論是哪一門學科,想要高效教學,都離不開對課堂的精準把控。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引導的方式營造出鯰魚效應,讓學生將視線集中于課堂,同時充分發揮數學教學的趣味性,這樣學生在學習時也就更加愿意去吸納知識。比如,在教授學生關于“認識鐘表”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設計課件時采用一些色彩鮮艷的輔助圖片,或者準備一些相關的鐘表資料,讓學生始終抱有一種新鮮感,達到集中學生注意力的目的。通過“你還在哪里見到過鐘表?”“這個時間你在干什么?”“這種表示方法你在哪里見過?”這些提問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呼應,以此激發學生后續的課堂關注度。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想營造出“鯰魚效應”,就不得不提到“榜樣”的效果,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形成有效的引導,指引其學習方向,為后續的深度學習鋪平道路。例如,在對《認識鐘表》進行授課時,就可以加入若干“鯰魚”,允許學生通過分組的方式進行交流和討論,并且讓每個小組派出代表交流結果,讓每個小組長充當班級學生的“榜樣”,最后教師評定哪個組和組長的表現最為出眾,以此讓課堂進化為互相競爭的學術殿堂,學生不僅在其中吸納知識,更會爭先恐后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課堂的教學目標達到了,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鼓勵生活經驗較為豐富的學生,結合個人的理解,對鐘表在生活中的實際用途展開論述,給全班學生樹立典范,以此創設出良好的課堂氛圍,發揮出榜樣的作用,讓班級優生帶領內部其他學生更好地理解鐘表的相關知識點,以此活躍氣氛并提高學習效果,為后續教學開辟道路。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僅是教授,更重要的是激勵、喚醒和鼓舞?!闭n堂教學中,教師會及時對學生的努力給予肯定,使其在學習上更加自信,但若學生本身就具備較高的自主性,就不必頻繁鼓勵,僅對其突出進步給予鼓勵;而若學生惰性較大,不注重學業,則應多采取激勵措施助其提升行動力。同時,現在的教師往往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只重結果,不問過程,這極其容易觸動學生的抵觸心理。如在進行數學方面的疑問解答時,若教師如此評價:“你思路清晰,方法獨到,你真棒!”“老師覺得你的朗讀水平可以當一個播音員了,值得每位同學學習!”……學生聽過后倍感溫暖,心中怎能不涌起泛舟學海的沖動呢?學生躍躍欲試,課堂上一個個教學高潮就這樣形成了。此外,在實施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精準掌握不同學生的進步程度,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鼓勵方式,如此才可有效激發學生的潛力。
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合理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并且適當地引入課外教學內容,這實際上是營造鯰魚效應的一種可靠手段。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數學與日常生活的有機結合是不可忽視的,應當得到有效利用。同時,教師還可以基于生活化的教學理念,適當引入課外內容,彌補教材知識點不夠全面的問題。例如,教授“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內容時,就可以舉一些生活中與小數相關的例子,將抽象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有機結合,拓展了課堂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比如教師提出一個場景:某超市內的大白菜標價為每斤1.98 元,蘋果每斤4.98 元,桃子每斤2.99 元。在呈現完生活化的學習場景之后,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商品的標價展開分析,鼓勵學生探索小數點在商品售價中的應用價值,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小數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明白“小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種教學方式使課堂更便于理解,學生也可以開闊視野,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再如,在講解“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這部分知識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搜集生活中的一些數據信息,如“我國人口地域分布”“我國各地區下雨量差異”“全校師生男女比例”等相關數據信息,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學生進行數據搜集的過程也是他們了解更多信息的過程,這對于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也非常有利。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與教師同步才可保證教學活動行之有效,學生是關鍵,教師作引領。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是主角,學生僅僅作為聽眾。受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只懂得死記硬背,不懂得如何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也難以培養出思維活躍、知識應用能力較強的學生。倘若教師可以借助實踐性教學方法營造出“鯰魚效應”,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創新,并且給學生預留充足的學習空間來自主學習,將取得優異的教學效果。比如,教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學生利用已經了解到的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去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算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以展現自我。而在教授“垂線與平行線”時,教師可先教導理論知識,后引導學生動手進行實踐操作,如指導學生借助測量工具測量桌面與地面是否處于平行狀態、桌腿與地面是否處于垂直狀態,通過這種方式,給學生提供自主實踐練習的機會,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以此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不再關注于理論知識灌輸,而是注重實踐教學,使數學課堂更加高效。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意識到“鯰魚效應”發揮的關鍵作用,同時盡力做好教學改革,以科學的方式消除教學弊端,令課堂煥發新的生機。教師將學生放置于課堂主體上,令學生樂于學、敏于思,讓課堂不再循規蹈矩、刻板乏味,以全新的面貌為學生帶來豐盛的知識盛宴,達成了開展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雙重目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