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華 袁 源 邱崇慧 黃秀招
壓瘡也叫褥瘡,是由于長期壓迫局部組織,導致持續的氧氣、血液和營養供應系統中斷,導致局部組織潰瘍和壞死[1]。常發生在各種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中。不僅影響重大疾病的治療,而且導致患者住院天數的增加。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感染,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壓瘡損傷分為1~4期。1期、2期通常采取減壓、增加翻身次數等護理措施。3期、4期壓瘡需要換藥治療[2]。西醫治療主要以外科換藥為主,但易產生不良反應等,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在中醫理論中,壓瘡被稱為“席瘡”,《外科真詮》有云:“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中醫治療壓瘡具有針對強、安全性高的特點[3],因此本研究以進行治療的60例3期和4期壓瘡患者為對象展開研究,探討熱敏灸聯合濕潤燒傷膏換藥治療3期和4期壓瘡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7月—2021年10月進行治療的60例3期和4期壓瘡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38.64±1.56)歲;其中3期16例,4期14例。觀察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36.23±1.48)歲;其中3期15例,4期15例。2組壓瘡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進行壓瘡治療的療效觀察比較。本研究已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18周歲;②符合美國壓瘡咨詢委員會2016年的3期、4期壓瘡診斷標準[4];③生命體征平穩,能夠配合治療者;④所有患者均了解本研究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傳染性疾病者;②對熱敏灸不耐受者;③有嚴重的精神障礙者;④對部分中藥存在過敏的患者;⑤合并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對照組進行基礎治療和護理改善全身營養狀況,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飲食,必要時適當靜脈補充白蛋白、復合氨基酸、新鮮血漿等,提高機體抵抗力;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對感染者進行抗感染治療;按1~2 h的情況翻一次,敷空氣床,適當使用減壓敷料,避免局部長期受壓;保持床單和皮膚清潔,避免皮膚受潮、摩擦等不適刺激;及時處理大小便失禁患者,使用男女接收器或留置導尿管。用生理鹽水沖洗后,用濕潤燒傷膏涂抹壓瘡創面,厚度約2 mm,對于竇道深部,用濕潤的燒傷膏做油紗布并插入,外面用無菌紗布塊或棉墊覆蓋。根據傷口滲出情況,每天更換敷料1~2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熱敏灸治療。傷口處理后,選擇患者壓瘡附近的經絡穴位,確定艾灸位置,以此為中心,半徑3 cm以內,艾條與皮膚之間保持3~5 cm,用于溫和灸和回旋灸。當患者通過透熱、局部不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深部熱,艾灸部位或遠離艾灸部位的酸、麻、腫、痛、壓、重、冷等其他非熱感覺,這就產生了熱敏點。重復此操作,直到檢測到所有熱敏感點。最后,對1~3個最敏感的穴位進行艾灸。艾灸按圈灸、雀啄灸、溫和灸的順序進行。具體灸法時間一般5~10 min/次,1次/d。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比較。痊愈:傷口完全愈合,臨床癥狀消失。療效顯著:創面面積減少75%,臨床癥狀消失。改善:傷口面積縮小25%,臨床癥狀改善。無效:傷口縮小不到25%,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總有效率=(痊愈+療效顯著+改善)例數/總例數×100%。②壓瘡愈合情況比較。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壓瘡愈合時間、炎癥消退時間和換藥次數并對記錄結果進行比較,愈合時間越短,炎癥消退時間越短,換藥次數越多,治療效果越好。③疼痛評分比較。采用視覺模擬(VAS)疼痛評分量表,對2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周、治療后2周和治療后3周的疼痛感進行評分檢測,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感越強,最高分為10分。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壓瘡愈合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炎癥消退時間、壓瘡愈合時間以及換藥次數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壓瘡愈合情況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的疼痛評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周、2周、3周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例,
壓瘡的形成可分為2個因素,①外在因素,②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剪切力、摩擦力、濕度等外力和環境影響。內因包括營養不良、低血壓、免疫力低下、體溫過高等體內運行狀況[5]。在正常情況下,平躺在普通床上的組織壓力≤32 mm Hg(1 mm Hg≈0.133 kPa),隨著不同的肢體活動和姿勢的變化,壓力將在10~100 mm Hg。當壓力持續30 min時,皮膚組織就會充血。如果能及時緩解壓力,堵塞可以在短時間內自行消失。當壓力持續2~6 h,皮膚組織就會缺血。如果能及時緩解壓力,缺血現象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自行恢復。當壓力持續6 h以上,皮膚組織就會發生壞疽,再也不能通過身體的自我調節來恢復。在皮膚組織壞疽的2周左右,可能出現潰瘍,對皮膚組織造成更嚴重的損害壓瘡的病理機制是當壓力持續時,會阻礙組織細胞的供氧、供血和營養供給功能,導致細胞變形,最終導致細胞壞死。因此采取科學的治療方法對壓瘡患者的康復尤為重要。
近年來熱敏灸聯合濕潤燒傷膏換藥治療在3期和4期壓瘡中得到應用,且療效較好。本研究中,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熱敏灸聯合濕潤燒傷膏換藥治療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促進患者的康復[6,7]。中醫認為,壓瘡是由于長期臥病在床,氣血流失,而長期鋪墊,局部受壓,氣血循環喪失,無法滋養皮膚,氣血停滯,造成局部營養不良和壞死,益氣活血、化瘀通絡、解毒祛腐生肌是治療原則。濕潤燒傷膏的有效成分有黃連、黃柏、黃芩、地龍、罌粟殼等,諸藥配伍具有清熱解毒、止痛、促進肌肉生長的作用。它可以起到屏障的作用,可以減少細菌感染,降低致病菌的毒性。熱敏灸具有溫補陽氣、溫血祛腐、促進肌肉生長的功效。可通過艾條對病人身上的“熱敏感點”進行熱灸。通過刺激人體經絡和穴位,不僅可以刺激經絡感應活動,溫暖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潰瘍愈合,還可以加速疼痛物質和炎癥滲出物的排出及吸收,從而減輕疼痛[8]。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炎癥消退時間、壓瘡愈合時間以及換藥次數均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周、2周、3周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熱敏灸聯合濕潤燒傷膏換藥治療有效促進創口愈合,減緩患者疼痛,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更高。熱敏灸可以通過艾條在病人身上的“熱敏感點”上進行。穴位熱敏化是穴位病理反應的一種新形式。這是一個動態的,激發態的腧穴。與傳統的靜態穴位相比,艾條刺激效果更好,針灸療法更有效。
綜上所述,將熱敏灸聯合濕潤燒傷膏治療3期、4期壓瘡療效顯著。能有效促進患者壓瘡的愈合,減輕患者的痛苦,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