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苗
在教授《刺客列傳》時,學生初讀荊軻會認為他“是一位豪邁、沉著勇敢、不怕犧牲的英雄,行刺秦王雖然失敗,但他那種剛毅不屈,慷慨赴難的精神令人欽佩。”但是,若只停留在初讀印象上,對荊軻的認識是不全面深入的,為此,筆者帶領學生細讀文本,走近英雄。
一、荊軻未有行意引質疑
學生細讀文本后質疑:“荊軻真的是個大英雄么?荊軻既然已經答應太子丹去刺秦,就不應該接受這么豐厚的禮物,應像侯嬴一樣,修身潔行,不接受魏公子的饋贈。”我提示,送禮物是太子丹的事,收不收又是對方的事,這并不能抹殺其英雄的形象。又有學生補充,說應關注到“以順適其意”,這是說要順應著荊軻的意思。荊軻答應太子丹后,就像作為應得的報酬一樣向他索取。還有學生找到“久之,荊軻未有行意”,說明他并不磊落。這兩處文本內容似是導火索一樣引爆了學生討論的熱情。大家都覺得評價荊軻為“英雄”理由不充分。
還有同學結合文本從刺秦時機、荊軻所等之人兩方面做出分析:“荊軻在答應太子丹刺秦之后,并沒有立刻獻計,而此時秦國正在攻打趙國,若此時獻出督亢地圖,戰爭形勢必然使秦國處于絕對優勢,秦王必欣然接受,這也一定導致秦王的戒備之心有所下降。若荊軻此時刺秦,計劃成功率必然大大上升,但荊軻是在秦破趙之后,在被太子丹催促之后才獻出刺秦的具體計劃。獻計之后,荊軻仍沒有立刻出發,在被太子丹再次催促后,他說他在等人,那么,他在等誰?本文提到荊軻與田光、高漸離、狗屠交好。此時,田光已死,而文中又提到荊軻這個朋友住得遠,那顯然不是高漸離與狗屠。另外,天下尚未平定,荊軻如何與這個朋友保持聯絡,而且荊軻是太子丹選出的刺秦之人,其行動必被太子丹監視,可從太子丹的反應看,他并不知道荊軻的這個朋友。最后,若他真是有這么一個朋友,為什么不對太子丹說,派人將其帶來。綜上,這個朋友是荊軻虛構出來的。或許荊軻當初真的有刺秦之心,但榮華富貴消滅了他的英雄意。他在等,等待秦國大軍兵發燕國,一旦燕國滅亡,刺秦之計自然破產,他也就不需要舍棄生命了。”
學生分析條理清楚、論據豐富、思想深刻,既能注意到文中交代的時代背景,又有前后文之間的聯系。如此,完全顛覆了荊軻的傳統形象,又有學生開始質疑,認為言之過矣,卻無力反駁。學生質疑荊軻形象,也是對其形象認識的多角度、深刻化的體現,教師應適當引導,使之走近英雄。
二、荊軻慷慨悲歌真俠士
我要求學生再次回歸文本,并思考荊軻是在什么情況下接受刺秦任務的。學生通過歸納得出三方面結論:①當時環境,即燕即將面臨秦的圍攻。②田光推薦,且田光以死相激。③太子丹哀求。太子丹對荊軻說出實情后,荊軻思考良久,還是拒絕了。怎奈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不得已,才許諾。學生最終明白,荊軻知道燕弱秦強,此去刺秦兇多吉少,荊軻毅然允諾,可見是個高義俠士。
對于“太子丹的豐厚饋贈”的問題,我講述了《燕丹子》中有關細節,荊軻曾經和太子游賞東宮池,見水中小龜悠游自在,就想扔個瓦片逗趣,太子卻讓人忙獻上金丸,讓荊軻投擲水中;還有一次,他和太子共乘千里馬馳騁,荊軻對太子說“千里馬肝鮮美異常”,不多久,侍從就捧著馬肝進獻給了荊軻。還有,據說荊軻、樊將軍、太子三人在華陽臺飲酒,有美人彈奏助興,荊軻聽之入神,不禁感慨“好手也”,沒過多時,一雙玉手盛以盤中。聽完這些細節,同學們都覺得荊軻已經被人情綁架,這是太子丹對他的逼迫,并未以“士”之禮待之。
我順勢提出:“在文中還有哪些細節能看出太子丹對荊軻的不尊重。”經過再品文本,學生找出在前往刺秦時,秦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時,太子丹找到荊軻,以意其出發;而當刺秦的行裝都準備好之時,荊軻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以語相激;易水送別,太子賓客皆白衣送之,即并不希望荊軻能‘往而復反者以示訣別。
我再提示學生:在進獻秦王之時,荊軻捧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這有何意呢?前文交代秦舞陽是副手。學生交流討論之后,明白這是太子丹對荊軻的不信任,由文中可知,“圖窮匕見”,才可行刺,若不是秦舞陽色變振恐,那么此刺秦任務是不是就落到了秦舞陽身上呢?還有學生分析,秦舞陽是太子丹找來的副手,是不是有監視荊軻之意,以防止其悔改逃脫。
我見學生對荊軻的際遇有所理解,再投出“士可殺不可辱”,并分析面對太子丹的不信任,甚至是侮辱,他沒有選擇退縮或是當即自殺,以示氣節,而用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去面對,這豈不是大義勇。
那么荊軻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在我們前面認識的基礎上,能不能再做補充。請大家再找出和荊軻有關的文字信息。學生找到四處:讀書擊劍,歌而相樂,對而相泣,深沉好書。這些關鍵詞能說明荊軻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學生仔細品讀讀出了荊軻似有幾分文人的氣質。
我再補充:在古代,士,多指武士,征戰時,他們需拿起兵器保衛家國;安定時,多作為卿大夫家臣,出謀獻策,統馭百姓。他們都要進庠序學習,“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依據個人情況,發揮其所長,有人成長為宣揚禮儀教化的儒者,有人則成為勇往直前的勇士。荊軻無論是文人還是武士都應該受過良好教育。
荊軻當初以術游說衛元君,可見,他是想成為蘇秦張儀那樣的人,而且當時與他結交的都是大人長者,也恰恰是德行高尚之人——田光將他引薦給太子丹,說明荊軻給人更多的印象是個德行高尚的文人。此時學生明白,也因為他“好書”,他和別的同樣是出于正規教育的俠客相比,要更加擅長“文”的方面。接下來我讓學生再回到文本找出能體現荊軻更具有文人特質的信息。
學生共找了兩處:一次是“蓋聶怒而目之”,還有一次是“魯句踐怒而叱之”。現在大家都能理解荊軻的行為。這兩次都使雙方達到了“怒”的程度,武力斗爭一觸即發。而荊軻卻“嘿然逃去”,并不是體現其懦弱,而是表明他能回避爭端、不越界、不逾矩、不過激的行為特點和思考方式。
我又從作者的角度對荊軻形象做了補充: 細讀《刺客列傳》,司馬遷并沒有寫荊軻的劍術多么高明,或許作者有他的寄寓在其中,荊軻有文人之質,卻行武人之義,即使在面對太子丹不信任、知道刺秦兇多吉少的情況下,依然能重諾前行。作者想讓世人看到一個知識分子的勇氣與擔當,當朝廷社稷需要有人站出來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不會顧及自己的生命與名聲。
分析至此,學生心中的荊軻形象逐漸清晰起來。它經歷了“英雄——英雄?——英雄!”這樣一個過程。這也是荊軻為何在后世人眼中能被稱為英雄俠士,因為他比普通的俠高了一個層次,那就是后世觀念中所認為的“俠之大者”。陳平原在其書中提到:“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領悟到這一點,俠客才真正能超越匹夫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