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禎
《梅花魂》作為五年級語文中“思鄉之情”主題的課文之一,對培養學生情感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該文章以“梅花”為主要線索,依托于老人對梅花的喜愛表達對祖國的思念與眷戀之情。為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本文立足于文本解讀,分析《梅花魂》教學途徑,以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立足學生維度,填補“思鄉”空白
《梅花魂》主要依托于梅花表達作者外公對祖國的思念與熱愛,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很少有遠離家鄉的機會,導致學生無法感受到作者表達的情感與內涵,甚至無法明白外祖父為何如此摯愛梅花。為此,教師在帶領學生解讀《梅花魂》這一文章時,需要站在學生角度填補其情感空白,以情感為滲透點,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多層含義。文本解讀前,教師可以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收集相關詩詞,讓學生認識到國人對梅花的喜愛。同時,教師將梅花背后蘊含的氣節與內涵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梅花不怕嚴寒、不怕風欺雪壓的高尚品格。同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學生還能夠理解為什么作者的外祖父喜歡梅花,進而領略到梅花背后的含義。
在學生對梅花有了基本了解后,創設教學情境,依托于多媒體平臺播放華僑歸國紀錄片,進一步理解作者外祖父的思鄉之情,讓學生明白,在《梅花魂》中,對于外祖父而言,梅花等同于祖國。通過立足于學生維度開展文本解讀教學工作,能夠讓小學生深刻認識到文章蘊含的思鄉之情,進而引發學生共鳴,突破低年級學生情感空白這一教學重難點,提升教學效果,為教學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礎。
二、立足文本維度,進行環節設計
在《梅花魂》整篇文章中,直線型序列語言是文章文本的呈現方式,為使學生體會到這篇文章文體構思的巧妙性,教師解讀文本時可以結合文本原有維度展開設計,以此鍛煉學生舉一反三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梅花魂》這篇文章篇幅相對較長,教師可以將文章中發生的主要事件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按照正常時間順序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進一步體會到作者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與分析自行總結事件,即外祖父讀詩落淚——因為“我”弄臟墨梅圖的梅花生氣——得知“我”要回國而哭泣——外祖父送“我”墨梅圖——外祖父送“我”梅花絹流淚。之后,根據精煉的事件帶領學生領悟課文表達方式,即借梅花比喻作者外祖父雖然生在他國卻心在祖國的氣節,讓學生感受到外祖父赤誠的中國心。對于外祖父而言,梅花被看作祖國,而具有堅如磐石愛國心的外祖父何嘗不是那堅貞不屈的梅花,以此讓學生領略“梅花”的象征含義,認識到《梅花魂》中的“魂”。
三、立足作者維度,突出關鍵詞句
為保證文本解讀維度的全面性,教師還應帶領學生站在作者角度對《梅花魂》進行解讀,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作者寫下《梅花魂》的初衷是因為外祖父如此眷戀祖國卻未能如愿,為了紀念外祖父深刻的愛國之心和思鄉之情寫下這篇文章。但由于該文章篇幅相對較長,教師應突出關鍵詞句和修辭手法,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梅花魂》主要體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借物喻人,依托于擬人手法傳達梅花寧折不屈、不懼風雪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這種品質的追求與對外祖父的思念;二是倒敘手法,制造懸念,吸引讀者閱讀后續情節,同時增強文章藝術表達效果;三是首尾呼應,《梅花魂》開頭寫到,“看見梅花……總是想起……外祖父”,結尾則是“看到墨梅圖……想起……一顆眷戀祖國的心”,首通過尾呼應,深化老人對祖國深切的熱愛與眷戀。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關鍵詞句,能夠很好體會到文本寫作藝術特點,從而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增強其寫作能力。
除此之外,在《梅花魂》中,最關鍵的詞句為“旁的花……愈是寒冷……愈秀氣”,由于學生對梅花以及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已經具有較為深刻的把握,所以,當學生進一步復讀和解讀這一句時,能夠對梅花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使其認識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數不盡的具有梅花品質的人,在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要求用“愈……愈……”造句,鍛煉學生對關鍵句式的把握與使用。此外,“這梅花……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這句中運用了排比句式,教師通過將其單拎出來開展文本解讀,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對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探索與掌握,另一方面強調作者外祖父的中國人氣節,無論身在何方,心永遠都屬于中國。而重點詞語則是《梅花魂》中的疊詞,“使用保險刀片輕輕……慢慢抹凈”,讓學生體會“輕輕”“慢慢”發揮著怎樣的表達效果,讓學生認識到外祖父對墨梅圖的重視,不僅在愛護墨梅圖,更是愛護著自己的寄托,愛護著自己深深眷戀祖國的心。
四、創造性解構文本,品味文本語言
開展《梅花魂》文本解構時,主要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升華情感,進而找到教學突破口,將重點知識傳授給學生,以此提高教學效率。具體而言,在學生初次閱讀文章后,以“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問題作為導向,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緊抓外祖父的三次落淚進行概括,并拋出“外祖父落淚情形”這一問題,讓學生自行梳理文章結構,給予學生一定鼓勵后進行總結。另外,對于文本解讀而言,前期難點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青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幾句詩詞,而這也是外祖父的第一次落淚。相較于后兩次落淚,學生對第一次落淚的理解往往不夠深,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思考外祖父落淚的原因,還應該讓學生弄清為什么外祖父教“我”讀唐詩、學宋詞。唐詩宋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象征著中華民族精神,外祖父的用意是運用民族文化熏陶“我”。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外祖父送給我的“墨梅圖”和“梅花絹”,讓學生意識到外祖父對“我”寄予著厚望,希望“我”也可以像梅花一樣,堅強不屈。
除此之外,在帶領學生品味《梅花魂》文本語言時,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文章表達方式的理解程度,可以按照“真梅”“墨梅”“絹梅”的順序解構文本,從而讓學生通過品悟文本的細節描寫與語言特色,更深層次地理解外祖父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想要傳達出的情感。利用這一突破口剝繭抽絲,促進學生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實現創造性解構文本的目標,以此達到閱讀教學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文本解讀教學工作時,教師不可一味按照教參開展教學活動,應站在多個維度、結合重點教學內容和難點,利用情境創設、小組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同時,通過多種形式解構文本,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時間與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