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顯英
當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學面臨著“文”“言”割裂的困境,眾多語文教師本著“所考即所教”的狹隘的應試教學觀,片面理解新課標指出的文言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獨立研讀文本,并聯系學習過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提高閱讀古代作品的能力”,逐字逐句翻譯課文,于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散文在教師的字字落實和學生的斷章取字中被肢解成支離破碎的枯燥的知識點,這導致了只見言不見文的教學現象,更遑論文言散文的審美鑒賞和文本思想的評判。
筆者認為,高中文言散文的教學要正確處理好言與文的關系,尤其是一些經典的名家散文。在學習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的基礎上,要體會古代優秀文學作品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這也是新課標的新要求。下面以《李將軍列傳》教學設計為例來談一談。
一、學案自制是鑰匙
中國有句古語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對接受新知識有一個心理準備過程,而對于學習一些篇幅較長的史記散文,課前預習顯得更為重要。
在近幾年新課改熱潮的影響下,文言文教學也嘗試了一些改革,尤其是在文言預習部分,推出了導學案的預習模式,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事先設計好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點以及問題。誠然,這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但并沒有充分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李將軍列傳》預習環節中,我直接讓學生自己寫出他們認為應該掌握的文言知識和疑問,在書中圈畫和批注,然后小組內部先交流,接著組與組之間再交流討論,通過交流討論,他們的知識點由開始列出的書下注釋擴充到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文言現象。疏通字詞后,關于文本內容方面的一些基本問題,學生也能提出并解決,雖然考慮得不夠全面,但學生不斷提出的新問題隨著討論交流會越來越多,而這些新問題必定越來越接近文本的深層內涵,可以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而學生正式上課前的所有預習活動可以說都是文言散文得以進行深度研讀的一把鑰匙。
二、文言抒寫是橋梁
學生僅僅掌握書中的一些字詞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得學會靈活運用,有效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散文的能力才是教師的教學目標。因此在學生通過自學疏通文本后,筆者還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內容的初步了解,以第一人稱用文言文寫一則李廣的小故事。
以“李廣射虎中石”為例,學生寫作如下:“居右北平,余嘗夜出獵于深山,忽疾風草靡,稍留,環顧四面,恍惚間瞥見草中一白虎撲面而來,吾亟引弓射之。旦,吾尋之,固草中一石也,只見白羽箭鏃沒石,心喻然。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再入石,嘆之。”
而此則故事在《李將軍列傳》中記載如下:“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兩相比較,我們發現,學生不僅學會了文與言的互相轉換,如“亟”即立刻之意,也懂得古文中多用單個字不同于現代漢語中多用雙音節詞和時間、地點狀語的語序位置等文言文用法。同時他們依據自己的理解對故事進行了二次創作,這樣使得整個故事更加形象生動,符合邏輯而又意蘊豐富。因此,可以說,學寫自傳不僅能成功實現言與文的轉換,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了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另外,在用文言寫自傳環節,有些部分已經涉及到文本深處的鑒賞。如上文中所列的“李將軍射虎中石”故事,學生認為“因復更射之”一句中“復”字用得好,寫出了李廣射虎兩種狀態下兩種不同的心理,而李廣明知是石頭依然復射的這樣一種神經質的行為,也反映了李廣自戀、狂傲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而這也是李廣悲劇命運的原因之一。綜合上述情況,所以筆者把用文言寫故事的方法比喻成言文之間的橋梁。
三、文質彬彬是邂逅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但以往大部分教師在教授文言散文時,到文本內容的簡要概括環節便止步,這樣的教學并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無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審美鑒賞能力和文化品位。
筆者仍然以《李將軍列傳》為例來談談在文言文審美鑒賞的做法。在此環節,筆者只設計了一個大的問題,即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司馬遷塑造李廣形象特點的藝術性,意欲通過一個問題統領對全文的深度解讀。
這樣的一個大問題其實需要學生細分成很多小問題去完成。首先學生需要解決的是李廣具有哪些形象特征,通過閱讀文本,學生認為李廣勇、智、正、直、賢、恂、廉等。在學生概括這些特征的同時,筆者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依據,這一步驟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回答問題時做到有理有據。依照同樣的模式,讓學生細讀文本,揣摩司馬遷塑造李廣形象的藝術特征。學生認為司馬遷是一名史官,真正做到了不虛美、不隱惡,如在寫李廣的勇、智、賢的同時,通過斬殺霸陵尉一事揭示了李廣公報私仇的性格缺點。誠然,司馬遷確實做到了實錄,但是司馬遷在描寫李廣這些優缺點的同時還采用了彰顯優點、平鋪缺點的技法,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刻剖析文本,如引導學生發現李廣的勇其實是一種匹夫之勇(其射,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以此,其將兵數困辱),李廣的智其實是一種小智(勇殺胡白馬將,但大軍不知將領廣所之),李廣的直其實是一種迂直(迷失道,不答,為部下攬下罪責而自殺)等,大篇幅塑造正面形象,在顯性的優點下平淡客觀地敘寫著他的小缺點,使得李廣留給讀者的更多的是正面形象,而那些缺點似乎只是在增添一種悲涼的情緒,同時筆者適時補充李廣殺降羌的史料加以佐證。而這樣的寫法,結合知人論世,正是因為司馬遷本人有著強烈的悲劇式的英雄情結。對其原因,小組課后收集資料深入討論交流。
至此,關于文本縱深處的解讀似乎已經完成,但我們的問題還沒有完成,我們走進文本太深,還需再回歸文本,從文本中找出概括司馬遷塑造李廣形象的藝術性。其答案有多樣,如絕、惜等。這個環節重在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深刻挖掘文本深處的東西,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以及體悟作者寫作的情思等。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的發現法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此方法不僅適用于學生,教師也應該善于發現新的教學方法,改變原有的文言散文的教學觀念和意識,綜合運用多種開放的教學方法,以期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審美能力,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