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香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小學的中高年段非常重視學生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并且要求通過理解詞語的意思,進而體會其表達情意的作用(三四年級)或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五六年級)。雖然關鍵詞切口很小,但由于其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深入理解了關鍵詞,往往對所在句子甚至是篇章的理解都有突破性的作用。
在通過關鍵詞語理解句子方面,作批注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從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開始,就要求學生“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批注的內容范圍很廣,方法眾多,教師可以通過抓關鍵詞做批注這一小切口,通過“畫”關鍵詞、做“注”釋、“批”寫主觀感受三個步驟,幫助學生初步掌握作批注的方法,爭取通過小切口,解決大問題。下面以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選)》一文為例談一談。
一、畫——畫出關鍵詞
陸恕老師說:“畫的過程是一個發現、比較的過程,是學生對知識進行篩選、分類、鑒別的過程。”畫關鍵詞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對具有表現力的詞語的敏感度,進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與鑒賞能力。
在不同類型的句子中,關鍵詞也有一定的規律。比如在景物描寫的句子中,形容詞往往是關鍵詞,如:“風一吹,鵝毛般的葦絮就飄飄悠悠地飛起來,把這幾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軟的蘆花里。”“鵝毛般”“柔軟”,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了蘆花村的美麗與其名字的由來。在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中,運用修辭的詞語更具表現力,如:“雨來像小鴨子一樣抖著頭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著氣,望著媽媽笑。”“像小鴨子一樣”,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雨來的機靈可愛和水性好,也為下文雨來跳水逃生做了鋪墊。在神態描寫的句子中,描寫神態的詞往往是關鍵詞,如:“鬼子露出滿口金牙,做了個鬼臉,溫和地對雨來說……”“露出滿口金牙”“做了個鬼臉”讓人感受到了鬼子皮笑肉不笑,強裝溫和的狡猾。“扁鼻子軍官的目光立刻變得兇惡可怕,他向前弓著身子,伸出兩只大手。”“目光立刻變得兇惡可怕”則充分展現了鬼子想騙雨來說情報失敗后的惱羞成怒。在描寫動作的句子中,動詞往往是關鍵詞,如:“鬼子又抽出一只手來,在雨來的臉上打了兩巴掌,又把他臉上的肉揪起一塊,咬著牙擰。”“抽”“打”“揪”“咬著牙擰”,這些動詞把鬼子的兇狠殘暴形象地刻畫了出來。在語言描寫的句子中,關鍵詞往往在提示語上,如:“扁鼻子軍官氣得暴跳起來,嗷嗷地叫:‘槍斃,槍斃!拉出去,拉出去!”“暴跳起來”“嗷嗷地”,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鬼子軟硬兼施失敗后的氣急敗壞。
二、注——寫出意思
注,即注釋,通過查閱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給生字新詞加上解釋,即培養學生學會自己理解詞語的意思,掃除閱讀的障礙。
“要不,將來鬧個睜眼瞎。”從上文的句子“孩子們不上學念書不行,起碼要上夜校”可以推測出“睜眼瞎”是沒文化、不認字的意思。“鬼子又‘掃蕩了,民兵都到區上集合,要一兩個月才能回來。”“掃蕩”一詞,可以通過查字典來理解判斷。“掃蕩”在字典里有兩個意思:①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肅清敵人。②泛指徹底清除。再聯系上下文可知,“掃蕩”這里指鬼子想用武力消滅游擊隊組織。但是文中加了引號,說明這個詞在這里有感情色彩,想消滅游擊隊組織只能是敵人的妄想。
把閱讀過程中難懂的詞語放手讓學生自主處理,通過寫注釋的方法試著弄懂詞語的意思,進而理解句子,對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批”和“注”不能嚴格區分開,在這里明確地把“注”和“批”分開闡述,是為了給初學批注的孩子指出明確的可循的方法,讓他們努力解決關鍵詞的本意和體會其表達效果,實在想不出就存疑,批寫下來。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他自己存疑之后,在和同學進行交流或老師引導時,其理解效果才會更佳。
三、批——抒寫主觀感受
批,即抒寫主觀感受,把自己的聯想、體會、疑問和不同的見解寫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從而獲得自我發展。在做批注的過程中,真正能表達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是“批”。“畫”重在訓練學生對詞語重要性的判斷,“注”重在對文本的理解,而只有通過“批”才能與作者傾心對話,完成由文本到內心的交流,甚至進行自己的創造。
孩子們在“畫”“注”“批”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理解的樂趣,也難免會有理解錯誤或遇到困惑的時候,因此也需要一個交流互助的過程。學生可以先在小組內充分發言,交流自己讀書的收獲,然后集體交流匯報,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提出疑問,獲得他人的認同或幫助。在請學生畫出描寫敵人的兇狠和雨來機智勇敢的句子并做批注時,一個孩子劃出了這一句:“他(鬼子軍官)突然望著雨來的胸脯,張著嘴,眼睛睜得圓圓的。”她寫道:“張著嘴”“眼睛睜得圓圓的”這兩個詞語,表現出了鬼子很兇狠。我請學生們再好好讀讀上下文,幫這位同學判斷一下她寫得對不對。很快就有學生發現,鬼子的這個表情是因為他看到了雨來在掙扎過程中從懷里露出的識字課本,“張著嘴”“眼睛睜得圓圓的”是因為驚奇,想知道識字課本哪來的,而不是兇狠。
還有學生在做批注的過程中提出疑問:“雨來為什么不和交通員李大叔一起鉆進地洞里?這樣他就不會面臨生命危險了。”我首先表揚這位學生很會思考,敢于質疑,然后請學生一起在文中找找依據,判斷一下到底雨來能不能和李大叔一起鉆進地洞。一會兒,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說:“當然不能了,雨來也鉆進去,誰來把缸挪回原地呢?這樣李大叔和雨來都要被抓了。”我又問:“即使兩個人都鉆進去,并且有辦法把缸挪回去,還會有什么危險?”同學們又開始仔細看書,良久,終于有學生說:“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屋子里遭了劫難,連枕頭都給刺刀挑破了。如果雨來不把他們引開,他們在李大叔藏身的屋子亂翻,把缸打破了,李大叔不就被抓了嗎?”“雨來拼命跑到別的院子里是為了保護李大叔啊,他太勇敢了!”通過老師的引導和大家的討論,學生交流了收獲,解決了疑難,更正了錯誤的認識,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劉憲華老師說:“‘畫是基礎,是批注式閱讀的起步;‘注是發展,‘批是較難的高層次的學習活動。”在“畫”“注”“批”的過程中,學生深入地感悟了文本,其分析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當然,批注的方式、內容還有很多,需要逐步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在學生初學批注的時候,教師要明確方法,讓學生能夠輕松地掌握運用,進而通過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