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燕
高中階段唐宋山水游記散文教學很容易流于形式。如何從語言賞析上引起學生學習山水游記散文的興趣,筆者想重點探討如何引領學生去體悟其中語言的美,喜歡上山水游記散文所創設的意境。在游記散文的教學中,重點應該突出的是什么?是語言,是情感,是一體,也是景物欣賞的美與歡喜。作者的景物如何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要以語言為抓手,引導、引領學生喜歡山水游記散文,從而體會作者情感的內蘊以及情感的變化,引領學生在其中領略美與歡喜。
一、找準關鍵字詞,厘清文段語勢語脈
《小石城山記》作為游記散文,有明顯的游覽關鍵詞,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圈出,以便把握游覽過程。尤其在第一段,有作者明顯的游覽線路蹤跡,可以讓學生進入作者描繪的情境中,厘清文段語勢、語脈。關鍵字詞切入,在朗讀時去重讀這些關鍵字詞,能讓學生理解古人游記的寫法。由文中“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少北而東”“其旁出堡塢”“環之可上”,可以找出其中的游覽關鍵字詞“自”“徑”“逾”“下”“少北而東”“環”“上”,表明作者的游覽歷程:從西山的路口出發,一直往北,越過黃茅嶺往下,有兩條路,選擇偏北折東的這條,就可以很快找到小石城山,從而體味文段語言脈絡。“類智者所施也。”“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智者所施”“造物者”這些詞又很好地把第一段的寫景與第二段的抒情聯系在一起,使語意、語勢、語脈連貫。
把握了文章游覽關鍵字詞,學生就可以體驗到文章語勢、語脈的凝練,喜歡上其中的語言文字。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語言文字畫面的美,用一種更直觀化的,或者是VR虛擬現實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我們自己在平常游山玩水中很少去思考其中深刻的哲理,而只是看到美,無法真正描摹;那么在學習游記散文中,可以學到用語言表達特別的語勢、語脈,理解游記中如何精煉地去表達哲理。
二、理解寫作手法,品味語言情感內蘊
山水自然的美最直觀的是圖片與感受,而如何從文字去領略,需要對語言文字把握的基本功底與教師的引領。散文不同于詩詞中的山水,它沒有那么凝練,沒有一語中的,而是散文化的。從對散文無感,如何到有感,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山水游記散文的關鍵。
《小石城山記》第一段寫景,運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一個景點到另一個景點,景物背后是作者的情感,“睥睨、梁欐之形”“嘉樹美箭”,如此美麗的景色,用這種景色的渲染,把平凡之地寫得不平凡,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有才華的人被貶謫蠻荒之地。“睥睨、梁麗之形”也可以理解為自己對人生前途的覬覦,希望能再次被起用。
《小石城山記》第二段抒情,主要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從懷疑造物者有無到認為有造物主,但奇怪的是造物主不應把如此美景放在如此蠻荒之地,又覺得沒有造物主。但作者通過兩種人的解釋,來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其一,這些美景于此,是為了安慰被貶在這的賢能之人;其二,這里山水的靈氣,不造就偉人,只造就美景,此地少人才而多奇石。但作者最后又自我否定了,“是二者,余未信之”。當然,可以理解為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高潔的人格,蠻荒之地的奇景象征柳宗元被貶謫的不遇。但我們從這些語言的背后去挖掘更多的情感內蘊,作者最后其實也是在留白,引起閱讀者思考,這里的造物神是誰呢?當朝的最高統治者?造物神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
再者,語言背后的情感是力透紙背的。作者情感雖然主要體現在第二段,但在第一段我們可以根據寫景明暗的變化來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比如從黑灰色調到白亮一點的色調,情感由稍微低沉到逐漸明麗;又如:景物由閉塞的山谷到更開闊的山嶺。而第二段中,情感是我們重點分析的,在語言背后體現自己的貶謫之情。這是《永州八記》的最后一篇,貶謫的消沉之情是在逐漸淡化的。這其中的內蘊可以引導學生逐步分析。
三、激疑生趣,體悟語言創造力生命力
游記是大自然與人相默契的生命贊歌,只有山水與貶謫文人的融合,才會成為最美的風景。詩人不得意,開始去挖掘內心,由內而外而生向自然之心,向內而外生的花,為自然而生,它是大自然與人生命體的統一。景物亦是生命,更應該把與文人墨客相結合的山水當做生命體。山水長隨赤子心,山水亦知音;山水游記散文語言具有獨特的創造力與生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致入微地觀察,激起學生的疑惑點,激發學生學習游記散文的興趣。只有如此把握與理解山水游記中的語言文字,才能真正體悟其創造力與生命力。
我們很容易會記住“綠肥紅瘦”,但很難記住“嘉樹美箭”,為什么?這是值得思考的。教師可以提示:“綠肥紅瘦”是帶著情感的載體,它是直接附著情感的景物詞,它是在“詞”的形式中出現,精煉而朗朗上口,而“嘉樹美箭”是在散文中出現,它更多的是直接的景物描寫,它的情感不是直接附著,散文中的景物很難做到直接附著情感。有情感附著,語言才有生命力和創造力,才能真正引起共鳴。教師在教學中要引領學生在激疑生趣中將語言背后的情感附著于游記散文的語言上。
《小石城山記》描繪的是石頭之景,教師如何從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從觀摩一座假山為出發點,想象自己會遇到什么。而后對照文中的作者語言思路,這其中將涉及到園林美學,如何從園林美學引導學生學習《小石城山記》,比如作者的景物描繪是否符合園林美學的設計?柳宗元是否有園林美學的相關知識背景?等等。在激疑生趣中體悟其語言的創造力與生命力。還有,柳宗元筆下的自然狀態下的山水與人造山水相比,如何體現它獨特的美?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渾然天成,而不是巧奪天工。自然之景的美,作者又是如何體現在其語言上的?這也是值得我們分析的。柳宗元筆下的《小石城山記》沒有半點矯揉造作的痕跡,娓娓道來,文中流露的是他隨性自然游覽的痕跡,這一切源自于他雖被貶于永州,但對于山水的熱愛使他把山水視作自己的生命,與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這也正體現了其語言的創造力與蘊含的生命力。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技術中心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應用融合創新重點課題“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文本解讀中的應用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20JX0712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