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琳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也是豪放詞中最具英雄氣概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宋朝的文學評論家胡仔譽為“古今絕唱”。詞分為上下兩闕,上闕重在寫景,描寫了赤壁的壯美的景色風光,下闕重在議論和抒情,表達了蘇軾對于周瑜的追念與敬佩,以此來抒發他的多重人生感慨。整首詞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情感飽滿,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一、對秀麗河山的贊美喜愛
蘇軾一生跌宕起伏,多次遭遇貶謫,他一生的足跡可以說是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而赤壁之行正是他被貶到湖北黃州之后。蘇軾來到”赤壁”,想起了發生在這里的幾百年前的歷史風云,值得注意的是,蘇軾筆下的“赤壁”并非真實的赤壁之戰的遺址。關于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向來爭議眾多,蘇軾作這首詞重在懷古抒情而非歷史考證,他在詞中也寫道:“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使用了“人道是”這樣表述疑似的詞語,表明自己也是聽說得來,因此,蘇軾筆下的“赤壁”是文學的真實而非歷史的真實。蘇軾以眼觀物,根據他的所見所聞,極力在詞作中繪聲繪色地展示出祖國的秀麗河山,表達出他的贊美喜愛之情。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三句詞一氣呵成,集中描寫了赤壁奇偉壯闊的景色風光。陡峭的懸崖挺拔地屹立著,直插云霄,一個“穿”字形象生動,運用夸張的手法突出山崖的氣勢磅礴。滔滔不絕的江流猛烈地拍擊著岸邊,卷起千萬堆蓬勃的像雪一樣的浪花。蘇軾從形狀、聲音和色彩幾個方面刻畫了一幅長江美景圖,使他忍不住脫口而出贊嘆道:“江山如畫”!蘇軾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錦繡河山比作美輪美奐的畫作。在這短短的十三個字中,蘇軾采用最富有表現力的動詞,捕捉最具感染力的意象,帶領讀者進入詞境中,讓他們體會聽覺視覺的雙重沖擊,仿佛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同蘇軾一起屹立在大江邊上,感受著秀麗美景,體會到山河澎湃之美。蘇軾不僅把自己的豪情寄托在江山之中,也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二、對個體命運的感嘆唏噓
文學作品不是作家憑空創造的,而是與作家的創作背景和人生經歷息息相關的,因此,只有深入地了解蘇軾創作這首詞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地體會詞作背后的情感韻味。這首詞是蘇軾經歷了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被貶謫到湖北黃州時所作的,烏臺詩案是他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在這場案件當中,命運的反復無常使他更加體會到人生的艱難和變幻,而這些思想的變化也深刻地反映在他的這首詞作中。
美好的理想和殘酷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使蘇軾感受人生的虛無,從而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此時的他年華老去而事業未成,自我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與實現,于是借這首詞表達了懷才不遇的隱痛。當作者遙望著作為古戰場的赤壁時,他想起歷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曾在這里建功立業。在詞中,蘇軾塑造了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英雄,從而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個英雄人物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用這些簡潔凝練的字眼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周瑜的外貌風度、穿著打扮、婚姻生活和人生成就,從而表達出他對周瑜的敬佩與仰慕。根據歷史記載,周瑜二十四歲時擔任東吳的大都督一職,又娶了當時遠近聞名的美女小喬,可謂是少年得志,事業一帆風順,婚姻生活美滿幸福。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此時的周瑜三十四歲,仍然處于人生的大好年華,蘇軾用“雄姿英發”四個字突出表現了周瑜俊朗的外貌和瀟灑從容的風度。此外,只用三個字“談笑間”表現出他的鎮定自若和胸有成竹。赤壁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戰爭關系到國家的戰敗與存亡,不允許有半點的差錯。在這緊張的局勢下,周瑜的“談笑間”與敵人的“灰飛煙滅”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更加突出周瑜的軍事才能。
創作這首詞時,蘇軾已經四十七歲,人生早已過半,與風華正茂、卓有建樹的周瑜相比,蘇軾雖然渴望被朝廷重用,實現自我的價值,但是殘酷的現實狠狠打擊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遭到多次貶謫,無法實現心中的政治理想。一句“多情應笑我”正是他對自己一生事業無成的自我解嘲,“早生華發”一句則道出了詩人對年華易逝、時間匆匆的無奈與辛酸。蘇軾不僅站立在大江邊上,更是站在他人生的節點上回顧從前的歲月,不禁感慨萬千,他積極進取的雄心壯志與坎坷崎嶇的人生經歷交織在一起,于是生發出對個體命運的思索與唏噓。
三、對歷史人生的理性思考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中,蘇軾不僅有對個體命運的探尋,更有對歷史和時間的理性思考,從而將詞作推向一個更加宏大闊遠的境界。作者懷古思今,從宏大的時空意識中尋求心靈的安慰和理想的超脫。詞作的開頭,蘇軾激情昂揚地吟唱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作者站在浩浩蕩蕩的大江邊上,看著眼前滾滾流逝的江水,讓他想起歷史長河中出現的眾多英雄豪杰,然而正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復返,曾經叱咤風云的英雄也消散在歷史當中。從這幾句詞中,我們可以讀出蘇軾在面對神秘空闊的大自然和漫長的歷史變換時,他深切地感受到自身力量的渺小,即使在歷史上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也避免不了死亡的結局,這種虛無的歷史意識讓蘇軾感到落寞與孤寂。江山美景依舊,然而英雄人物早已經消失在時間當中,物是人已非。然而蘇軾之所以能夠成為閃耀在歷史天空的明星,令后人追思不已,更在于即使他看到了歷史和時間流逝下生命的無常,也能以更高層次俯瞰社會和人生,做到自我開導和自我解脫。
蘇軾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不僅接受了儒家積極入世、救濟天下的人生理念,更有道家的超然物外、逍遙無為的處世之道,從而構成了蘇軾復雜而獨特的思想體系。因此,詞作的最后,蘇軾在壯麗的河山中回想起英雄的壯舉,最后思緒兜兜轉轉回到自身時,他這樣寫道:“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人生如夢不僅是感慨人生如夢般短暫易逝,蘇軾更是在歷史和時間的思考中領悟到,既然人生如夢,那么功名和成就其實也如同江水一般流逝,人生苦短,所以更應該積極處世,及時行樂。因此,“人生如夢”既有作者在仕途上屢遭坎坷的失意,又有自我開導,坦然接受挫折的超然物外的情懷。“一樽還酹江月”,蘇軾拿起酒杯與天上的月亮對飲,敬的不僅僅是江月,更有前塵往事,正因為他早就明白人生的悲歡離合正如天上的月亮一樣有陰晴圓缺,所以他雖然心有不甘,但仍舊在人生的旅程中相信自己可以擺脫心靈的痛苦。因此,蘇軾通過這首詞傳達出關于人生的哲理性思辨,不僅闊大了詞的境界,也傳達給讀者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從壯麗的景色出發,引出了歷史人物,抒發了個人感慨,其思想感情也層層遞進,步步深入。蘇軾將寫景、懷古、抒情熔鑄一體,把讀者帶入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歷史沉思當中,表達了他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作的哲理意蘊。所以,我們在進行學習時,也要不斷挖掘蘇軾在詞作中的多重情思,使我們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