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城市閱讀空間;第三空間;問題;對策
摘要:城市閱讀空間作為公眾文化生活的好去處,是提升城市整體文化水平的重要場所,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時期如何從第三空間的視角構建城市閱讀空間,突出城市閱讀空間容易接近、高度包容、自由學習、自由閱讀等特點,是公共圖書館應當思考的課題。文章簡述了第三空間的概念,分析了第三空間視角下城市閱讀空間構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第三空間視角下城市閱讀空間的構建策略,旨在創建全民閱讀典范城市,切實完善文化惠民工程。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10-0083-03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越來越受重視,除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場所外,各地還新建了許多以城市書房、益空間等命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1],這種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被稱為城市閱讀空間。
1第三空間概念及第三空間視角下城市閱讀空間構建美國學者愛德華·索亞在其著作《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中提出“第三空間”的概念[2],他認為第三空間與傳統的第一空間(物理空間)、第二空間(精神空間)有明顯差別。1989年,公共藝術大師雷·歐登伯格從公共交流的角度進一步界定了第三空間的概念,強調第三空間具有不受功利關系限制、沒有職場等級、不受家庭角色束縛等特點。就公共圖書館而言,第三空間主要是指具有容易接近、高度包容、自由學習、自由閱讀等特點的公共空間。在第三空間視角下,公共圖書館構建的城市閱讀空間為公眾提供全方位的閱讀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第三空間視角下城市閱讀空間構建存在的問題2.1品牌建設不規范,位置選擇不合理
相較于文字,公眾對圖片通常具有更深刻的記憶,尤其是文字與圖片的搭配,更能使人快速回想以及識別相關概念[3]。但是,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城市閱讀空間打造沒有充分將圖片、文字等要素融入閱讀空間的裝修及LOGO設計中,閱讀空間品牌建設不規范,品牌同質化現象嚴重,無法使公眾產生深刻記憶。此外,城市閱讀空間的性質及類型決定了其建設需要參考不同的因素進行選址和裝修[4],但受區域配套規劃及財政等因素限制,城市閱讀空間無法完全依據人流量、人文環境等選擇位置,致使其無法充分發揮功能,如:濟南市“泉城書房”振興街道分館位于濟南市槐蔭區德興東街718號,地理位置較偏僻且周邊公共交通不便,降低了市民前往閱讀的熱情。
2.2空間功能區域配置欠佳,配套設施不完善
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城市閱讀空間建設存在面積差異、功能分區差異等問題,如:合肥市圖書館構建的城市閱讀空間面積大的有1,500多平方米,小的只有300多平方米;成都市的新華文軒BOOKS書店(九方購物中心店)的建筑面積雖然有9,000多平方米,但其內部的閱讀空間僅不到100平方米[5]。城市閱讀空間在構建過程中若不能充分考量空間內部的功能分區,就無法最大限度地將圖書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從而影響各空間發揮各自功能。此外,第三空間本質上是脫離家庭和工作單位之外的休閑空間,是一個理想的自由空間,人們在這里可以閱讀、交談、思考、社交,因此需滿足讀者在空間內活動的日常需求,如飲用水及衛生間等。但是,筆者走訪濟南市幾家“泉城書房”后發現,受各方面條件限制,配備飲用水及衛生間的書房寥寥無幾,市民無法在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休閑和放松。
2.3經營方式單一,文化互動形式創新不足
當前,我國城市閱讀空間建設多由公共圖書館主導,而公共圖書館是由政府財政撥款的公益性公共文化單位,其公益性質限制了公共圖書館舉辦具有營利性質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閱讀空間活動的豐富性以及空間運營的持續性,制約了城市閱讀空間的發展。此外,當前我國城市閱讀空間的文化互動形式模式化現象嚴重,通常是影視音樂活動、沙龍、講座、讀書會等形式,缺乏新穎性,難以為公眾帶來更為多元的感受。
3第三空間視角下城市閱讀空間構建策略
3.1強化城市閱讀空間的品牌設計,形成品牌效應
為確保城市閱讀空間建設成效,推動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讓市民對城市閱讀空間有更深的理解和印象,公共圖書館必須在充分考量城市閱讀空間的功能定位、服務對象、服務內容等因素的基礎上進行品牌設計,打造獨具特色的閱讀空間品牌,同時結合圖書館所在地區的區域文化進行品牌設計,將城市文化融入品牌元素中,真正展現城市閱讀空間的生命力和代表性。公共圖書館構建城市閱讀空間要素包括LOGO、名稱、裝修等,其中,LOGO要體現城市閱讀空間的公益屬性,如:2019年3月濟南市圖書館啟動“泉城書房”項目,濟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面向社會征集“泉城書房”的LOGO設計,共收到全國各地投稿作品300余幅,最終由市民投票選出融合濟南市圖書館、24小時書房等特色的標識作為統一標志;名稱要通俗易記且具有文化內涵,如“書香酒店”“海棠書齋”“磚讀空間”“繁星書吧”等[6];空間的裝修既要考慮文化資源的利用,又要考慮讀者的感受,確保裝修風格與閱讀空間氛圍相契合,同時注重空間利用,從書籍擺放效益最大化及讀者閱讀便利最大化等角度擺放空間物品,為讀者提供舒適便利的閱讀環境。
3.2精準選擇位置,確保公眾受益最大化
公共圖書館構建城市閱讀空間旨在為社會公眾創造自由和諧的閱讀空間,其選址要充分考慮多方因素。首先,公共圖書館要做好調研工作,充分掌握城市的住宅分布、居民的出行習慣等,據此合理規劃城市閱讀空間的選址,既要確保民眾能夠便利地前往城市閱讀空間,又要避免城市閱讀空間過于集中而出現資源浪費現象。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商業設施集中的地區以及學校周邊地區能夠更好地聚集人氣,在這些人流量較大的區域建設城市閱讀空間,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和學習氛圍,能夠更好地提升閱讀空間的社會效益。其次,公共圖書館要樹立集聚效應思維,在選址過程中考慮周邊是否有圖書城、書店等公共文化場所,形成集聚效應,帶動整個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全面發揮城市閱讀空間的價值。再次,公共圖書館要利用閱讀空間進一步推廣全民閱讀,積極在街道社區建立城市書吧以及在周邊農村建設農家書屋,努力打通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確保城市書吧及農家書屋中的文獻資源涵蓋醫療、法律、生活、文化、科技等類別,滿足不同群體的閱讀需求。公共圖書館只有真正將城市書吧、農家書屋與城市閱讀空間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物力等資源,擴大城市閱讀空間的服務范圍。
3.3合理設置分區,優化內部布局
公共圖書館要合理優化城市閱讀空間的功能,準確定位不同功能區的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兼顧讀者的審美需求,強化讀者的空間視覺體驗和感官體驗,同時關注鄉村居民的閱讀需求,將周邊鄉村文化納入城市公共閱讀體系,因地制宜,積極打造特色農家書屋。城市閱讀空間不同于常規意義上的閱覽室,其受眾更加多元,開放程度更高,因此公共圖書館要探索建立開放式的城市閱讀空間,動靜結合,使讀者既能夠在靜區安靜舒適地安心閱讀,又能夠在動區參加各種活動并進行交流。公共圖書館以動靜結合為原則劃分功能區能夠有效避免各區間的相互干擾,有利于實現合理化、精品化的城市閱讀空間布局目標,提升城市閱讀空間的整體文化品位。
3.4探索引入商業模式,跨界組合經營
為滿足社會公眾多層次的精神需求,公共圖書館可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允許其在服務內容、服務模式、服務對象等層面與其他商業形態跨界組合,實現城市閱讀空間的公益性與經營性融合運營,如:允許書吧、書房等主體適當開展商業化經營,探索自負盈虧的城市閱讀空間管理模式,逐步擺脫對財政資金的依賴,實現城市閱讀空間的跨越式發展;探索引入旅行打卡、輕餐、咖啡、文具禮品等多種類型的文化產品,將城市閱讀空間打造成為城市的文化新地標。例如,2021年濟南市發起“傳遞愛心,共沐書香”泉城書房公益眾籌項目,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多家單位和個人通過認籌書刊、提供場地、免費設計裝修等形式積極參與,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共建共享。
3.5注重區域文化互動,提升城市閱讀空間吸引力
為更好地向公眾提供優質的閱讀服務和閱讀體驗,公共圖書館需不斷創新文化互動方式,一方面可在常規讀書、講座、沙龍等互動活動的基礎上融入當地的特色文化,實現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避免文化互動內容僵化;另一方面可加強與文化館、美術館的合作,組織跨區域的文化互動活動,將手工制作、藝術表演等融入文化互動活動中,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增強公眾的文化體驗感,提升他們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4結語
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朝著多元投入、多元主體建設方向發展[7]。公共圖書館要把握新時期發展機遇,進一步打造多維度公共閱讀服務體系,完善城市閱讀空間功能,不斷開拓創新服務方式,積極延伸擴大服務半徑,將城市閱讀空間打造成為城市第三空間的主力軍,引領城市迸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戴珩.建設互益共贏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N].中國文化報,2021-03-04(02).
[2]周瑛,余正逸凡.基于區塊鏈的城市閱讀空間模型構建探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0(6):22-27.
[3]張一雅.城市書房的功能變遷和設計發展創新[J].新閱讀,2020(11):70-71.
[4]嚴貝妮,劉青青.城市閱讀空間讀者滿意度的實證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20(17):84-94.
[5]陸和建,王凱.第三空間視角下我國城市閱讀空間發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2020(6):67-71.
[6]何映霏,岳鴻雁.第三空間視域下新加坡社區公共閱讀空間的發展探究[J].出版發行研究,2020(1):78-83.
[7]黃俊.社會力量參與城市公共閱讀空間研究:以陸家嘴“融書房”為例[J].圖書館研究,2020(6):21-25.
(編校:徐黎娟)
作者簡介:韓延汝(1987—),濟南市圖書館館員。
本文系2020年度山東省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立項項目“第三空間視角下我國城市公共閱讀空間發展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NSK20C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