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

摘要:目的 分析中醫藥棒穴位按摩在腦卒中偏癱肢體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20年8月—2020年12月期間,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實施穴位按摩,實驗組予以中醫藥棒穴位按摩,分析2組臨床治療效率。結果 經治療后日常生活功能(Barthel)、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6.67%、73.33%,實驗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實驗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腦卒中偏癱肢體中實施中醫藥棒穴位按摩可獲得顯著價值,能夠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功能、運動功能,且提高其生活質量,優化臨床療效,因此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藥棒穴位按摩;常規神經內科;腦卒中;偏癱肢體
【中圖分類號】R24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910--01
腦血管疾病屬于危及中老年生命安全、機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腦卒中具有高自殘率、高復發率、高病死率等特點,腦血管疾病主要由腦部血管狹窄阻塞或血管破裂而導致血液無法正常供應而誘發的一類腦組織損傷性疾病。據相關數據統計,現階段我國每年具有1.5百萬—2百萬突發腦卒中患者,且該疾病發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呈現遞增趨勢[1]。同時具有70%腦卒中患者發病后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失語、偏癱等后遺癥,其中偏癱屬于最常見并發癥,以完全無法活動、活動不利、肢體肌力減弱為主要臨床表現,不僅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還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2]。因此如何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肌力,優化患者生存質量顯得極為重要。近年來,隨著我國中醫技術不斷完善,最新研究發現,中醫藥棒穴位按摩應用于該類患者中可獲得顯著價值,可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肌力,強化其生活自理能力,且預后效果顯著[3]。鑒于此,本文選取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中醫藥棒穴位按摩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20年8月—2020年12月期間,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男女比例分別為:15:15、16:14例;年齡依次為45—75歲,平均值依次為(60.14±2.51)歲、(60.74±2.38)歲;組間基線資料差異經檢驗顯示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納入標準:(1)診斷均符合2010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疾病組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4];(2)肢體存在不同程度的癱瘓;(3)病程急性期在2周內;(4)均屬于腦卒中首次發病。排除標準:(1)伴有不同程度認知障礙;(2)在發病前日常生活以臥床為主。
1.2方法
對照組穴位按摩,操作人員需依據患者發病部位、臨床癥狀、耐受性及年齡,制定針對性手法和刺激強度予以按摩,操作時擺動幅度、頻率、壓力需均勻,動作應持久、柔和,禁止用力過度而產生不適,時間為15—20min。實驗組實施中醫藥棒穴位按摩,以梨木或棗木為原料,依據按摩部位不同,制定22cm—55cm圓柱形木棒,表面光滑。操作前詳細詢問患者藥物過敏史、酒精過敏史并觀察局部皮膚狀況等協助患者取俯臥位或側臥位,充分暴露偏癱肢體部皮膚。向患者介紹藥棒穴位按摩方法、機制及適應癥,維持室內溫度適宜,防止患者受涼。選擇同身寸法比對手掌大小,選定督脈上穴位,主穴為大腸俞、阿是穴、腎俞,隨后選擇梨木藥棒,在相應的穴位上敷蘸有祛濕散寒的藥酒紗布,用特制的木棒進行來回推滾按摩,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每組穴位按摩20min左右,以患者承受為宜。治療4周為一個療程,2組共治療1個月。
1.3觀察指標
(1)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選擇日常生活功能(Barthel)指數評定[5],內容包括進餐、修飾、穿衣、控制大小便、床椅轉移、平地行走45米、上下樓梯等,其中100分為無需依賴,61—99分為輕度依賴,41—60分中度依賴,≤45分為重度依賴。2組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選擇簡易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對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實施評價,該量表包括50各項目,其中上肢項目33個,下肢項目17個,上肢66分。下肢3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佳。(2)治療標準[6],顯效:經治療后患者功能基本緩解,壓痛及疼痛逐漸淡化,在過度勞動或天氣變化等狀況,可產生不明顯的酸痛感;有效:疼痛癥狀緩解,可實施簡單工作及活動,無法進行重體力勞動;無效:經治療后,病情未得到一定改善,甚至逐漸惡化。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3)治療前、治療后1周參照美國研究健康調查表(SF—36量表)評價生活質量,其中包含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3項目,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Barthel評分比較
2組治療前Barthelr、FMA等指標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經治療后Barthel、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是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P<0.05),見表2。
2.3 2組生活質量比較
2組干預前生活質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中腦卒中屬于臨床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以突然發病、迅速出現局部或迷茫性腦功能損害為主要特征,是造成腦部血流不暢、神經系統受損的主要因素,可直接影響患者運動功能、感覺功能。
偏癱屬于中風病的“筋病”范疇,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語言不通、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發病機制為勞逸失度、血液瘀滯、情志不遂、飲酒飽食或外邪侵襲等觸發,引起臟腑陰陽失調,血隨氣逆、肝陽暴張等因此治療需以溫經止痛、活血通絡為主原則。《明醫雜著》提出中風主要為“偏枯”,而偏枯是指血瘀、血虛,再結合“久病多虛”、“久臥傷氣”等原理,說明中風病“不通則通”,進而誘發諸多臨床癥狀。而祖國醫學寶庫中獨具風格的一種外治方法,清代《醫宗金鑒》中稱為“振挺”,并解釋云:“挺即木棒,振即振擊”,選擇木棒叩擊患部,以治療疾病。近代醫學家多不采用,但民間仍普遍流行,將其稱為“敲膀子”、“打棒子”、“摩棒”、“神棍”等,其具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散結止痛等作用。本文研究發現,實驗組Barthel、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中風患者半身不遂,經脈不通,通過藥棒按摩能夠有效起到溫經散結、疏經通絡、活血止痛等作用。另研究發現,實驗組臨床治療有效率及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腦卒中偏癱肢體中實施中醫藥棒穴位按摩可獲得顯著價值,分析原因:藥棒穴位按摩治療具有祛瘀消腫、行氣活血、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等效果,且通過循經推滾法,能夠有效調節經絡氣血運行,同時配合點按,促進肢體感覺刺激,使神經恢復。相關研究發現,對穴位實施按摩刺激,能夠促進經絡位置充血,刺激肌肉收縮舒張,改善周圍血液循環,進而促進血氣運行,疏通經絡[7]。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肢體中實施中醫藥棒穴位按摩可獲得顯著價,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徐桂蘭.針灸聯合穴位按摩對腦卒中偏癱恢復期康復訓練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9,37(2):403-405.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2B):4013.
[3]劉洋,宗濤.針灸、穴位按摩聯合康復訓練治療氣虛阻絡型腦卒中后偏癱43例[J].環球中醫藥,2017,10(2):231-234.
[4]梁菊花,鐘文津,覃禹銘, 等.穴位按摩配合肢體康復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23):53-55.
[5]張敏.低頻脈沖電治療聯合穴位按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6,41(5):676-677,680.
[6]郭鏡,于洪宇,高月, 等.穴位按摩法配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單側忽略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9):1012-1015.
[7]黎丹平,周少麗,吳菊玲.穴位按摩聯合鏡像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17):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