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中
(羅山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河南 羅山 464200)
稻曲病俗稱綠黑穗病、谷花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種水稻病害,在我國各稻區均有發生。近年來,隨著雜交稻的推廣種植,肥力水平的提高,部分稻區“秈改粳”栽培的推進,稻曲病的發生日益加重,已成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1],嚴重影響水稻產量。由于稻曲病中含有大量毒素,導致水稻品質受到影響,對人、畜健康帶來嚴重危害,對食品安全造成了隱患[2]。因此,在水稻生產中要針對誘發稻曲病的各種因素,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做好稻曲病的防治工作,保證水稻的生產安全。為稻曲病的科學防治提供參考,現將水稻稻曲病的發病因素及防控措施介紹如下。
稻曲病是一種真菌性水稻病害,菌源是發病的基礎,其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厚垣孢子一般附著在種子表面或田間越冬。翌年7—8月萌發產生孢子,孢子借助風、雨、霧及氣流傳播,在水稻孕穗后期至揚花期侵害水稻的花器及幼穎,在谷粒上生長、發育,形成稻曲,導致稻曲病的發生[3]。
水稻稻曲病的發生與氣象條件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水稻感染稻曲病的生育階段與適宜發生稻曲病氣象條件的時期相吻合是誘發稻曲病的主要因素之一[4]。在水稻孕穗后期至抽穗揚花期,如果遇到多雨、寡照、多霧的高濕天氣,環境溫度在26℃左右時易發生稻曲病。
在水稻栽培過程中,肥力偏高,特別是氮肥水平偏高增加稻曲病的發病概率。隨著一些節簡化栽培方法的推廣,有些種植戶在生產中圖方便,施肥采用“一炮轟”的方法,即在水稻的本田期只施基肥和分蘗肥,并存在過量施肥現象,造成前期肥力偏高,水稻旺長,無效分蘗增加,田間蔭蔽嚴重,濕度增加,為稻曲病的發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有些種植戶平衡施肥觀念差,重施氮肥,少施甚至不施磷肥、鉀肥,造成水稻營養失衡,抗性降低,為稻曲病的發生創造了條件。此外,一些種植戶對稻曲病危害認識不足,防治意識淡薄;有些種植戶對稻曲病的發病規律及防治技術掌握不到位,防治時期不當,錯失最佳防治時期,或者農藥選擇不當,防治效果不理想[5],也是稻曲病發生的因素之一。
常年種植同一品種導致品種退化,抗性喪失,或者種植感病品種也增加了稻曲病發生的風險。
2.1.1 減少菌源 摘除發病稻穗集中銷毀;對發病田塊水稻收割后及時深翻,將菌核深埋,同時發病的田塊不能用作留種田;種子在播種前進行消毒處理,其成本低、效果好,能有效降低種子帶菌,減少初侵染源[6]。種子消毒既能有效預防稻曲病的發生,同時也能降低水稻其他病害的發生,起到綜合防治的效果,為水稻的健身栽培打下基礎,提高水稻的抗性。具體做法:用2%~4%石灰水或者用40%強氯精稀釋500倍,或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稀釋1 000倍,浸種8~12 h,然后催芽、播種。
2.1.2 栽培管理 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可以有效抑制稻曲病的發生。在做好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多施有機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追肥要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時期的需肥特性,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酌情施肥,尤其要慎施穗肥。在水分管理上,要做到夠苗曬田,結合施肥培育壯秧,水稻孕穗后期至抽穗揚花期要淺水勤灌,嚴禁大水漫灌。
2.1.3 品種選擇 不同的品種類型和不同生育特性的品種對水稻稻曲病的抗性不同。根據調查,秈稻的抗性強于粳稻,早熟品種的抗性強于晚熟品種,常規稻的抗性強于雜交稻。因此,在栽培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栽培條件,選擇生育特性適宜、農藝性狀好的抗病品種,同時做好品種的更新換代是防治稻曲病最經濟的方法。
對稻曲病的防治本著“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原則,在做好農業防治的基礎上,強化藥劑防治。由于稻曲病的發病時間比較集中,一旦發病便無藥可治,所以防治時期非常關鍵,一般采用兩次施藥法,在水稻破口前7~10 d第1次施藥,在水稻破口期第2次施藥,以鞏固防治效果。藥劑使用如下:5%井岡霉素水劑1 800~2 400 mL/hm2對水750 kg噴霧,或43%戊唑醇懸浮劑180~240 mL/hm2對水750 kg噴霧;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800~2 400 g/hm2對水750 kg噴霧等。防治稻曲病的藥劑較多,可以復配使用,綜合防治水稻其他病害,達到綜合防治的效果。
植保部門應與氣象部門加強聯系,根據天氣變化做好病情的預測預報工作[7];植保、農技部門要針對農民對稻曲病認識不足,強化培訓,指導農民及時防治,精準施藥,做到防患于未然,確保水稻的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