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春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甘肅平涼 744000)
在造林過程中,必須收集和處理大量的森林相關信息,為森林發展服務,為森林信息化的轉型奠定基礎。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和3S技術,為森林資源管理和森林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1]。本文將以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分析森林信息技術開發技術的功能和影響。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6 283 公頃,其中,核心區6 680 公頃,緩沖區4 645 公頃,實驗區4 958 公頃。
保護區屬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生態系統、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地質遺跡。
1.2.1 森林生態系統
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內陸典型的半濕潤到半干旱氣候過渡帶,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黃土高原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持眾多區域乃至黃河流域生態平衡、保障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2.2 珍稀物種
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十分明顯的歷史性、代表性、多樣性和稀有性,同時還具有脆弱性,是天然的綠色寶庫。
1.2.3 林地、林木種類及分布
保護區內林地面積為20.27 萬畝,其中有林地11.22 萬畝,灌木林地5.89 萬畝,疏林地0.08 萬畝,未成林地0.59 萬畝,無立木林地1.92 萬畝,宜林荒山0.57 萬畝;活立木蓄積27.54 萬立方米;區內天然林以次生林為主,面積8.03 萬畝,主要樹種以遼東櫟、山楊、樺類為主,重點分布在崆峒山、高嶺、大陰山一帶。人工喬木林面積3.19 萬畝,主要樹種以油松、落葉松、刺槐為主,重點分布在太統山、望駕山、張溝石灣一帶。近年來,保護區通過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公益林建設、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項目,使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達到了45.9%,其生態區域重要性更加凸顯。
與其他自然區相同,該保護區在林區管理上存在諸多的難點,如類別復雜繁多、數據調查儲存調取困難、林業防護不能全面覆蓋等。那么為了突破瓶頸,林業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2]。
近五年來,保護區累計投資1 420 萬元,大力開展以“天、空、地”一體化為主的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區內信息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管理能力迅速提升,為實現林區管理智能化、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了保護區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信息化發展規劃》《信息化工作管理辦法》《網站管理辦法》《機房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規章制度,建設標準上嚴格按照國家和省局的總體部署,遵循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實現了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建紅外熱成像視頻監控塔13 座,路口監控卡口14 套,基本實現重點火險區及人為活動頻繁區域視頻監控全覆蓋。新建林區遠程廣播宣傳系統27 處,具備廣播宣傳及預警喊話等功能。新建信息中心1處,保護站分控中心3處,管護點監控室9處,實現局站點3級管護網絡互聯互通。建成標準化中心機房1處,實現資源數據統一管理,配備UPS電源、三層交換機、防病毒系統、機房溫濕度管理、內外網隔離等設備,配備專用服務器實現監控數據實時上傳至省林草局監控中心。建成區內短波通信基站5座,配備對講機、中繼臺、車載臺、無人機等設施設備,實現區內短波通信全覆蓋[3]。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建林區智能巡護系統1套,實現人員管理、數據傳送、監控接入、實時定位等功能。新建大數據管理平臺1套,實現各類保護對象數據匯總分析、監控數據對接管理、自動火情預警、指揮決策等綜合功能。新建云辦公平臺1套,實現數據資源安全存儲、實時共享、協同辦公等功能。
近年來,為破解單位信息化專業人才匱乏的瓶頸,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中國電信、中國鐵塔及省內林業信息化領域有關企業建立了合作機制,采用購買服務、資源共享、駐點保障、人員培訓等多種模式,服務和保障區內信息化建設工作。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模式,通過參加省內外各類信息化培訓和邀請專家授課的方式,加強單位職工信息化專業能力教育,目前已有2名同志取得了無人機執照,職能科室及基層管護人員均能較熟練使用和操作各類信息化設備。結合單位編制情況,及時上報用人計劃,通過公開招考的方式,錄用信息化專業人才,切實提高單位信息化建設水平。
經過幾年的林業信息化技術的改進,新建林區視頻監控系統12 套、道路卡口監控11 套、建設局機關綜合指揮中心1處、視頻會議室1處、保護站分控中心3處,完善了中心機房、監控專線、宣傳廣播等硬件設施,開發地理信息、智能巡護、火險預警、撲救決策、綜合管理等方面的軟件系統7套。目前,區內重點火險區和人為活動頻繁區域視頻監控覆蓋率達到70%,局機關、保護站、管護點三級視頻監控數據互聯互通,所有監控數據實時上傳至省局監控中心,實現了管護人員智能巡護、實時管理的目標,建成了移動辦公、數據共享、安全存儲的智能辦公體系。通過查弱項、補短板,積極破解信息化建設滯后的瓶頸,太統-崆峒山保護局信息化工作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差到好的巨大改變。
信息資源已成為國家林業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加強林業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
林業是生態文明、和諧社會和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快信息化建設,實現各類信息的無縫流通和共享,才能真正實現高水平的規劃設計,建立規范高效的管理模式,提供優質服務。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加快信息化進程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綜合效益,推動傳統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
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林業的需要。只有不斷加強林業信息化建設,創建數字林業,提高林業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是政府轉變職能的必然要求。
傳統的森林防火主要采用地面巡邏和塔臺控制的方法,監測的范圍和頻率有限,無法應對緊急情況,在交通困難的大多數偏遠山區,監測的作用非常有限。目前,低軌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可以及時監測地面熱點,通過衛星數字數據可以直接計算火災面積,同時可以真正控制火災,根據火災的地理位置、路徑和森林劃分制定最佳救援計劃。此外,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和控制森林病蟲害,可能會造成大面積的森林破壞。遙感技術可用于監測森林病蟲害。在森林害蟲爆發的早期階段,植物受到葉片內部成分的影響,會體現在葉片顏色的光譜反射中。利用遙感技術比較前后的彩色紅外層來檢測早期疾病。
通過GIS技術,林區可以進行有意義的劃分,并且可以多次使用和收集GIS數據,彌補了傳統的數據收集易產生錯誤和巨大工作量的缺陷。此外,GIS空間分析功能,以坡度、側面、土壤類型、海拔等因素為主要選址因素進行分析,選擇與區域地理、氣候、水肥條件最匹配的林木栽種,提高適宜樹種分析的可視化程度。
GPS技術可應用于任何需要實施的位置、空間劃分。例如,我國為一些古老而珍貴的物種建立了GPS管理檔案,以利于保護。在檔案中,這些物種的位置被清楚地記錄下來,使得管理和保護森林變得更加容易。
大數據的出現大大加快了林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在森林信息管理中,即使是一小片森林每天也能產生大量的數據,產生的數據必須及時進行儲存和分析,以便轉化為森林生產和建設的有用信息。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地方和全國森林數據采集系統,建立了統一的數據分析平臺,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森林害蟲、火災和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在森林管理中,可以通過權限直接從數據庫中獲取相關數據,大大提高了森林管理的效率。
通過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信息化建設分析發現,隨著社會經濟與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維護方面,只有不斷引進新技術、新方法,科學管理、不斷創新,才能保證林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人類處于生態、長久的自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