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貴嗣
(象州縣寺村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廣西來賓 545804)
寺村鎮地處象州縣腹地,屬該縣農業大鎮,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多,并且該地一年四季陽光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霜凍天氣短,桑樹生長期相對較長,非常適合種桑養蠶。以外,大力發展桑蠶產業,能夠大大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是推動寺村鎮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1]。
要想實現推動寺村鎮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雙發展的目標,就需要對當地的桑蠶產業發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寺村鎮桑蠶產業前幾年發展優勢明顯,但當下由于水果業的盲目發展,桑園面積、養蠶數量有所減少。但這些并不是主要問題。盲目發展水果生產讓不少群眾嘗到了苦頭,進而使大家回味起以往種桑養蠶的甜頭,群眾只要及時挖果種桑,桑園面積、養蠶數量就會得以很快增加和恢復。鎮黨委政府、技術部門及相關單位都應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宣傳與加強技術培訓和配套服務,使寺村鎮的種桑養蠶這一傳統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再度成為當地經濟的主要來源和支持產業。
寺村鎮地處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區,氣溫年平均20.8 ℃,降雨量年平均1 305 mL,日照年平均有1 700 h以上,冬天短而少嚴寒,夏天長而少酷暑,熱、光、水等條件比較優越,十分適合桑蠶業的發展。
除此以外,當地的土地資源以丘陵為主,十分適合桑樹生長,也很適合發展桑蠶業。同時,當地人口數量較多,多為農業人口,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比較高,有富余的勞動力進行桑蠶養殖。
最后,當地發展桑蠶產業還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出臺了諸多有利政策,并引入外資,創辦了多家桑蠶產業的深加工企業,以此確保相關產品的有序流動,讓養蠶戶沒有后顧之憂[2-3]。
寺村鎮的種桑養蠶這一傳統產業,要想重新煥發生機,再度成為當地經濟的主要來源和支持產業,技術部門必須扎扎實實搞好技術指導和普及工作。本文結合廣西象州縣寺村鎮的地理條件以及氣候條件等因素,總結出以下幾個高效種桑養蠶的技術要點。
在進行春蠶期飼養的過程中,受低溫、潮濕、陽光少、葉質差等因素影響,蠶寶寶發育緩慢,并且極易發生病害,因此需要相關養殖人員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要通過升溫等方式有效解決低溫問題。比如,可以將蠶房建在背風、向陽、空氣對流好,且不容易潮濕的位置,并且可以在屋內放置燒過的炭火等。
(2)要有效解決蠶房濕度問題,比如貯桑室與蠶室分開,或者在蠶房里放吸濕材料等。
(3)對桑葉進行合理采摘,必要時3齡多喂偏熟葉或添喂小蠶營養飼料,小蠶切勿喂過多,吃過略剩為度。另外,要加強春季桑園常見病蟲的防治力度,桑園及桑園周邊的農作物不宜采用生物農藥。
(4)做好消毒工作,不僅要采用常規液體藥物進行消毒,還可以趁濕潤狀態用硫黃熏煙進行消毒。切記蠶具低放。
(5)在進行飼養蠶兒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不同時期的飼養方式不同。比如1~3 齡采用小蠶防病一號實施蠶體消毒,1 齡后期到2 齡時采用“蠶安王”添食,3齡與3齡之后喂消炎靈抗菌劑或紅霉素,4~5齡要勤于撒大蠶防病一號或者新鮮石灰,用4 kg水兌402劑噴灑進行殺菌消毒。用天絲寶與膿僵大克星實施添食,預防細菌病與僵病。對于病、弱、死蠶要及早發覺,及時移除并投放石灰缸淹,隨后進行深埋,不能亂堆亂放。
(6)為提高蠶繭質量與重量,可采用抗病效果很好的高絲量的品種:1~2批蠶養“青松×皓月”、3~4批“桂蠶一號”“桂蠶二號”。
通過對當地夏蠶期飼養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想要提高該時期的養殖質量和效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當前蠶種市場比較混亂,以假亂真現象屢見不鮮,養蠶戶要到正規的部門購進夏季養蠶的使用品種,以“兩廣一號”為最佳;嚴格按照相關技術部門訂種批次進行,實現全年高產養蠶;進行徹底消毒,桑園合理維護,長期提供優質的桑葉。
(2)夏蠶房要盡量坐北朝南,以減少陽光直射,保證空氣充分流通。蠶房要開好地腳窗和對流窗,高溫時期屋頂墻壁掛遮陽網,并注意灑水和掛濕,力求維持一個各個齡蠶都比較適應的溫度和濕度。一般來講,1~2 齡的最適溫度在27 ℃~28 ℃,干濕差在0.03 ℃~0.04 ℃;3齡的最適溫度是26 ℃,干濕差是0.04 ℃;4~5齡的最適溫度在24 ℃~25 ℃,干濕差在0.04 ℃~0.06 ℃。
(3)由于夏蠶生長速度很快,每項操作需要同時進行,所以要在早上8時前完備,各齡葉質、葉量相同,要嚴格執行適時餉食,95%醒后4 h,要選擇嫩葉喂食多半飽。
(4)農作物種植地要和桑地有著合理的布局,使用農藥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相鄰的桑葉可能受到的影響。桑田用藥選見效快、毒性期短的對口藥,如敵敵畏、樂果、桑蟲靜等。對于受到污染的桑葉,要選用解毒劑解毒或者用石灰水液浸泡后再喂蠶。
(5)桑樹補肥要以葉面肥為佳,不能大量偏施尿素,造成蠶中毒;謹防桑葉發熱,早晚采摘,嚴禁用腐爛葉喂蠶,同時也不能高溫餓蠶。大蠶除了要勤撒石灰以外,還可以用石灰水噴淋或與桑葉拌后喂蠶。
(6)夏季對于養蠶來說有多種不利的因素,細菌病、膿病的出現是很難避免的。要嚴格觀察、勤巡視,發現病蠶立即揀出來投入石灰缸或深埋,加強蠶糞、病死蠶的集中統一堆放,進行科學化處理。治理好養蠶的大環境和做好養蠶消毒的工作同樣重要,養蠶戶要引起高度重視。
秋蠶飼養會經常遇到干燥低溫的情況,這個時期會受到桑葉生長衰退、數量少、質量差等因素的影響,出現蠶孵化不齊、發育生長緩慢、僵蠶嚴重爆發等問題。因此,需要相關養殖人員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有效防護。
(1)注意消毒,方法、注意事項與春蠶飼養相似。
(2)做好加溫工作的同時也要記得補濕,可在火爐上放好水鍋,在蠶房掛上濕布或者灑上水。
(3)秋季天氣干燥,蠶種孵化比較困難,可以把要孵化的蠶種放到擰干的濕布上;眠起蠶脫皮困難,可以將其放到濕度大的地方;桑根吸收能力不強,每隔一個星期就要噴灑葉面肥。
(4)為防止白粉病、赤銹病的出現,要分別用甲基托布津、銹粉寧來防治,這樣可以確保桑葉數量和質量。
(5)營養劑的添食較春、夏蠶飼養更重要,而且要同時注意補濕、保持桑葉新鮮不干枯等。
(6)秋季氣候由暖變冷,初秋宜養抗病力較強的“桂蠶一號”或“桂蠶二號”,晚秋宜養抗病較差但蠶絲質量好的“青松×皓月”品種。
除了上述養殖技術要點外,種植人員還需要注重桑蠶中毒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預防和處理。
(1)莊稼地與桑地應科學合理地布局。桑地相對連片種植,便于管理,減少其他作物施藥侵染,遠離污染源。
(2)相鄰莊稼地施藥應事先告知對方;桑田選用對口高效低毒農藥,并按說明做好采葉試喂工作。
(3)殺蟲季節用石灰液浸濕布掛在門上或窗口;用1%~2%的石灰液漂洗桑葉解毒,也可用其他解毒劑對桑樹或采回桑葉進行解毒。
(4)當蠶中毒時,需要開窗排毒換氣,清除有毒物質同時添喂新鮮桑葉,依據蠶中毒的輕重程度進行解毒處理[4-5]。
近些年,廣西象州縣寺村鎮黨委、政府緊緊抓住“東桑西移”的大好機會,充分把握當地桑蠶生產的優勢,并將桑蠶業確定為本鎮一個新的主導產業。隨后,桑蠶生產出現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不僅桑園面積大幅度攀升,同時小蠶共育室的規模化發展也促使當地蠶業生產再上新臺階,加之種桑養蠶示范樣板的建立,使得桑蠶生產的健康發展得到大力推動。2013年寺村鎮種桑養蠶達到高峰,全年實現養蠶18.2萬張,產鮮繭6 750 噸,總產值2.205億元;年人均純收入約2 645 元,占全鎮各項總收入的35%;安排就業人數3.75萬人。
據此,寺村鎮如果乘勢而上,再度加大桑蠶產業的發展,將蠶業發展為繼蔗糖業之后又一支柱產業(但要避免出現當前水果業的盲目發展問題),那么種桑養蠶將成為寺村鎮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以及群眾致富的主要途徑。相關養殖人員能通過種桑養蠶走上致富的道路,同時還能夠促進相關產業和地方經濟的共同發展,進而使得鄉鎮面貌煥然一新。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桑蠶養殖也要與時俱進,采取科學的種桑養蠶方法,優化養蠶技術。這樣不但能提高養殖人員和地方經濟收入,還可以通過不斷地摸索逐漸形成產業鏈,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生產模式,獲得更大的收益,也能收獲美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