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剛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 廣西河池 546400)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于桂西北大石山區,全縣人口38.88 萬人,耕地面積44.68 千公頃,人口多、土地少,工業發展落后[1]。該縣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種桑養蠶,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蠶桑種養技術,首先在龍岸鎮啟動蠶桑生產,隨后發展到全縣11 個鄉鎮,種植面積逐步擴大,種桑養蠶效益良好。伴著“東桑西移”的大好機遇,廣西已建立全國最大的蠶繭生產基地和蠶絲加工基地,河池市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連續十多年位居廣西首位。
自河池市“十大百萬”蠶桑產業扶貧工程的實施以來,該縣把蠶桑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來抓,從政策、技術、資金、服務等方面進行扶持,鼓勵群眾大力發展蠶桑產業,使之得到快速發展,并已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對該縣實現快速脫貧、穩定脫貧發揮了巨大作用。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蠶桑種養技術以來,政府部門高度重視蠶桑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河池市實施“十大百萬”蠶桑產業扶貧工程項目,該縣以優質原料繭基地為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根據產業規劃制定實施方案,創建優質原料繭基地。通過產業獎補方式,扶持貧困戶發展蠶桑產業,政府集中采購嫁接桑苗1億多株,免費發放給貧困戶種植,幫助貧困戶實現產業脫貧;劃撥專款創建縣、鄉級標準桑園示范基地,指導群眾科學種養,走規范化、規模化發展之路。到2020年,全縣桑園面積達到8.09萬畝,產量達到1.32萬噸,每畝年產蠶繭163.11 kg,產值達到5億多元。
該縣有自治區級蠶絲加工企業——寶玉制絲有限公司,公司以生絲生產為主,有職工126人,年產生絲145 噸,消耗鮮繭1 400 多噸,年產值6 000 多萬元,有效推動了蠶桑產業發展;有蠶種生產企業一家——廣西益佳養殖有限公司,年產蠶種25萬張,生產的蠶種能夠滿足該縣一半以上蠶種需求,產值4 000 萬元;有專業合作社4 家,其中,懷群群富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是一家集小蠶共育、大蠶養殖、蠶繭收購、果桑種植及加工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社,產品有桑果干、桑果酒、桑果飲料、桑葉茶等,年產值600 多萬元,對當地的蠶桑產業發展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
隨著蠶桑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問題,制約著產業的健康發展,影響了產業的經濟效益。
目前,該縣蠶桑產業效益普遍不高,除了生產資料、勞動力等價格持續上漲和繭絲綢市場價格低迷因素的影響外,還存在如下問題。
首先,從事蠶桑產業的人員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婦女,接受新技術能力差,耕作粗放,種養水平低,蠶繭產量低,2020年平均畝產163.11 kg,低于2013年廣西平均畝產172.62 kg水平[2],應對市場波動能力差。其次,桑園結構分布不均,種植分散,農藥中毒現象逐年增加。再次,養殖戶養殖規模小,養殖分散,大部分養殖戶沒有獨立蠶房,基本都是人蠶共處一室,不利于消毒防病,蠶繭產量低、質量差、效益低。
小蠶共育戶規模小、不規范,繁育的小蠶質量不穩定,影響蠶農養殖成效。
全縣僅有一家龍頭企業寶玉制絲有限公司,公司規模小,設備老化,高端技術人才缺乏,主要產品為中低端白廠絲,品種單一,經濟效益差,競爭力弱,帶動力弱;有一家蠶種生產企業,2020年建成并投入生產,剛剛步入正軌,帶動力有限;合作社數量少,參與合作社人員不多,帶頭模范作用不明顯。
近年來,政府扶持以技術為主,資金扶持力度不大。資金扶持主要是以扶持貧困戶以及示范園區為主,重點是對新增桑園種植的扶持;對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微弱,養殖條件變化不大,人蠶共處一室的現象沒有改變,使得蠶繭產量、品質不穩定。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該縣蠶桑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高產業整體效益,必須按照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進行統籌安排,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主導作用,并明確蠶繭生產與加工企業相輔相成的關系,協調發展,以打造優質原料繭基地為目標,充分體現優質優價,同時開發利用桑枝、蠶沙,變廢為寶,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做大做強該縣蠶桑產業。
(1)規范小蠶共育技術。扶持規模大、設施齊全的小蠶共育戶,逐步淘汰規模小、不規范的小蠶共育戶,保證優質小蠶的供應;在技術落后、生產條件差的地區,提供4齡小蠶,降低群眾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成功率。同時,充分利用國家對蠶桑產業發展政策性和經濟上的幫助,通過引入高素質人才,對蠶桑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利用當地有利條件,指導蠶桑產業穩步向前邁進。
(2)蠶繭生產逐步實現產業化、規模化。要鼓勵有能力、有條件的能人、種植大戶組建合作社、家庭農場,實現規模化養殖。對修建獨立蠶房的農戶,政府應給予資金扶持,全面實現人蠶分離飼養,為生產優質蠶繭創造條件。一方面,順應“美麗鄉村”的建設潮流,對蠶桑產業嚴格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加以調整,并根據現代蠶桑產業的經營模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發展策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另一方面,該縣蠶桑產業產品由于生產鏈短、品種單一等問題,導致其缺乏地方特色,市場影響力較小。當地政府應該有針對性地組織專業人員外出進行學習交流,引進先進的技術成果和人才,因地制宜,發揮地方優勢,增加產品附加值,利用農村特有的蠶桑產品,創新現代蠶桑產業的經營模式,拓寬收入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3)加強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創建“三高”蠶桑產業示范基地,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無公害施肥、省力化栽培等技術措施,實現增產、增收、增效,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要把人才培養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人才培養,造就更多復合型鄉村人才,深入鄉村第一線,指導鄉村經濟組織積極發展產業生產,加強個性化指導。建設一批高質量、高標準蠶桑種養示范基地,改變蠶桑產業經營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帶動該縣蠶桑產業高效快速發展。
(4)合理規劃桑園布局,適當連片種植,減少農藥中毒事件等意外事件的發生。通過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劃分出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片區,突出地域優勢,利于規模化發展。這種方式不僅節省了人工成本,降低生產能耗,還提高了蠶桑產業的生產效率,解決了不同產業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問題,也解決了一家一戶經營分散局面,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形成穩定和諧、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
引導企業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建立穩定的優質蠶繭供應基地,生產高端生絲,提升企業產品檔次,幫助企業提質增效,提高競爭力。實現優質優價,刺激群眾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改進生產技術條件,互惠互利,推動蠶桑產業持續穩定向前發展。此外,可以根據當地具有特色的古村落和景點,充分利用地方蠶桑業優勢資源,通過當今受歡迎程度很高的“農家樂”等經營模式,發揮社會服務職能,提高蠶桑產業經濟收入;或將蠶桑特色產品與旅游項目相結合,在宣傳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蠶桑產業盈利水平,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帶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根據政策導向,積極引導并扶持廣大群眾擴大桑園種植面積,在抓好主產業生產的同時,引進扶持企業對廢棄物桑枝、蠶沙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創建良好的蠶桑生產環境,樹立“清潔田園”意識,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減少病蟲害發生,提高產業的綜合效益。在對羅城蠶桑產業生態環境的治理過程中,要對蠶桑產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在全面了解種植環境破壞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制定治理措施,對蠶桑產業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等綜合進行細致的調查和研究,有針對性地對各種環境破壞情況提出相應解決措施,對相關數據要進行留檔并整理保存,為后續實際措施的開展提供充足的數據支持。比如可以采取點對點治理、層層治理,將羅城蠶桑產業的種植問題一一羅列,提出單個的解決措施,然后進行整理估算,將治理方案進行擇優選擇,得到最佳的治理方案,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一是制定產業發展的長期規劃,保持蠶桑產業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統籌規劃蠶桑產業的發展。二是整合資源,為蠶桑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服務和技術支撐。三是給予蠶桑產業必要的資金扶持。羅城的農業產業基礎條件差、底子薄、效益低,而蠶桑產業起步晚、技術落后、經營分散,應對市場變化能力差。政府部門要根據該縣的具體條件,做好鄉村振興總體規劃,促進農業產業協調發展。針對該縣蠶桑產業的發展現狀,應對貧困戶、新增種植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蠶桑加工企業等生產單位,在政策、技術、資金、服務方面進行扶持,各職能部門全心全意為蠶桑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服務,提高產業技術水平,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生產加工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逐步實現高產、高質、高效,做大做強蠶桑產業,實現產業脫貧、產業富民的鄉村振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