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麗
(玉溪市江川區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 云南玉溪 652600)
新時期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核心和基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較為系統的工程,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必須要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然而,在實踐過程中,農村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范圍相對狹窄,不能夠有效地普及,對于大多數的村民來說,環保意識較為缺乏。因而,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應該結合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生態環境管理方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指的是深入地挖掘鄉村中的優秀思想以及道德規范,并進行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其新時代的新意義,使其變成一個優秀的文化載體。同時,對鄉村生態系統進行重構,進行文化方面的保護以及產業的投資,針對鄉村進行規劃,這是現代文明發展的主要趨勢。重塑鄉村文化,建設美麗鄉村,挖掘鄉村特色,盤活每一個地方的特色化發展,促進文化的交流以及資源的連接,有效地推動文化和旅游行業的發展。
對鄉村進行主體性的重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別是政府要積極地組織多方位的文化型人才隊伍。建構新型社群,通過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建立多層次文化人才隊伍。新型的社群人員包括原住村民和新村民(鄉創人員、志愿者等),將現代高效的組織模式融入以血緣為紐帶的鄉鄰關系之中,建立共生社群。應創新用人機制,在機構編制、職稱職級、福利待遇等方面向基層文化人員傾斜。應利用公益組織、社群組織建立相關的鄉創人才基地,吸引志愿者、青年駐村參與建設。重視培育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專業技能,形成良性自我發展機制。
鄉村振興的一個核心就是讓各地的土地以及生態景觀等能夠進行有機的融合發展,促進城鄉企業的有機結合。其中,農業是鄉村發展的第一產業,在發展農業的時候,也要做好旅游業以及文創業的整合。
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有機結合,使二者能夠更好地協調發展。另外,也應該對傳統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
在重構鄉村特色教育時,首先應該打破傳統的考核標準,加強實踐性內容。在對教育對象進行教育的時候,應該要求教師加強品質教育,同時也需要培養學生的合作創新精神,以造就一批更加懂得愛鄉村、造鄉村的優秀人才。
重塑現代鄉村的文化空間,要通過尋找鄉村與文化之間的聯系,著重落實好鄉村的傳統格局。鄉村文化涉及了許多方面,在推進現代鄉村文化空間重塑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其核心關系之間的聯系。第一點就是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既要突出外來文化,同樣也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避免對傳統文化的破壞;第二點是社會資本和原住村民之間的利益關系,需要解決好社會資本和原住村民之間的利益沖突,注重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分配;第三點是要突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注重鄉村的生態保護,避免可能導致環境惡化的各種因素。重構鄉村文化,使其變成一個有機的系統,需要來自各方的努力。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范地建立一個更加適合中國發展的鄉村文化體系,為新時代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動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發展速度在不斷加快的同時,差距也逐漸擴大,尤其是在工業發展以及經濟增長方面。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大多以資源為主,而發展環境的成本相對較高。并且,城市在發展期間,對于工業的依賴程度較大,特別是資源型重工業。針對這一行業來說,其對城市的發展必然會造成或多或少的困擾,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很大污染,比如煙霧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因此城市發展相對緩慢。而農村工業設施的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不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非常大的污染[1]。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農村面源污染依舊存在,但是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類型比較單一,大多是生活污染和養殖污染等。總體來說,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管理的基礎較為良好。
就現階段來看,我國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所應用的模式不僅局限于經濟發展速度方面,而是在模式中形成閉環效應,比如偶然以及保守的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因為農村技術服務體系缺乏完善性,農民知識及文化水平也相對較低,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尤其是一些自然環境優美的地區,已經逐漸成為污染嚴重的主要區域[2]。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的生態經濟系統缺乏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相應的系統不夠完善,最終導致根源較差,環境治理的速度不能與環境破壞速度持平。此外,以“和諧共處,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構建較為科學的農村基礎設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農村基礎設施并不完善,運輸工具存在很大的不足,公廁數量也比較少。
為了有效地解決現階段農村生態環境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全面促進農村的良好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一定要對問題展開綜合分析,并在明確成因的基礎上,針對性地制定生態環境管理措施。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在農村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的組織和進行階段,應該結合現狀,對管理的定位加以明確,以保證環境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
(1)高度重視農村生態環境管理問題。在鄉村振興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管理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必須要給予其高度的重視,只有這樣,生態環境管理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3]。一方面,在具體的管理階段,首先要著力解決農村環境以及生態問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構建宜居鄉村;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農業生態經濟體系,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興旺的目的,全面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2)了解生態環境管理的價值。現階段,在農村地區的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管理是生態保護中較為薄弱的環節,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因而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影響。因此,從污染控制的層面分析,為了降低環境問題出現的概率,一定要對農業源污染物排放量進行有效控制。而從生態保護的層面剖析,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期間,應該科學構建多樣性生態系統,并將其消納污染物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發揮出來,如果條件允許,也應該強化對農村生態環境能量的擴大[4]。
在組織開展農村生態環境管理工作過程中,為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從根源上降低問題出現的概率,應該嚴格地依照管理原則進行。
(1)堅持環境管理與鄉村振興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原則。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管理工作至關重要,其管理內容與農業高質量發展以及治理體系創新等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所以,為了進一步促進管理效率的提高,一定要樹立“一盤棋”的管理理念,將管理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政策等相銜接,理順其與農業現代化等之間的關系,以突破農村生態環境管理的瓶頸。
(2)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以及統籌規劃的原則。在進行農村生態環境管理工作期間,要將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容量充分挖掘出來,才能綜合發揮其消納污染物的作用[5]。在具體的管理階段,應該科學地布局,有效地規劃農村生產以及生態空間,不斷強化生態環境監督管理,以保證管理工作在穩定進行的同時,還可以為農村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構建完善的農村生態環境管理政策體系。在組織開展生態環境管理工作時,需要科學地梳理現行法律法規,對涉及農村生態環境管理的相關內容,在系統評估的前提下,有效調整沖突條款,以保證農村生態環境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體系能夠更加健全。并且,要綜合實際情況,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以及垃圾資源化利用等技術規范發布出來,制定合理的標準以及技術指南等,為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有序進行提供支持。
(2)建立完善的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在監管要求層面,應該合理地進行分類。在具體的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針對小規模種植業、養殖業等,在進行污染治理工作期間,需要由地方政府作為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有效地對污染物進行處理。在監管模式層面,應該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將環境質量監督作為依據,科學治理。此外,需要建立農村自治環境管理組織,將村民自治組織作為依據,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有效地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生態環境管理的積極性,確保管理質量和效率能夠綜合提高。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非常重要,對農村的良好發展有著很大影響。所以,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一定要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積極地轉變觀念,全面提升人們的思想意識,有針對性地制定環境管理辦法,確保在科學降低問題出現概率的同時,能為人們營造一個相對良好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