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漫洼鄉農技站 甘肅定西 730500)
我國一直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卻算不上是一個農業強國,在農業技術、農業產量以及農業經濟上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小麥作為重要的糧食資源,應當得到良好的種植提升,為農業經濟提供幫助。但是,目前小麥病蟲害侵襲的情況仍非常嚴重,阻礙著小麥種植業的持續發展。對此,要針對小麥病蟲害做好相應的防治工作,提升小麥產量與質量。
很多小麥種植戶都是普通農民,并不是專業的種植技術人員,對于小麥病蟲害的危害認識不夠,不能充分了解病蟲害的產生原因,更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病蟲害的防治。當他們面對小麥病蟲害的時候,一般采用噴灑農藥的方式進行治理。農民對于病蟲害的類型并沒有正確的認識,而是通過不斷嘗試的方式來進行病蟲害防治,或者根據自身的種植經驗來進行農藥選擇,或者是適當加重農藥的分量。這樣單一的方法就是絕大部分農民種植戶采取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對于小麥種植來說,使用農藥的次數增加雖然能一定程度阻礙病蟲害的發生,但是對于小麥也有著一定的傷害。同時,在綠色環保意識不斷提升的當下,這種病蟲害防治方式顯然會對種植環境、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并不是一個長久的病蟲害防治方法[1]。
由于多數小麥種植戶沒有專業的種植知識,在病蟲害來臨的時候不能準確判斷出病蟲害產生的原因,無法采用正確的防治手段,容易導致病蟲害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對于一些傳染性的植物病就更無法快速控制損失,造成小麥產量與質量的下降。此外,當下小麥種植當中多采用的是人工勞動力,由于其自身的專業程度不夠,在小麥病蟲害上并不具備提前預防意識。而當地相關部門對于這方面也沒有設立好專業的防治部門,對農民種植戶進行相應的管制,教授先進的防治技術,導致很多農民種植戶的防治方式落后,無法有效提升小麥的質量與產量。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客觀因素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例如氣候變暖、新型病蟲害出現頻繁、環境污染等問題,讓小麥病蟲害防治面臨困難。從近幾年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可以發現,很多時候病蟲害防治工作還沒產生效果,相應的病蟲害就已經發生變化,使得治理方式不適應變化中的病蟲害防治。同時,小麥的病蟲害防治效果較差,還會出現反復,很多時候覺得已經將病蟲害防治好了,但是過一段時間又開始出現同類型的病蟲害,甚至會發展為后出現的同類型病蟲害對于原來的治理方式已經產生了抗性,導致小麥種植在病蟲害防治上出現瓶頸,無法實現良好的效果[2]。
首先在種植技術上的提升要重視起來,相關政府部門要對小麥種植戶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定期教授病蟲害防治的先進技術。同時要走進小麥種植環境當中,了解真實的小麥種植情況,了解種植戶是否具備規范的種植手法,清楚其對小麥病蟲害類型的掌握情況。然后,設立好相應的信息反饋部門,要求小麥種植戶在遇到沒有見過的病蟲害時及時反饋到相關的治理部門,讓技術人員運用現有的生物技術來研究病蟲害產生原因,并制定好相應的治理方案,力求根治小麥的常見病蟲害。最后,針對小麥種植的客觀條件要做好相應的控制,從小麥的選種、選地、種植時間等種植所涉及的全過程做好相應方案的制定。選擇的小麥種類要能夠抗病抗蟲,并具備一定的抵抗外界惡劣環境的能力,例如干旱、多雨、潮濕等。讓種植戶從多方面進行相應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提升小麥的質量。此外,要規范種植戶的種植方式,還要做好相應的治理藥物研制,讓小麥的病蟲害防治能夠更加快速便捷。使用的病蟲害防治農藥也要符合小麥的生長和綠色環保的理念,并對農藥使用量、使用步驟進行明確規定,讓農民可以清晰地了解整個使用方法,方便其使用[3]。同時,加強農藥使用的管制,防止農民亂用和濫用農藥,影響小麥病蟲害治理效果和小麥生長的質量與產量。
要想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得到提升,就要做好病蟲害預防工作,將病蟲害扼殺在搖籃之中。首先,農業部門應當針對小麥設立專項病蟲害管理小組,安排專人對當地小麥種植環境、氣候以及農民種植技術進行調研,弄清影響小麥種植產量、數量以及病蟲害防治的相關因素,并建立好相應的信息檔案。其次,利用計算機技術對當下小麥病蟲害常見病癥、小麥生長狀態以及病蟲害對小麥的危害情況進行相應的檔案建設,然后針對每一種常見的病蟲害制定好相應的防治計劃,并讓所有小麥種植戶了解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方法。例如,小麥銹病的防治方式主要是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小麥播種,并在適當的時期進行有機肥、磷肥的施放,讓小麥擁有健康的生長狀態,才能夠防止小麥銹病的產生。同時,針對由于空氣濕度大而出現的病蟲害情況,小麥種植戶應當掌握好澆灌水量,避免小麥因為旱澇情況而產生病害。最后,針對病蟲害使用農藥的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當發現小麥在某一個時期會有相應病蟲害出現的時候,種植戶就應當在這個時期來臨之前做好農藥噴灑,進行相應的病蟲害防治,提前讓小麥擁有較強的抵抗力,并可以殺滅害蟲蟲卵,降低病蟲害帶來的危害。有效地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能讓小麥健康成長,產生更大的產量和更好的質量[4]。
當下農業科技的進步,使得很多時候能夠實現實時的病蟲害檢疫監控,在保持生態平衡的情況下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首先,可以引進先進的種植工具,在進行小麥耕種的過程中就先對耕地中的有害細菌與害蟲進行治理,營造一個健康的小麥種植環境,讓小麥能夠順利地發芽生長,提升小麥的存活率。其次,設定感應設備,對小麥生產環境的生態平衡狀況進行監控,一旦發現某些指數出現偏差,就要采取相應的措施,讓小麥種植的整個生態環境保持穩定,防止出現病蟲害。最后,當出現病蟲害時,種植戶可以從生態平衡的角度出發進行相應的治理。例如,出現有害的蟲類,種植戶可以選擇放入該蟲的天敵進行病蟲的治理[5]。如此治理方式可以讓整個小麥種植生態系統處于穩定狀態,同時也符合當下綠色環保治理理念。
小麥種植過程中,有時由于某些客觀原因會出現一些復雜的病蟲害,并不是采用單一的農藥治理、天敵驅除就能夠進行防治的。在這個時候就需要相關生物技術人員制定好多元化的治理方案,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小麥病蟲害的治理。例如小麥種植中出現的枯死病,它可能是種植氣候、施肥過度導致,如果出現大面積的枯死狀況,種植戶就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慮,從多個角度進行防治。同時,在面對病蟲害的時候應當做好全面的診斷工作,尋找出相應的病因,并思考采取的病蟲害治理方式會不會讓病蟲害出現變異,或讓病蟲害的抵抗力變得更強。此外,還要控制好疫區的范圍,防止因為風、種子、蟲類將病毒帶給更多的小麥,讓小麥的病蟲害范圍擴大[6]。對此,可以建立好相關的二次檢疫點,進行健康小麥的二次檢疫,防止病蟲害的傳入,影響整體的小麥種植情況,以及后續的產量。
綜上所述,小麥病蟲害的出現對小麥產量、質量以及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對此,相關部門和種植戶要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快種植技術的提升,營造良好的種植環境。同時,做好相應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更新,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相應的病蟲害防治,提升防治效果,促使小麥產量與質量的提升,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