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葳 翟玉瑩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遼寧撫順 113122)
杜鵑作為雙子葉植物綱、杜鵑花科植物,屬于常綠灌木與落葉灌木,也被稱為映山紅、山石榴、山鵑。古有杜鵑鳥,日日夜夜哀鳴而咯血,將遍山花朵染紅,杜鵑花因此而得名,是我國古代名花之一,被世人稱為“花中西施”,也是北方地區較為多見的盆栽花卉。杜鵑的花期在每年春季,2 朵~6 朵簇生,花冠類似漏斗形狀,有紅色、淡紅色、杏紅色、雪青色、白色等,顏色鮮艷,可生長于海拔為500 m~1 200 m的山地灌木叢或者松林當中,是我國中南與西南地區獨有的酸性指示植物。從實踐管理的層面入手,分析盆栽杜鵑的栽培技巧與管理養護,以便為其他種植戶提供盆栽杜鵑的栽培技術基本理論。
大多數杜鵑喜歡生長在涼爽、濕潤性氣候地區,忌炎熱干燥,不耐風寒;偏愛酸性、肥沃、疏松土壤,土壤pH一般為5.0~6.5[1],不可種植于石灰質堿性土壤或者排水不暢的黏性土壤中,不喜旱澇,耐貧瘠;喜歡生長在疏陰處,避免太陽暴曬,烈日之下杜鵑的嫩葉容易出現灼燒現象。杜鵑生長的溫度應該控制在12 ℃~25 ℃,一旦溫度大于35 ℃,杜鵑生長會變得遲緩,植株也會進入到半休眠期,所以需要在夏季注意遮擋防曬,在氣溫比較寒冷的冬季也要做好保溫處理。
一般情況下,花卉盆栽需要結合植物類型、植物形態、植物習性等多個方面選取適中的花盆。然而,花盆類型豐富多樣、形態大小不同[2],基于花盆質地情況,可以劃分為瓦盆、紫砂盆、瓷盆、塑料盆等不同類型,而每個類型也有不同特點。杜鵑的栽植需要選取透水性、透氣性較為良好的瓦盆,而選取透水性、透氣性比較差的花盆,澆水之后土壤水分長期難以排出,容易出現爛根問題,縮短杜鵑的生長期限。如若需應用紫砂盆、瓷盆等不同質地的花盆,可應用套盆形式或者在盆底空洞位置墊上一些瓦片,提高花盆的排水性與透氣性。
盆栽杜鵑時,土壤選取也是重要一環,直接影響著杜鵑的生長發育。一般情況下,杜鵑適宜生長在土質疏松、排水順暢、透氣且為微酸性的土壤當中。但我國北方區域土壤屬于中性或者偏堿性,所以在杜鵑盆栽時還需要注重改良優化。
進行盆栽杜鵑時,可選取已經腐熟的松針土壤、柴堆下的腐葉土壤,也能選取園土、雞糞、沙河、煤灰渣、鋸末、堆腐木屑等便于獲得的土壤[3]。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到專業的花卉市場或者網絡店鋪,購買草炭土壤、珍珠巖土壤、蘭花泥以及杜鵑花卉專用基質等質量比較好的土壤。
一般情況下,可選取腐葉土、園土、河沙,根據3∶1∶1的配置比例,并加入適當的油渣、雞糞等物質;也可根據比例為1∶2的啤酒和水相互混合形成液體,澆入杜鵑花盆當中,以此使土壤酸性升高。針對草炭土壤、松針土壤、腐葉土壤等,應用之前應該在室內環境下浸泡2 h,確保其浸透之后,才能和其他土壤混合應用,提升土壤的吸濕性能,避免日后出現“假濕”的情況。
杜鵑上盆、換盆通常有以下幾種狀況。第一,針對新購買的杜鵑植物,需要利用營養袋或者簡易花盆進行栽植,將其擺放在溫度適中的室內,影響美觀性,需要上盆處理[4]。第二,杜鵑植株生長2~3年,根系比較大,已經充滿盆土,所以需要更換大盆,從而擴大營養的吸收面積。第三,杜鵑生長于3年之后,因盆中的養分被吸收殆盡,需要更換養分更多的土壤,從而更換花盆,否則會對植株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杜鵑換盆的時間一般控制在9—11月份,2~3年需更換一次花盆。在上盆時,應用瓦片將排水孔蓋住,在盆底放入約33%的粗土作為排水層,并添加適當的培養土。把杜鵑花放置于花盆當中,一只手扶正,控制好放置深度,確保杜鵑根系處于懸垂的狀態,根莖在盆口3 cm~5 cm位置即可;另一只手向盆中填入適當的培養土,填入到花盆口1 cm或2 cm的位置即可,將土壤壓實。在換盆時,應該將杜鵑植物的老根、爛根、破損根等清除干凈,并適當修剪枯葉。
盆栽杜鵑澆水需運用酸性、清潔度比較高的河水、塘水。由于杜鵑的根比較纖細,對于土壤溫度變化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如若直接澆沒有經過晾曬的自來水,會使杜鵑出現落葉、落花等情況。尤其在溫度比較低的冬季,在室內澆水時,需要確保水溫和室溫相一致,水溫和氣溫的溫度差不能大于5 ℃[5],才能避免杜鵑受其影響。
由于杜鵑喜歡濕潤,害怕干旱,但是不耐漬水,對于水分有著較高的敏感性,在杜鵑培養期間,需要對水分的把控環節加以重視。澆水量需全面考慮當地的天氣條件、盆土干濕情況、植株生長發育時期等情況。明確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水量,針對生長旺盛階段或者開花孕蕾階段,需要保證水量充足;對于生長遲緩階段或者冬季應使土壤保持不干狀態。如若在杜鵑生長的季節沒有定期澆水,會使杜鵑的根端失水出現萎縮現象;在展葉階段如若出現缺水問題,會使杜鵑的葉色變得微黃,新葉舒展比較小,葉片容易下垂或者卷曲,嫩葉的尖端部位容易變成焦黃色,直至全株變得枯黃;如若在花期出現缺水的情況,會使花瓣逐漸綿軟下垂,花朵凋零枯萎,顏色不鮮艷;如若杜鵑水分比較多,也會使老葉變得輕薄,葉片會出現變黃、早落的現象,從而停止生長,嚴重情況下會出現植株死亡。此種情況下,挽救杜鵑的方法就是把杜鵑植株放在通風比較良好的位置,對澆水的頻次與水量進行合理把控,并對葉面噴水環節加以重視。由于杜鵑喜歡生長在濕潤的環境,會對空氣濕度有著比較高的要求,通過向杜鵑葉面噴灑適量的水,會使空氣濕度升高,降低溫度,還能把葉面的塵土沖洗干凈,促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提升植株對于炎熱高溫的適應性。
由于盆栽杜鵑不喜歡大肥,施肥需要遵循薄肥多施的基本原則,而盆栽杜鵑一般情況下應用發酵完畢的內臟、蠶豆水、洗肉水、豆餅水、淘米水、瓜果皮等,并可在水中添加適量的氮、磷、鉀肥料。對于正處于生長期的杜鵑,可添加2周或3周的礬肥水,抑或其他稀薄肥料1次[6];而在花蕾期間,可添加磷、鉀肥料,使其花朵盛開更加艷麗。在春秋期間,可施加餅肥20 g,能夠促進杜鵑植株的生長發育;在7—8月份,杜鵑生長有所遲緩,不適合施加任何肥料。如若在施肥期間出現枯黃的情況,根本原因是施肥過量,需要即刻停止施肥,并將已經施肥的土壤去除,通過澆水的方式把土壤中的積留肥料沖刷干凈,把盆栽杜鵑放在通風良好的位置。
由于盆栽杜鵑的適宜生長溫度為12 ℃~25 ℃,在溫度比較高的夏季,杜鵑也會進入到休眠期。所以,根據杜鵑的生長特性,可在春秋季節把杜鵑搬離到室外進行培養,而由于北方冬季過于寒冷,需要將杜鵑搬回室內,并確保室內溫度不低于5 ℃[7]。在夏季比較炎熱的時候,應該把杜鵑放在通風位置。因杜鵑喜歡生長在空氣比較濕潤的環境,空氣濕度如若超過70%以上,生長良好;而濕度不超過50%,容易使葉面枯萎,嚴重情況下會出現焦邊現象。可見,在盆栽杜鵑期間,需要確保空氣處于較為濕潤的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在每年杜鵑的生長期,應該向杜鵑葉面與附近空氣噴灑適量的水,使空氣處于濕潤的狀態。
為了提升盆栽杜鵑的美觀性,每年都需要對盆栽杜鵑進行修剪,將多余的枝與徒長枝、蕾、芽等進行修剪。杜鵑生長到一定高度之后,應該將其頂芽剪去,以便將杜鵑的生長高度與萌發側枝控制在適當范圍之內。在摘心處理之后,杜鵑會萌發出多個側枝,以此展現出輪生狀態。當側枝生長到一定高度,需要再次進行摘心處理。
當杜鵑花蕾生長至一定程度時,將花蕾的尖頭摘除,可避免花開過多,造成營養浪費,并將不定芽抹掉。為了使杜鵑的樹形保持美觀,需要提高樹勢,將其枝條進行更新,對其通風條件加以調整,盡可能將杜鵑的弱枝、病枝、枯枝、交叉枝等從基部剪除。
針對老齡植株的修剪處理,可以在早春季節,新芽萌發之前,把枝條留取長度約為30 cm的上部剪去,切記不可一次性剪除完,需運用分期剪除的方式,每次剪除20%左右,將其植株剪短,3~5年內完成即可,如此一來,不會對盆栽杜鵑的美觀性帶來影響。
綜上所述,杜鵑作為觀賞性、藥用性極佳的花種,是我國十分名貴的花種,也是我國江西省、安徽省、貴州省的省花。由于杜鵑對于種植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所以在盆栽栽培期間,應該結合杜鵑的生長特點,選取適合的栽培技術,才能展現杜鵑的觀賞價值、經濟價值、環境價值,推動我國種植產業的發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