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利江 胡珍珠
(紹興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錢清執法隊 浙江紹興 312025)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運用合理的治理手段來維持自然資源良好發展,并借助科學技術來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1]。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確保農業在未來發展中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進而滿足子孫后代的農業發展需求,并為他們提供可以開發農業資源的機會與平臺[2]。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3點。
(1)農業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在開發和利用農業自然資源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農業自然環境的損害,有效推動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2)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生態環境的發展,所以在發展農業經濟之前,需要確保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提升農業生產力以及生產效能,進而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
(3)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發展需要滿足3個需求,即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農業生態環境良好發展的需求、人們就業的需求[3]。
可以看出,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以下4種特征。
(1)可持續性。需要對農業的可再生資源進行重點保護,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合理開采自然資源,最大化減少農業生態的污染,為農業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4]。因此,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必須要從長期利益角度進行考慮,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治理進行全局考察,盡可能地減少農業生產的短期行為。
(2)可行性。強調可持續農業發展必須符合時代需求,可以被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所接受[5],是在農業技術層面上的發展,利用現代技術的發展優勢來提升農業自我可持續性和自我發展能力。
(3)公平性。農業資源需要在各國、各地區和不同社會利益之間進行公平合理的配置,以確保農業公平發展。但是,在分配農業資源時要防止損害他國的利益,確保后代將收到并分享共享資源和利益的機會。
(4)協調合作。主要體現在3點:①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與生態、經濟、社會3個方面進行有機組合,不斷深入挖掘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探尋新型農業發展道路;②對農業經濟、農業資源、社會發展進行協調,促進三者之間可以共同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③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需要協調好農業和非農業部門之間的關系,實現產業聯合協調發展[6]。
2.1.1 水土流失
我國丘陵面積非常廣闊,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以及各個工程項目的擴大,導致我國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致使我國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7]。水土流失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水土流失的范圍比較廣,且面積較大。數據統計結果顯示,當前我國水土流失的面積已經達到了271.08 萬平方千米,水蝕面積達113.47 萬平方千米,風蝕面積達157.61 萬平方千米[8]。
(2)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劇。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已經達到50億噸。其中,長江一帶的土壤流失已經達到24億噸。平均每年約有16億噸泥沙進入黃河流域、黃土高原[9]。
(3)水土流失導致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土地出現退化現象。水土流失嚴重會引發洪澇災害,會給農業的生產帶來嚴重危害。
2.1.2 水資源短缺
從世界水資源的利用情況來看,我國水資源非常短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干旱缺水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10]。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灌溉、輸水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滲透現象。同時,技術的落后,導致我國農業水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只有40%的水資源可以利用,而歐洲發達國家的水資源利用率達到70%~80%。因此,我國水資源的短缺不僅給我國人民生存帶來了不良影響,還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
2.2.1 化肥污染
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下,農村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可以幫助農民有效解決農業發展的問題。但是,依然有很多農民不愿意對承包工程進行過多的投資。在化肥的使用上,大幅度增加化肥的用量,導致土壤的土質被破壞,耕作質量無法提升,且會造成大范圍的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升高。
2.2.2 畜禽養殖污染
在我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畜禽養殖也引起了環境污染的問題,畜禽養殖污染已經嚴重超過我國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之和[11]。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牲畜和家禽產生的高濃度糞便進入河流之中,致使水質出現嚴重惡化,同時也使湖泊的水質富營養化;二是畜禽養殖產生的其他氣體會污染空氣;三是家禽動物會對農田水灌溉造成嚴重污染,導致土壤質量下降。
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人類行為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如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面臨著很多環境問題,大多數是人類行為活動造成的負面影響[12]。在我國,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所以,我國對農業環境的保護起步比較晚。同時,很多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保護環境的宣傳教育工作沒有落實到位,很多農民和農村基層工作者沒有明確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針對這些問題,我國需要積極落實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實現世界農業一體化發展奠定基礎,有效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在農業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需要協調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加強建設美麗的農業生態環境。在農業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需要加強實施保護環境的重要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來約束社會和人類能夠正確、合理地使用自然資源,同時還需要積極開展農業環境保護法的宣講活動,提升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
在我國,沙漠、山區等干旱、生態脆弱地區占據了較大面積,這對農業的生產活動發展有著不利影響。同時,當地氣候不斷變化,也會一定程度增加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而農業如果不具備較好的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必然會使農業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因此,加強保護脆弱地區的生態系統,也應該是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我國農業糧食生產中,化肥的作用占據40%,而我國平均每年的化肥產量為4 793.5萬噸。從這一數據可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是農業生產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因此,在農業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必須要以市場發展為導向,加強促進農產品的出口,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積極開發一些無污染的化肥、農藥,推動我國農業的高效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水資源的利用率僅為30%~40%。這充分體現出我國農業水資源出現了短缺,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模式。對此,我國應該積極發展節水灌溉的農業模式,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綜上所述,為了確保農業在未來可以良好發展,需要大力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本文通過分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特征,探索當前我國農民可持續發展中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問題:一是農業生態系統逐漸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水土流失和水資源短缺非常嚴重;二是農業資源污染日益突出,化肥和畜禽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加劇。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對策:一是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產業;二是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立法建設;三是加強脆弱生態系統的保護管理;四是重視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的研制與開發;五是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