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宇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河南鄭州 450046)
食品安全問題近年來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各類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使人們逐漸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從古至今,人們都在利用適宜的自然條件培育作物,但是人為的種植、養殖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尤其是在當前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各種農藥、化肥的使用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成為應對當代食品安全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農業生態環境是指各種農業相關的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不僅包括常見的農作物和畜禽,還包括其他植物、微生物、土地等各種環境資源。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的人工處理包括施肥、噴灑農藥等,是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源頭,這些干預作物正常生長的行為直接導致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而造成農產品被污染。主要的污染歸納起來有四種:重金屬污染、有機污染物、生物污染以及營養過剩。這些污染物不僅可能直接存在于農產品中,也可能潛伏在生態環境中,通過食物鏈或者運輸途徑造成食品的污染,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危害。
目前我國對農產品的檢測內容主要是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和硝酸鹽污染。部分農村地區由于公共衛生設施落后,過量使用農藥、化肥造成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嚴重污染,導致部分區域內的農產品即使經過加工也無法消除污染對其帶來的影響。因此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對保障食品安全有著最直接的作用。
當前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于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前期只看到眼前利益,過分消耗農業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產生了嚴重的創傷。
水資源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不合理。我國的淡水資源本就相對貧乏,再加上農藥、化肥和畜禽糞便的排放造成水資源污染嚴重,制約了農業的生產,威脅了食品安全。
由于水資源污染嚴重,農業生產灌溉時使用污水澆地會造成土壤板結,還會使土壤受到重金屬、病原體等的污染。由于各地的污染狀況和污染源各不相同,在解決土壤環境污染問題時難度較大,危害難以統計和衡量。
化肥與農藥雖然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但也會對農作物產生危害。目前很多化肥并不能完全被農作物吸收,一些殘留進入土壤,遇到水之后會隨水蒸發到空氣中或者流入附近的水源。此外,有的農藥可能會殺死潛伏在農田的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和昆蟲,破壞生物多樣性。
畜禽糞便污染主要是排放不合理造成,如果畜禽的排泄物不及時處理會滋生很多微生物,從而影響農產品的質量,污染生態環境。目前我國雖然鼓勵農民養殖,但是很多養殖戶缺少專業的養殖技術,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并不在意,僅僅只顧著眼前的利益,一味地擴大規模,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此外,在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家禽家畜的尸體隨意丟棄,會造成土壤和水體的富營養化,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全球的自然災害都在增加,比如我國的降水情況逐漸偏離了降水規律,經常會出現大面積的旱災和洪災,給農作物造成重大考驗。目前我國的水土流失雖然得到了一些遏制,但情況依然不容樂觀,由于自然災害頻發,受災面積依然呈現增長的趨勢。
目前我國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監管水平很低,除了人才緊缺以外,對生態環境監測的技術設備也有限,無法形成大規模的監測。生態農業中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大氣環境等都需要進行實時的監測,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地方性差異較大,無法形成統一的監測標準。因此,對生態環境的監管力度嚴重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傳統農業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新型可持續發展農業,注重可持續發展,是在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行的具有較高生態效益的一種現代化農業。
在建設農業生態環境過程中,需要加強農業從業人員對食品安全的認識,使相關人員切實感受到其與自身利益的關系,盡可能地避免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環境污染問題。在提高農業人員的認識的同時,還應當培養相關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比如從事種植業的人員需要加強對土壤的認識,了解如何合理地使用農藥和化肥來減少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危害等;從事養殖業的人員需要加強環保意識,集中處理家禽家畜的排泄物或者尸體等。相關部門可以對農業從業人員進行不定期的培訓和考核,保證其能夠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把農業生態環境的理念貫穿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
生態農業是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遵循了生態學、經濟學等規律,將農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體系[1]。在這個體系中,有很多現代化的實用性技術可以借鑒。
首先,構建合理高效的農業生態體系,主要是按照整體、循環再生的結構,對不同類型的區域模式進行構造,形成整體統一、高產高效的產業結構[2]。因此,建立一個良好的產業鏈是農業生產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的有效途徑。比如,根據養殖場的規模開墾出一片土地用于種植業,然后再開辟一塊池塘養魚。這個時候,養殖業中家禽家畜的排泄物就能用作天然化肥促進種植業生長,減少了經濟支出,增加了經濟效益,而養殖場的動物尸體和田地里的雜草又可以養活魚塘中的各類微生物,促進魚類的生長,魚類的生產又促進了土地肥力的增加,由此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農業系統。
其次,目前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迅速,我國廣大的農民群眾和科研工作者將傳統的農業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推出了無公害生產、有機農業的生態環境建設的道路。使用生物防治和農業防治是生態農業的一大特點,將農業廢棄物,比如種植業的農作物秸稈、人畜糞便等進行無公害處理,利用沼氣池完成發酵,對廢棄物實行資源的再利用。通過簡單的化學反應和生物反應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減少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3]。
最后,從事農業的工作人員應當基于生態環境保護采取一定的措施,減少農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通過研究每一種農作物的生產需求,分析土壤中各種物質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進而合理控制施肥種類和施肥量,將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降至最低。應用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如可以采用殺蟲燈技術,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將其誘集并集中殺滅;還可以在田間噴灑性外激素,擾亂害蟲之間的繁殖活動,遏制害蟲數量規模的擴大。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從而提高食品安全質量。
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需要認識到生態環境被破壞帶來的后果,還需要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標準體系。如果沒有標準化的體系規范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所需的投入,從各個環節規范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有可能會造成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因此,利用科技創新來實現農業生態環境標準化體系建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的途徑。首先,農業生態環境標準化體系建設要更加注重質量和數量雙重效益、生產與生態雙重功能,以及全要素標準化提高,將研究制定農業生態環境技術標準作為完善標準體系的重要任務,包括對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生產過程、農產品質量等全過程的評估技術標準的完善[4]。其次,加強農業從業人員之間的合作交流,通過相互的交流和討論,總結經驗,改進或創新生態環境建設標準。最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利用先進的技術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并優化相關生態農業技術,健全農業生態標準體系。
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管理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治理。在經濟上,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通過一定的經濟補貼或者罰款提高相關從業人員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政治上,嚴重違反相關規定給所在區域的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巨大損失的,需要對其采取強制性手段,責令整改。技術上,發展新的監控技術,利用逐漸發展成熟的大數據與云計算功能,整合有關生態農業的所有數據信息,對農業生態環境實施實時監控。通過以上手段的綜合運用,加強農業生態管理的力度,促進農業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除了利用多種手段綜合治理外,還需要對農產品進行嚴格把控,確保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有跡可循,確保食品的質量安全。
對從事農業的相關人員大力宣傳建設農業生態環境的必要性。部分從事相關農業產業人員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意識薄弱,難以統籌兼顧,因此加大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提高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是非常有必要的。讓農業從業人員認識到農藥和化肥對土壤和水質產生的危害,令其切實感受到來自環境的威脅,自覺地減少或放棄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從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相關部門不僅需要讓相關農業從業人員對保護生態環境有一定的了解,還要幫助相關人員正確地從事相關工作,加強專業知識技能,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此外,在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認識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其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認識,使農業從業人員深刻認識到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之間的聯系,以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相關性。
食品安全問題和農業生態環境是息息相關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需要以食品安全為前提,農產品是大多數食品的基本來源,對農產品做好嚴格的安全審查是保證食品安全的最基本的要求。相關部門應當重視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加大對農產品的檢測力度,創新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從事農業人員的專業技術和綜合素質,不斷地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