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道智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烏鞘嶺自然保護站 甘肅武威 733204)
隨著森林資源重要性不斷提升,我國林業建設已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因此,為改善林業發展現狀,我國相關部門必須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并促進林業生產,從而達到滿足社會森林資源需求的目的。基于此,我國經濟以及環保事業將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現實角度出發,可發現由于生態環境與林業具有密切聯系,故而生態環境問題極有可能對林業產生直接影響,從而導致出現水土流失及產品質量顯著下滑等現象。針對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聯性而言,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內置關系主要指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的關系。在我國社會經濟及工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并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雖然我國已對此采取相應的管控措施,但國民普遍未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因此,環境污染等問題始終未得到解決[1]。以此為基礎,在持續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情況下,不僅林業發展將受到影響,而且生態環境建設也將停滯不前。由此可見,在我國林業未來發展中,相關部門必須對該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并充分協調內置關系,從而為林業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外部協調關系主要指生態環境建設與林業生產之間的動態關系。從理論的角度出發,可發現外部協調關系屬于發展邏輯,其不僅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而且還是林業發展的重要客觀條件。針對林業發展結構體系而言,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地位,屬于有效融入標準。因此,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必須采取相應措施確保林業生產建設符合相關標準,從而為林業生產提供保障,這對增強林業經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我國地方政府部門設立的生態環境建設指標會顯著提高林業生產成本,雖然極有可能導致林木產業價格上漲,但對林木市場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充分協調外部關系的情況下,不僅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平衡性將明顯加強,而且林業經濟也將得到保障,對推動生態環境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目前,平衡生態林業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已成為我國發展建設首要任務。本文通過實際調查,對林業生產與生態建設平衡對策進行深入研究,其具體內容如下。
生態采伐在林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生產森林產品的重要手段[2]。因此,在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工作中,必須對生態采伐給予高度重視,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科學規劃,從而有效保護生態系統以及完善生態系統結構。在生態采伐實際工作過程中,必須充分明確森林生物物種,并對其采取針對性維護措施。此后,工作人員應深入分析森林景觀及其功能性。
為全面推動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嚴格依照相關標準對生態環境建設情況進行全面分析與科學規劃,并針對生態系統、森林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平衡設立具有科學性的生態發展戰略目標。在完成該項工作后,工作人員應嚴格依照該方案開展相關工作,從而為生態環境建設以及林業發展科學性提供保障。此外,由于建設規劃方案是我國開展該項工作的重要前提,故而相關人員必須對該方案形成正確認知,并積極參與制定。在實際制定過程中,必須充分結合我國相關規章制度,從而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設規范方案,并確保其能夠有效落實。在此基礎上,不僅我國與地方區域將實現協調發展,而且林業生產及生態環境建設也將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生態監測實際工作過程中,相關部門首先應要求工作人員對森林內的各項資源進行動態化監控與嚴格管理,明確其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其次,為保證生態監測工作全面性,必須對重點工程項目及區域采取實時監控措施,并通過相關數據,達到增強生態監測有效性及科學性的目的[3]。生態監測工作對工作人員專業能力水平及責任意識具有極高的要求,若人員綜合素養欠佳,該項工作科學性及合理性將受到直接影響。因此,在對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關系進行協調時,相關部門必須對工作人員給予高度重視,并積極加強培訓,提升招聘機制合理性,從而達到提高生態監測人員專業能力水平的目的。在培養或引進專業型人才的過程中,可適當參考以下幾項措施。首先,積極與林業學院及林業研究所進行溝通與合作,并以此實現引進專業人才,這對促進林業生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定期組織培訓活動,并在活動中融入國內外先進理念。再次,應構建激勵機制,促使監測人員能夠自主學習,從而提升自身專業能力。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必須對我國生態環境以及林業生產現狀形成正確認知,并充分明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目前,雖然我國已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并取得一定進展,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暫時難以全面改善生態環境。為有效解決該問題,我國必須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宣傳力度,并積極提升國民基本素養,促使其能夠對生態環境及其保護工作給予高度重視。此外,應鼓勵國民主動參與到該項工作中,從而為生態環境建設效果提供保障。
從現實角度出發,可發現資金投入是生態環境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其能夠對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因此,為促進我國林業生產及生態環境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相關人員必須對資金渠道進行拓展,以此為全面推動生態環境建設奠定良好基礎。在實際拓展過程中,相關部門可適當參考以下幾項措施。(1)應積極提升生態工程規劃建設科學性,并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合理融入地方財政預算。為實現該目標,首先,可通過加大宣傳力度,達到吸引社會力量及志愿者等主動參與到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目的[4]。其次,制定生態環境建設發展方案,確保其具有良好的科學性,并在該項工作結束后,對建設手段進行選擇,從而為后續工作提供保障。再次,必須制定或完善基金制度,并統籌安排資金。最后,為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應采取專款專用管理模式,以此避免造成資金浪費,從而對生態環境建設效果產生影響。(2)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將造林技術手段與管護工作進行結合,從而促使林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此外,在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的情況下,林業生產及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性將明顯加強,并為市場經濟發展體制結合起到保障作用[5]。
樹種質量與造林質量具有密切關系,因此,為提高造林質量,相關人員必須科學選擇樹種。首先,在實際選擇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充分結合自然條件及土壤環境,以此提升樹種適宜性,從而為其健康生長提供保障。其次,在造林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謹慎開展工作,避免對樹種產生影響。此外,工作人員必須對樹種與樹種之間的距離進行嚴格把控,避免其互相干擾。再次,在造林工作結束后,必須定時對其采取維護措施,從而增強生態環境建設科學性[6]。例如:應定時開展病蟲害檢測工作,并針對檢測結果及時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以此達到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目的;由于化肥及農藥對樹木生長具有一定影響,故而工作人員必須對化肥及農藥用量進行嚴格把控,從而提高造林質量,并為我國林業生產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分類經營主要指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對森林資源區域進行科學劃分,并根據不同區域采取相應的經營管理方式。在此基礎上,森林資源利用效率將顯著提高。此后,應充分貫徹生態建設理念,制定完善的發展策略,并構建發展規劃體系,充分發揮其持續性及有序性,從而為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奠定良好基礎。法規政策不僅能夠有效規范工作人員行為意識,而且還能促進林業生產及生態環境建設高質量發展。因此,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相關部門首先必須對法規政策給予高度重視,并積極對其進行制定或完善,從而實現增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合理性。其次,應組建執法隊伍對生態環境建設進行監督,并針對不正當行為進行懲處,這對增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規范性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相關部門必須加大思想教育工作實施力度,確保群眾能夠對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形成正確認知。再次,為加大沙漠化治理力度,應及時制定相關法規政策。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國政府及群眾的應盡義務,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宣傳力度,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到該項工作中[7]。在必要情況下,可選擇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以此達到拓展宣傳范圍的目的。
綜上所述,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具有密切聯系。因此,為推動生態環境建設及促進林業生產健康發展,相關人員必須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加大對森林資源的管護力度,并科學利用分類經營管理模式,從而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科學性。基于此,我國社會經濟與生態環保事業發展將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