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兵
(甘肅省莊浪縣桃木山林場 甘肅平涼 744612)
林業健康發展是林業經濟建設的基礎。在未來林業發展中,加強植樹造林不僅能促進林區發展,也能修復生態環境。為促進生態平衡的穩步發展,生態造林技術的應用必不可少。生態造林是一項需要科學規劃、長期堅持的工程,重視并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是首要任務。
隨著環境保護戰略的全面深化實施,全國各地都開展了生態造林工作,但是生態造林規劃缺乏合理性,未能種植適宜用地的樹木,導致物種多樣性不顯著,不利于林業發展。還有一些地區正在進行的生態造林違反了相關法律,導致樹種栽植在荒山荒地、瘠薄土壤、巖石與陡坡等區域,阻礙了樹木生長,造成樹木葉短、葉黃、樹干彎曲等,使得生態造林的樹木大多容易染病[1]。此外,生態造林過程存在嚴重的“只造不管”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生態森林經營技術和方法,導致林業發展周期延長、效果減慢;且國家近年來引進糧食補貼政策,如直接補貼、提高糧食價格和減少農業稅等政策的實施,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卻忽視了對新建生態林的保護與管理,個別退耕還林的地區甚至出現再耕現象,造成生態森林植被被砍伐,從而對我國生態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
我國的林業資源屬于國家所有,部分管理人員工作效率低,影響林業生產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導致生態造林質量不高。此外,地方林業部門所管理的林業資源存在政企不分現象,未能根據本地區林業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影響了生態造林工程的發展,不利于優化林業資源的配置,加之未能在制度層面上對非法管理的問題及時處理,從而導致大量的森林資源被浪費,十分不利于生態造林的順利發展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生態造林和保護技術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林業技術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有待提高。我國的林業生態資源分布在較偏遠的山區,這些區域經濟發展與知識更新緩慢,一定程度制約了林業人才的培養和發展,且一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導致林業管理不善,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無法及時提高。林業部門缺乏完善的人員更新機制和健全的林業技術培訓機制,導致林業生態建設人員不能跟上行業的最新發展,從而阻礙了林業的發展。
樹木的種類相對較多,每種樹木對其生長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實際的樹木栽培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有必要跟蹤工作的進展情況。然而,在實踐中,這一點往往被忽視,可能是因為造林工程師在這方面的知識相對較少,或者缺乏這種意識等。
造林規劃這一環節在造林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為造林規劃主要是對造林的工作進度、規模等作出具體的目標指導,為實際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基礎。
調查分析也是實際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應根據國家或地區的規范優先開展工作,并根據這些要求開展相關調查分析。例如,考察當地環境或林業水平后,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制定科學可行的設計方案,以幫助實踐發展。
林業生產活動不能通過簡單的設計直接進行,具體的施工設計必須細致準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項目也能真正發揮作用。施工的設計內容通常是指必須對施工時間進行一定的管理,要明確指定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的具體場所,明確設計植樹造林的面積和植樹造林所需的條件,以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
我國林業發展由于經歷解放初期的亂砍濫伐和工業煉鋼時期大規模砍伐,導致森林資源受到極大破壞。到改革開放之后,經過幾個階段的保護發展,使森林覆蓋率從負增長到基本穩定增長,山地被破壞再到恢復,可以看出生態造林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2]。基于林業生態平衡發展的客觀的需要,在當下,造林規劃和建設以生態造林為主要方向,按照適宜土地、適宜樹木的原則,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造林計劃,進一步增加物種多樣性,逐步恢復整個生態系統,這是做好生態造林,維護生態平衡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在進行生態造林樹種選擇時,應規劃和采用混交林模式,根據該地區的實際情況,以種植本地樹種為主,不但能提高生態林的抗病性,而且生態林生長更穩定,從而提高造林樹木成活率,保護物種多樣性,提高生態造林質量。
因地制宜法是指根據生態林的地貌、地形等環境條件,決定適宜的生態造林技術的一種方法。一個地區的闊葉林自然更新需要8~10年時間,因此,封山造林是一種具有良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生態綠化方法。在目前資金缺口較大的情況下,植樹造林任務艱巨,封山造林能有效降低造林成本,解決資金問題,所以,各地可將封山造林列入生態造林工作議程,結合合理用地原則和相關法律規定提升林業生態建設的科學性,從而提升生態造林效果。
科技造林需要充分調動造林戶對生態林木管理和保護的主動性和熱情,扭轉光照管理和改造的局面。林業主管部門特別是基層林業部門要變被動為主動服務,加強技術指令對造林戶的植樹管理,加強生態造林資金、管護資金落實;將管理和保護納入資金清單,保證造林后管理和保護的資金來源;引入有效、靈活的生態造林管理和保護模式。招收林業保護局專職人員踐行新生態林管護責任,及時審查生態造林項目活動,加大責任,保護主觀動員林,使生態造林作業能夠取得實效。生態林的造林技術應根據林地條件和需求采用不同的造林技術。例如對于生態林中林的撫育技術,中林管理分為透明采伐和衛生采伐。前者是生態林受到影響或受阻的時候。后者是在生態林中砍伐雜草、枯樹、灌木等不利于樹木生長的植物。對于阻礙目標樹木生長的樹木和樹種,通過透光采伐和衛生采伐相結合的方式,進而有效凈化林地。
開展生態造林工作,必須制定合理可行的戰略規劃,在保護林業發展資源的基礎上,統籌協調。具體實施生態造林需根據形勢制定短期與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全面貫徹科學合理的方針,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造林理念,提升生態造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首先,完善補償機制,使公益建設和森林面積最大化與個人利益之間達到平衡。其次,完善生態造林的相關政策法規。在嚴格執行國家政策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實際需要,實施生態造林工程和區域生態造林政策的調整和優化,以提升執行林業政策和條例的有效性[4]。再次,立足生態發展,實現生態造林工作的科學發展。在造林過程中,廣泛應用和推廣先進的林業技術,落實病蟲害防治、災害預防和其他提高生態綠化質量的措施。同時,要完善林業管理制度、預警和預防機制,進一步加強火災防治,處理好生態造林過程中的隱患。建立生態造林信息上報機制,及時解決生態造林過程中的具體問題。
開展生態造林建設,必須落實相關政策,依法加強生態綠化建設工作。首先,必須增強林業相關部門生態造林和保護生態森林的意識,加大生態造林的宣傳力度和傳播力量,讓群眾更全面地認識生態造林,對生態造林的重要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其次,落實林業保護部門和執法部門的管理和執法職責,加大執法監督力度,開展生態綠化建設,有效保護森林資源。
生態造林是我國現代林業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我國林業系統的發展,應對生態造林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保證生態造林工程的順利展開,促進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國在過去的森林保護過程中,缺乏生態保護的研究,使一些森林資源失去其寶貴價值,甚至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隨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森林資源大幅減少,水土流失嚴重,林業發展和林業生態建設變得越來越重要與迫切[5]。當務之急是在工作實踐中保證生態造林物種的多樣性,同時保持適當的土地利用。堅持依法治林的原則,注重生態林的管理,保證林木的成活率,建設良好生態環境,保證適宜林木健康生長的氣候環境與土壤條件,提高生態綠化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維護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