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培秀
(舟曲縣江盤鎮林業工作站 甘肅甘南 746300)
發揮林業生態功能、維護林業生態平衡是推動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精準分析當前林業形勢、提升對林業生態環境改善的思想認識是當前林業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系到城市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更關系到城市的長遠發展。因此,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能以破壞林業生態環境為代價,而是要充分認識到林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導下,探索改善林業生態環境與發展園林綠化的正確道路,以“綠色保護”為宗旨,圍繞當前林業生態系統實際,突出區域林業生態環境治理特點,持續做好林業生態環境改善和園林綠化工作。
科學規劃是林業生態環境改善和園林綠化發展的前提,離開了科學規劃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落實需要[1]。科學規劃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要以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為基礎,全面盤點當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查找存在的問題,并把握林業生態環境改善和園林綠化提升的關鍵期,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監管到位。科學規劃要以現代科技為手段,增加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現代管理手段在林業生態環境改善與園林綠化提升中的應用。目前,部分地區已經建立了林業生態檢測科技創新聯盟,進一步助力林業生態系統的建設,這種模式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以建立更為完備的生態檢測體系,服務林業生態環境改善。對城市林業生態資源、城市生態園林綠化提升進行系統規劃,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在理念構建方面,要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通過采取生態節約型園林綠化的方式,為林業生態規劃提供科學合理的結構方式。同時,要注重土地的節約利用,在土地資源合理布局的基礎上,發揮出不同空間和環境的優勢,提高空間利用率,打造更適宜綠色生態城市建設的城市綠化模式。在規劃實施中,要強化運作,以科學規劃引領生態宜居城市建設,完善林業生態布局,豐富林業生物多樣性,建設城市綠化新格局,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市容市貌,為居民提供更為優質的生活空間。
制定林業生態建設和園林綠化發展策略,旨在突出區域特色,在推動林業生態環境改善與園林綠化提升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綠色園林發展過程中,地域性關系著景觀的人文歷史和自然環境特點,既需要考慮人們的審美特點,也要考慮到當地的氣候、土壤和地形等特點,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才能增強園林景觀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一方面,要將地域優勢特色植物種類作為優先選擇對象,確定以適宜本地生長的鄉土樹種、特色苗木為主的林業物種結構,在此基礎上,盡量選擇成本低、成活率高、適應性強的植物品種,并進行模擬性優化設計,從而提升園林綠化的藝術檔次,響應文化生態建設中對于文化品位提升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包括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等,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如結合城市亮點,研究城市內部與城市之間的園林模式,將園林綠化的生態作用發揮到極致,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綠化名片”。同時,要結合地域特點,利用城市特有的園林綠化資源,做好城區內部和近郊綠化建設,探索立體化和具有層次感的綠化方式的應用,堅持“宜林則林、宜苗則苗、宜花則花、宜果則果”的原則,提高荒山荒地的綠化利用率,形成完備的綠化體系[2]。
生態綜合效益提升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林業生態環境改善和園林綠化發展中的重要體現。生態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效益是綜合性的,既包括生態效益,也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如何使綜合效益實現最大化,是當前林業生態環境改善和園林綠化發展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在進行林業生態環境改善和園林綠化的效益考量時,不僅要考慮其產出情況,也要考量其投入的經濟性原則,即要注重經濟適用性,不能搞不符合林業生態建設情況的過度投入,也不應在城市園林設計中大行奢靡之風,要盡量保證以較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實踐工作中,一方面,要積極打造生態景觀。充分發揮森林、綠地在生態環境改善、城市美化、城市功能發揮等方面的作用,通過科學設計、高標準實施來提升生態環境配置的科學性和經濟性;注重對原始林區的保護,這是由于原始林區景觀優美,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資源;也可以通過園林藝術對林區環境進行改造和升華,使其成為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景觀,當然造景手法的應用必須科學合理,不能對自然生態造成破壞[3]。另一方面,要完善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體系,建立以滿足群眾需要為導向的綜合服務體系,提高社會滿意度,充分調動本地人力、物資等資源,將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管理促發展,向服務要效益。同時,要利用發展特色經濟林、生物質能源林等方式,促進群眾增收,發揮林業生態環境改善過程中的經濟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只建不管”是當前園林綠化中凸顯的重要問題,只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有效提高園林綠化質量[4]。一是要加強現代技術手段的支撐,根據不同區域、立地條件和建設類型,選擇最為適宜的樹種,并加大技術人員投入和技術設備投入,成立專業技術團隊,確保“年年種樹要見樹”,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優化園林綠化建設;大力發展林業重點項目,建立林業科技示范基地,并構建其質量管理體系,以此引導其他林業地區的發展;加大對綠色林業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如通過生態林業育苗技術可以有效解決生態林業建設過程中種苗不足的問題,通過對綠色林業技術的研究,也可以應對諸如土地退化、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對林業的不良影響。二是落實管護責任并強化管護措施。要確保專人專責,包干負責,保證樹木、綠地的成活率,做到“栽一棵樹,活一棵樹;栽一片樹,綠一片林”,放眼于長遠利益,減少粗放型綠化建設,加大精細化管理控制力度;要變被動護林為主動護林,既要依靠專業的職工隊伍,也要充分調動起群眾的護林積極性,既能把林區管護好,也能盤活森林資源,促進園林綠化質量的提高。三是加強對林業生物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林業病蟲害具有種類多和突發性的特點,如果沒有對林木生長狀況進行良好跟蹤,就容易出現一些突發性的病蟲災害。因此,需要從林業防治的實際出發,總結經驗,精準應對;認識病蟲害的原因,并做好預防措施;積極尋找一些生物方法比如引入啄木鳥等,減少殺蟲劑對生態造成的影響和破壞;要做到科學預防與及時治療并重,加強森林植物的檢疫,將生物病蟲害疫情防治于微,促進林業生態效益提升[5]。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作,需要多措并舉、分級配合、齊抓落實。政府職能層面,要做好生態文明各項工作機制的建設,把生態修復業務和造林綠化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任務,因地制宜優化園林綠化方案,強化認識,嚴抓落實。增加專業技術在生態功能和生態結構恢復與健康發展方面的應用,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堅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群眾層面,要加大宣傳動員,讓群眾積極主動做好配合,做有利于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文明行為,鼓勵支持家庭生態林場的創辦,大膽改變經營機制[6]。此外,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林業建設和城市園林綠化的重大意義,弘揚綠色文明和生態文化。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開展林業宣傳主題活動,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綠色、愛護綠色、參與綠色的濃厚氛圍。
林業生態環境的改善與園林綠化的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生態文化建設層面上的具體體現[7]。立足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科學規劃、統籌引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協調發展、提高效益,建管并重、提質增效,強化措施、豐富手段等具體策略,切實做好林業生態環境改善,推動園林綠化發展,為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增添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