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挺書
(云南省祿豐縣中村鄉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云南楚雄 651223)
當前魔芋的種植面積正在不斷擴大,為了確保魔芋的產量和質量,必須要對魔芋栽培技術進行改進。并且由于魔芋品種的不斷增加以及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魔芋出現病蟲害的概率也在增加,因此,在實際的魔芋種植管理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及時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積極選擇合適的防控技術,為魔芋的健康生長提供重要保障。
在選擇種子時應當選擇圓潤充實、頂芽粗壯、表面光滑無破損、無病斑、無腐爛的球莖作種芋,可以為后續魔芋的生長發育打下良好基礎。
種植地塊可以優先選擇以下區域。
(1)山巒互相遮擋或樹木遮陰。
(2)濕度較高的稍傾斜的背風地帶,有水源、能灌溉,夏季暴雨不會導致土壤嚴重沖刷。
(3)未栽過魔芋或魔芋雖曾發病但已超過三年的地塊。
(4)土層深度達30 cm以上,有機質含量豐富,空氣通透,能保水、保肥、排澇[1]。
首先要對種子進行篩選,把病種、爛種、有傷口的種子挑揀出去,把挑揀出來種子的傷口和腐爛部分切除,而后用70%甲基硫菌靈(稀釋500 倍)+生石灰+草木灰進行處理,用20%葉枯唑(稀釋1 000 倍)+70%吡蟲啉(稀釋2 000 倍)或者75%百菌清(稀釋1 000 倍)+70%吡蟲啉(稀釋2 000 倍)進行浸種(浸種前務必把病爛種挑選出去)后,晾曬2 d。
冬前深耕翻土,春后深翻細整,開廂理溝。施肥以基肥為主,主要是農家肥5 t以上,用腐熟的豬、牛、羊糞(最好別用雞糞)。當種植區域屬于發病的土塊,又無法換地輪栽時,應進行土壤消毒,方法是用75%多菌靈和生石灰(1∶100)撒施。
播種前后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催芽方法,栽種之前15 d將已消毒的種芋埋于潮濕疏松土壤中用薄膜覆蓋,保持15 ℃~25 ℃,待芽長出約1 cm即可種植。在決定栽植距離時,魔芋種植密度依據地塊的條件和種植的品種來決定。一般來說,行距為種芋橫徑的6 倍左右,株距為4 倍左右,因種芋易受高溫、強日照危害,宜較密植;相反,在高寒地區,日照較少,宜稍稀植;花魔芋生長勢旺宜較稀植;白魔芋植株矮小,生長勢較弱,宜較密植[2]。魔芋種植的下種量在每公頃7 000 kg~10 000 kg之間,具體用種的多少要根據種芋的大小來調節,種芋愈大,用種量愈大,膨大系數愈低;反之,種芋越小,需要的用種量也就愈小,膨大系數愈高,各農戶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來規劃種植。
一般在種植后20 d,主要以化學除草為主,可以用百草枯進行苗期管理,用草甘膦進行行間除草。軟腐病發病前期噴施或灌施77%可殺得溶液(100g兌水45 kg)、農用鏈霉素溶液(1 000 萬單位15 g兌水50 kg),每隔7天1次,連續用藥3 次以上即可達到防治效果。對白絹病的處理可用以下方式,一旦發現白絹病病株,應立即挖掉,并在遠離魔芋種植地處焚燒或者深埋,同時在病株窩穴處撒上石灰殺滅病毒。
2.1.1 癥狀
白絹病主要危害莖,包括葉柄莖部及塊莖。首先發生在葉柄基部與地面接觸處,呈現淡紅色水漬狀病斑,同時會導致葉色變淡和葉片萎蔫,造成整個植株的倒伏。
2.1.2 防治方法
(1)避免連作。重病地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有條件的最好是水旱輪作,水旱交替可促進菌核死亡。白絹病菌喜氧氣,魔芋收獲后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埋到土壤下層,可抑制病菌生長。(2)增施石灰。在雨水較多或灌溉方便的地方,適當增施石灰,調節土壤酸堿度,可降低發病概率。在旱地缺水的地方施用石灰防病效果不穩定,石灰施用量視土壤酸堿度而定,一般每公頃施1 124 kg~1 499 kg。施用方法:可在定量前7 d~10 d將石灰均勻撒施土面,然后整地作畦,也可在定植時穴施,使pH在7以上。(3)及時拔除病株。7月以后,隨時檢查病情,若發現中心病株,要立即帶土挖走,深埋或燒毀,在窩內及周圍撒石灰,踩緊土壤,并對該地塊普施石灰一次[3]。
2.2.1 癥狀
病毒病發病較輕時,葉片顯示變化不大,但稍加仔細觀察會發現葉色為淡白至淡黃色,且葉柄手感不柔軟,有的病株葉脈葉片扭曲,附近出現褪綠色斑紋,現出羽毛狀花。
2.2.2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病毒病的根本措施。從目前我國各地方栽培種中,通過系統選株來提高其抗病性,也可從國外引進新的高抗品種,利用組織培養方法,通過莖尖削離、愈傷組織切除來去掉原來植株所攜帶的病毒,培養新的無毒種芋。魔芋苗期易受蚜蟲危害,應及早噴布藥劑滅蚜,防止病原傳播,使用的藥劑為40%樂果乳劑1 000~1 500 倍液,并且需要在農事操作中用肥皂水或10%磷酸鈉消毒器具和雙手。自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5%植病靈1 000 倍液,抗毒劑1號水劑250 倍液,10天一次,連噴2~3 次[4]。
2.3.1 癥狀
根腐病主要為害根部和塊莖。發病部位初期為褐色水浸狀病斑,隨后根系和部分塊莖腐爛變黑(可細分為干性根腐和濕性根腐,濕性根腐植株呈急性萎蔫枯死)。地上部葉褪綠黃化,植株生長矮小,天氣潮濕時,病部以上又長出新的不定根。
2.3.2 防治方法
(1)輪作:盡量選擇小麥、大麥、玉米等作物為前茬,最好實行水旱輪作,避免與豇豆、菜豆等豆科作物連作。(2)加強栽培管理:選擇地勢高、排水方便的地塊,并盡量采用高畦栽培或深溝排水,防止根系浸泡在水中,促進根系生長,增強抗病性。
2.4.1 癥狀
黃白化病發病時魔芋葉片呈黃白色,葉緣枯黃、焦卷,或葉片自然穿孔,影響光合作用,降低產量。這是一種在低溫、多雨、日照不足、土質黏重、板結等栽培環境下,由于根系活力低、養分吸收不均衡而產生的營養缺乏癥。
2.4.2 防治方法
首先是地塊的選擇,附近水源要便利,其次要跟足肥料,盡早使植株出苗,及時封壟。若有前文提到的病癥癥狀,要增施氮肥,同時保持水分充足,以促進生理機能的協調。
2.5.1 癥狀
枯萎病為典型的維管束病害,發病時病株表現為葉片褪綠,逐漸黃化,萎蔫下垂,嚴重時葉柄基部縊縮腐爛,植株倒伏。苗期健壯植株感病后,莖葉白天垂萎,傍晚恢復,堅持數天后,凋萎枯死。
2.5.2 防治方法
(1)嚴把選種關:栽種前精選種芋,剔除帶病種芽,避免把帶病種芋傳到大田,引起田間發病。(2)加強種芋貯藏期管理:嚴格控制好貯藏期的溫度和濕度,特別要注意通風降溫排溫與保溫的矛盾。(3)種芋消毒處理:用5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0.5 h~1 h,取出晾干后播種。必要時,再用氯化苦進行土壤消毒。(4)加強栽培管理:增施基肥和磷鉀肥,大力推廣催芽移栽,不用帶病菌的堆肥、廄肥,防止將病殘體混入土雜肥,及時拔除田間病株,并施用石灰消毒。
豆天蛾在河南、山東、江蘇一年發生1代,湖北一年發生2代。以末齡幼蟲在土中9 cm~12 cm深處越冬,3~4齡食量增大轉株為害,5 齡為暴食階段。輕則將葉片吃成網孔,重則吃光葉片。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設黑光燈誘殺,可減少發生量。藥劑防治掌握在幼蟲3 齡期之前,可使用:(1)2.5%敵百蟲粉劑,或2%西維因粉劑每公頃30 kg~37.5 kg噴粉。(2)20%殺滅菊酯或2.5%溴氰菊酯乳油1 800溶液,或50%馬拉硫磷1 000倍液噴霧。
甘薯天蛾以蛹在地下越冬,翌年5月份為越冬代成蟲羽化盛期。成蟲白天潛伏葉蔭處,黃昏出來覓食,交尾產卵。幼蟲取食葉片和嫩莖,初孵幼蟲在葉背取食葉肉,3齡后多沿葉緣取食,將葉片吃成缺刻,食量大時僅留葉柄。利用黑光燈或糖醋酒液誘殺成蟲,幼蟲發生期利用人工捕捉控制蟲害。冬季深翻土地,消滅越冬蛹,減少翌年蟲源。在幼蟲3齡期前噴藥防治,可適用90%晶體敵百蟲800溶液,或20%速滅殺丁乳油3 000 倍液噴霧。
在對魔芋進行栽培時應當做好栽種準備,對土地進行平整處理,加強苗期管理,為魔芋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魔芋容易出現各種病蟲害,如白絹病、根腐病、甘薯天蛾等都會威脅到魔芋的正常發育和生長,需要針對病蟲害的具體特點選擇相應的防控手段。為了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以及導致魔芋中的農藥殘留,可以盡量選擇農業、物理或者生態這一類綠色防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