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東海小學 張燕美
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創新教學策略,注重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問題驅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可以促進師生深度交流,還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主動學習意識,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所以,教師可以優化問題策略,以此來推動學生積極思維。
在設計教學時,我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問題,細致規劃問題的內容和表述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問題的導學作用。例如,“位置”這部分學習內容的重點是讓學生感悟并探究表示物體位置的方法,并學會用表示物體位置的方法來靈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表示你在班級里的位置?”一些學生表述了自己在哪一組第幾個。我進一步啟發學生:“如何描述在你左邊和右邊同學的位置呢?”學生在沖突和困惑中,明白了剛才表示位置的說法不準確。我繼續啟發學生思考:“如何表示位置才能區分你左邊和右邊的同學呢?”有學生說,可以從左往右或者從右往左表示位置,比如從右往左第幾列等。我進一步激疑:“單單用從左往右或者從右往左第幾列就能準確表示自己的位置嗎?”學生在否定中明白了還要結合前后方向,這樣才能準確表示一個同學的具體位置。在問題鏈的驅動下,學生在思考和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行”和“列”的數學概念,以及它們對于確定位置的重要意義。在問題的啟發下,學生由淺入深地內化了本課的重要學習內容。科學合理的問題驅動,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還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可謂一舉兩得。
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指導他們經過思考和重組知識提升數學思維。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節的學習重點是引導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數學知識:其一,聚焦教材中的平行四邊形圖與方格圖,考慮如何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其二,借助數方格的學習策略計算圖形的面積;其三,通過其他的計算方法來驗證計算的面積是不是準確的,可以借助轉化的數學思想,用移、拼和剪等操作方法來驗證;其四,自己嘗試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其五,自主總結學習體驗。在我設計的自學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探究,我在小組間巡視,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度。自學任務清單為學生自學探究指明了方向,學習的步驟一目了然,可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在學生完成自學任務后,我引導學生在班級內交流展示每個學習任務的學習成果,集中反饋自學情況。實踐表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教學效果顯著。
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可以讓數學思維可視化,引導學生整體建構數學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有效工具。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借助思維導圖來組織學習。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除法”這部分內容以后,我精心繪制了“小數”系列思維導圖,并通過課件形式呈現給學生。剛開始,課件上只顯示“小數”標題,點擊之后才顯示下一級內容:回憶小數的分類時,點擊“小數”則會顯示“小數分類”的內容;回憶“小數除法”時,學生回顧了小數和分數的相互轉化、小數的擴大與縮小等知識……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形象直觀地揭示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數學知識框架,助力學生理清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可以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數學思維。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聚焦學生思維發展,通過問題驅動、自主探究和思維導圖等教學策略來優化教學,助力學生數學思維的生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