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 錢定娟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學生的學科素質培養成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從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來看,教師想要做好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啟蒙,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就必須要實現教育理念的轉變,做好對教學模式的優化,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展開討論。
從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來看,課堂教學環境不佳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問題。因為教師忽視對良好教學環境的打造,導致學生缺少基本的主觀情感引導,這會對他們的學習興趣帶來影響。結合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分析,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中融入游戲等學生感興趣的元素來完成對教學環境的優化,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以“有趣的七巧板”互動實踐課為例,我在導入環節先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狐貍、輪船、房子等許多用七巧板拼組的圖案,因為這些圖案都是學生生活中的事物,所以他們會對七巧板產生探究興趣,想要自己去擺一擺、試一試,以七巧板為基礎的體驗式課堂教學環境由此得以構建。又如,在進行“可能性”知識的教學時,我就選擇在課前導入階段設計“猜顏色”的游戲。游戲中,我會準備幾個不同顏色的塑料小球,并將它們放入紙箱中,之后我會隨機拿出一個小球,讓學生猜測拿出小球的顏色。在該游戲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在猜顏色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時還能夠獲得一定的思維引導。另外,經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游戲,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環境得以構建,這會引導學生的情感,他們的學習動力因此得到提升,為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做好了鋪墊,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因此獲得提升。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交流流程不夠科學的問題,這不僅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所以,優化課堂教學流程是提升學生課堂教學效果、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從素質教育角度來看,想要優化課堂教學流程,就必須要轉變師生的課堂地位,并讓學生以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由此來達到提升知識理解和學習效果的目標。如,在進行“厘米和米”的課堂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長度單位的區別,并學會正確使用尺子來進行長度的測量,我就在課堂當中為學生準備了很多不同規格的尺和等待被測量的素材,如教材、書桌、講臺以及人的身高等。之后,我讓學生進行實踐探究,讓他們一邊學習一邊測量,由此實現知識內容與實踐行為的對應,提升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記憶,并學會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又如,在進行“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對圖形運動方式的理解,我選擇應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工作,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可以以更為直觀、具體的方式完成對圖形運動方式的觀察,并結合自己的思維進行實踐探究,這為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帶來了重要支持,優化課堂教學流程的目標由此實現。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交互行為,教師想要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要做好師生交流環節的優化,由此來完成對學生的思維引導。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更多地停留在教師提出觀點,學生接收和理解的層面,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將知識呈現給學生,但學生會失去探究知識的樂趣,對于知識的記憶效果也相對較差。所以,教師要改變自己與學生的交流方式,多運用提問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和動力激發,讓學生以更好的方式去完成數學知識探究。如,教學《認識10 以內的數》,我不會告訴學生“1像旗桿,2 像鴨子”,而是借助多媒體的展示提出“1 像什么?2 像什么?”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說出“1 像旗桿,2 像鴨子”,由此來完成對他們的思維引導與記憶強化,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帶來助力。
總而言之,想要實現課堂教學工作的優化,教師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在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促使他們更為主動地參與數學知識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提供以生活為基礎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由此來完成對學生學習動力的進一步激發,真正做到以優化課堂教學行為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學生的學習進步帶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