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青陽街道中和中心小學 肖韓英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相應的知識,這就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核心素養和數學能力往往也難以發展,不利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數學成績和數學水平的提升。因此,基于生長的小學數學核心問題教學范式的實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接受能力都比較薄弱,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提出一些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在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之前,先幫助學生進行相應的探索工作,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該知識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對于學生日后綜合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核心問題教學范式的發展過程中,在提問環節必須要注意問題的邏輯順序和難度設置,問題的設置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如果問題的難度過高,將會導致學生對問題難以理解,進而使得學生的參與性不高。同時,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則起不到引導學生思考的作用,同樣也難以起到提升教學水平的作用。
在核心問題的設置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課程內容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相應的教學安排。例如教材中的重要的概念、規律以及典型的例題,或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本班學生的易錯易混點等,都可以成為相應的核心問題。對于這些重點部分,教師如果能夠利用得當,就會對教學工作效果的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核心問題的提問過程中,教師要選擇一些有啟發意義的、開放性的問題,以有效地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同時,開放性的問題又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探究性的問題設置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有利于構建積極開放的課堂氛圍。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積極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對老師提出的核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有效地保障教學活動的科學、有效的推進,從而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區別傳統單向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核心素養下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廣泛參與,同時也給予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解題、探究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的魅力,進一步提升了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核心素養的提出也正是基于時代環境之下,基于生長的小學數學核心問題教學范式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這些能力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未來步入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往往是處于領導者的角色,學生對于教師的情感也往往是敬畏。教師在知識的講述過程中,以知識權威的形象出現,進一步使得師生關系往往比較僵硬。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多是以幫助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這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
教師在教學環節要將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放在首位,將全新的教學觀念融入課程教學的每一環節。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可以通過適當的提問,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相應的思考。例如:在進行“加減乘除四則基本運算”相關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借問題作為話題,引入所要學習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知識的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這樣的難度設置不僅符合認知規律,而且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保持。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為學生創設質疑想象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對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探索能力等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往往是教師進行單向的知識灌輸,利用板書或者制作PPT來進行授課。這種模式下,整個學習過程較為枯燥乏味,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也使得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改革發展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吸收,這不僅是學習心態上的轉變,更對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改變了教學活動,借助動畫以及多媒體技術,原本抽象難懂的概念變得直觀立體,這對于降低教學難度、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充分借用現代技術提升教學的效率,進而提升教學的質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之下,學生的學習往往會更加積極主動,對于知識的接受也會更加得心應手。就學生與教師的關系而言,在實際的小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過于放縱學生,對學生沒有相應的束縛,會使得學生在課堂中自由散漫。而教師如果過于強勢,使學生對教師產生畏懼心理,也不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兩種模式都會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既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使得教師的教學活動難以有效地展開,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難以得到有效的實踐。因此,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將課堂還給學生,積極傾聽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不斷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果,讓課堂真正“活”起來。
開放性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辨性的思維方式具有重要意義。鼓勵學生獨立地進行探索、猜測,并論證自己結論的正確性。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時,在自身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對題目內容作出分析論證,同時進行廣泛聯系,提出自己的判斷,從而使得問題得到解決。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進而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提高。同時開放性的問題設置使得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以擴大,進一步激發求知欲。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學習過程中,就傳統的教學活動而言,這一章往往是教學活動的難點,在基于生長的小學數學核心問題教學范式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對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進行組內討論,將所能想到的測算方法暢所欲言,然后組內成員意見統一得出小組的最終意見,再進行全班小組間的意見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同伴交流中得以碰撞,同時也會使得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記憶和理解得更加深刻,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升。
小學數學的知識往往是比較注重趣味性和實用性的,教師在考核時應該注意多樣化。不是只有試卷才能檢測出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知識,教師在考核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動手環節或課堂表現,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評價的客觀、公正,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生成性教學是一個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教師要在與學生的充分互動中不斷調整教學活動,以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與優化。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并且善于利用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資源,通過多種途徑、以問題為切入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創新教學的形式,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利用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尊重學生的多元體驗,才能更好地完成生成性教學,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成績,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