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何 巍
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寫作是教師關注的一大重點。但從教學改革的力度和最終的成果來看,高中語文寫作這一板塊仍然相對薄弱。大多數學生的作文給人一種缺乏思想深度,沒有個性及真情實感的印象,很多時候就像是套入了某種模板之中,大部分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這是很多高中生寫作能力還有待提升的直接且鮮明的體現,同時也反映了教師在教學上的不足,沒有達到教學應有的目的。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根據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給學生通過寫作展示自身個性與情感的機會。
我國當前的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首先,包括高中在內,不少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完成轉變,教學能力有待提升。在寫作教學中,這些教師通過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指導學生的時候要求學生一板一眼地按照某種規范進行寫作,幾乎沒有給學生留下什么自由發揮的空間,極大損害了學生的創造力。特別是從小學階段開始就長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習的學生,其寫作思維和能力的轉變與提升會面臨更大的困難。其次,部分高中語文教師雖然在教學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變化,逐漸放開對學生寫作過于嚴格的限制,但寫作教學的形式仍然非常單一,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根據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不同的體裁進行大量的寫作。雖然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但這種單一且大量的練習,仍然會在較短時間內使得學生感到非常疲勞,失去對寫作的興趣,最終的結果仍然是扼殺了學生寫作的創造性,學生最后只會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寫作任務而敷衍了事。以上問題本質上都反映了教師在理念和策略方面沒有跟上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潮流。
造成上述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策略出現了問題。如果認真分析,可以發現其中的原因。首先,傳統的教學理念和策略與學生的需求之間出現了偏差。高中生并非沒有表達的愿望,如果通過正確的引導,他們的這種表達愿望是會轉移到寫作上去的。事實上,有的高中生平時也會通過日記等形式來記錄自己的經歷或心情,反映出了較高的寫作能力。但是,傳統教學理念和策略不是去引導和滿足學生在表達方面的需求,而是從教師在教學上的需求出發,得不到學生的理解與配合。其次,教師對于學生在寫作上的情感等體驗不夠重視。教師沒有通過緊密聯系生活或創新教學活動等途徑,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或者學生對于教師設定的寫作主題不感興趣。這種情況下,即使教師嘗試去滿足學生的表達需求,給予學生足夠的表達空間,學生也很難充分投入到寫作中去,寫作狀態非常不好。而且,有的教師在給予學生寫作方面的反饋時,也沒有注意從正面的角度去激勵學生,只是專注于講解學生作文中的問題,強調哪些地方可以使用何種更好的寫作手法,使得學生對自己的努力成果感到失望,最終受到打擊,喪失寫作信心。
上文已經提到,部分高中生平時也會自己進行寫作,說明他們具有一定的寫作興趣。作為正在經歷人生重要階段,即將邁入成人行列的高中生,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其實絕大部分高中生都產生過將自己內心的某些思考寫下來的想法。但是,這還不能算是對寫作真正的興趣。因為他們感受到的不是寫作的樂趣,只是內心偶爾出現的某種需求或沖動。這種“勁頭”一過,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再有。教師應該通過各種辦法,讓學生能夠將精力集中到寫作上,意識到寫作帶給自己的積極感受并愿意在教師的帶領下做得更好。
例如:教師可以找機會與學生進行一次開誠布公的溝通,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是否有寫作。如果有的話,能否從中挑選一篇分享給大家。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做示范,分享自己平時寫下的某些生活或工作中的感悟,以此來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之后,教師再談談自己的想法,比如剛才分享的內容,在寫完之后讓自己釋放了心中的壓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從此逐漸養成了隨手寫的習慣等,從而感染學生也產生類似的寫作沖動,最后再回歸到寫作教學上。教師通過溝通和引導,可以讓學生自然地產生寫作興趣。
寫作手法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既包括各種寫作的技巧,也包括對作文整體上的謀篇布局。比如在寫記敘性散文的時候,布局上可以讓文字隨著學生的視角來運動,技巧上則可以進行擬人、比喻、夸張、對比等。從高中生對寫作的認識及其能力出發,讓學生創造出新的謀篇布局方式或者寫作技巧不太現實,而且也很難掌握好。因此,這里所說的新穎的寫作手法主要指的是對各種寫作方法與技巧的排列組合,鼓勵學生能夠跳出以往的框架,多進行嘗試和選擇。
例如:在“記錄家鄉的人和物”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思考,家鄉那些美好的地方如果最后是以平鋪直敘的方式體現在《家鄉人物(風物)志》上的,那么對于讀者來說會有強烈的吸引力嗎?如果沒有的話,能否在組織訪談記錄的時候更有技巧呢?比如設置一個懸念,突出事物或人物出現了某種比較大的轉折變化,以此來引發讀者的興趣?隨后教師可以給出一些例子,涉及的寫作手法要盡可能多,以打開學生的思路,然后鼓勵學生去完成。如果覺得單個學生能力稍顯不足的話,也可以組織他們以小組的形式完成。
高中生在寫作思維上的僵化不僅體現在他們只會使用非常有限的寫作手法、選擇常見的寫作主題,還在于取材上的千篇一律。比如在寫到人物的時候,為了說明人物的優秀品質,一定會比較詳細地敘述一些“好人好事”,而且都是非常典型、缺少新意的。無論學生自己還是其他可能的讀者,其實都已經審美疲勞了。生活中并不缺少寫作素材,關鍵是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洞察力。教師要在這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給學生更為充足的時間去發現、選擇和組織材料,合理地將材料與寫作主題及寫作手法結合起來。
例如:“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就可以作為教師指導學生合理取材的切入點。互聯網上有很多豐富的內容,選取的視角和素材各不相同。比如同一個熱點新聞,站在目擊者和當事人的角度,得到的材料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別,其中的某些部分一定是另一個角度所不能了解到的。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認識、運用和辨識媒介信息的時候,要和寫作上的取材選擇充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發現那些新鮮有趣的信息和視角,然后嘗試自行確定主題,用這些不常見的素材來完成寫作。
以往的高中寫作教學是缺少豐富活動的,互動形式非常單一,基本上就是教師留下寫作任務、學生完成、教師批改、學生修改。真正的寫作應該是一種創造,是在多種形式的互動與活動中完成的。比如歷史上的很多文學家,在寫作過程中會經常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并不是作品全部完成后再去修改這樣單一。還有的會在靈感出現的時候暫時放下筆,做出各種動作行為,將自己將要完成的內容直觀地呈現在眼前去加深體會,讓作品更加真實和有吸引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這一點,多組織一些寫作互動。
比如上文提到學生在“記錄家鄉的人和物”中,就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合作過程中一定會有學生之間的互動。又如:教師應該提醒學生,寫作過程中有疑惑時,可以暫時停下來與同學討論或者向教師請教,不要為了完成而完成。在之后的作文批改中,教師也可以進行創新,比如讓學生將作文中的某個情節簡單表演出來,然后讓其他同學點評一下,通過這種互動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作文中的問題,然后再去修改。這樣不僅形式更豐富,學生更有興趣,而且他們的印象也更深刻,效果要比傳統模式好得多。
總之,寫作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素養的全面反映,是學生語文思維、知識和技能的結晶。為了提高高中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就要從思維和技巧等不同的方面同時入手。教師應認真領會新課改的精神,要有付出長期努力去幫助學生調整狀態、不斷進步的認識與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