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煒(魯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簡稱教育部43號令)的頒布與實施,為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升輔導員科研能力是實現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首要途徑,也是輔導員成長和發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基于某地方二本院校110名輔導員近六年來所發表的科研論文的數據分析,以期了解當下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科研現狀,探究其影響原因及其提升建議。
本研究以某省級二本院校(以下簡稱“某高校”)2020年7月份在崗的、從事輔導員工作不少于2年的110名輔導員為調研對象,通過CNKI和維普數據庫下載提取2015年至2020年六年間所發表的科研論文為調查源。
六年間,某高校110名輔導員,有47人發表過學術論文,共發表論文93篇,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是10篇,六年間有29人僅發表論文1篇。刊發論文的期刊共52種,僅1種為CSSCI期刊,5種為北大核心期刊,其余46種均為非核心期刊。通過對93篇學術論文的具體研讀發現,所涉及的研究主題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兩方面最多,其次是學生管理、教育教學、心理輔導等實踐性較強的研究主題。這與近年來國家對輔導員政治思想教育職責要求的重視和大力倡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不無關系。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簡稱教育部24號令)明確了輔導員的八項工作職責,2017年的43號令在24號令的基礎上,結合職業能力標準將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劃分為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等九個方面。從中不難看出,輔導員的主要職責體現在對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兩方面,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居其首位,因此,輔導員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符合國家對輔導員的職責要求;學生日常管理、教育教學、心理輔導等實踐性較強的研究主題位居第二,說明地方二本院校輔導員更為重視學生工作實踐性的總結和理論升華,這與二本院校輔導員科研素養偏低、理論性欠缺、總體眼界較為狹窄等密切相關。
近年來,某高校非常重視輔導員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通過年終輔導員工作專項檢查、職稱晉升及年度考核輔導員系列單設標準和指標、組建輔導員工作室和研究團隊,以及社科成果評獎單獨推薦等多項舉措致力于快速提升輔導員的整體科研水平。然而從上述統計數據綜合來看,無論是發表論文的人員數量、論文總數量,以及刊發期刊的級別層次等多方面,其效果甚微,需要多層面、多角度地反思和改進。
具備較為完備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事務管理專業理論知識是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基本要求。科研能力是高校輔導員理論聯系實際、又反哺理論的基本職業能力,培養提升其科研能力,有助于高校輔導員群體把握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規律,并靈活運用于工作實踐之中。在國家大力倡導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大背景下,輔導員科研能力仍然普遍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高校輔導員自身科研意識薄弱、主動性不強是其首要原因。一項針對上海市26所高校450名輔導員的調查結果顯示,51%的輔導員表示做科學研究純屬無奈之舉,只是為了晉升專業技術職稱而已,有26%的輔導員則是為應對本單位年度考核要求,只有15%的輔導員是真正為了提升學生工作管理水平而自主開展的科學研究。也就是說大多數輔導員從思想深處輕視科研工作,從而影響了輔導員群體的科研熱情和科研成效。
第二,與高校輔導員學術研究相關的科研資源偏少且分散,科研“準入門檻”過高挫傷其科研積極性。高校輔導員科研申報類別往往被劃歸在人文社科范疇,常常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的專業教師相比拼,使其在申報各級各類社科項目時處于明顯的劣勢。而面向高校輔導員群體舉辦的各類學術交流、論壇、報告會、研討會等學術性活動更少,進一步阻礙了輔導員群體科研素質的提升;另外與輔導員科研成果轉化直接關聯的學術期刊少且層次偏低也是其根源之一。據調查,目前專門針對高校輔導員的專業期刊僅有《高校輔導員學刊》和《高校輔導員》2種非核心期刊。據柯樂樂研究資料顯示,刊發輔導員文章較多的CSSCI期刊主要有《江蘇高教》《中國高等教育》《中國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思想理論教育導刊》《高校理論戰線》《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中國青年研究》《高教探索》《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等10種,據惲安平研究資料顯示,刊發大學生思想教育研究論文較多的期刊有《高等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求是》《求實》《毛澤東思想研究》《思想理論教育》《中國高等教育》《中國高教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當代教育科學》《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教育與職業》《中國成人教育》《社會科學家》《黑龍江高教研究》《教育探索》《江蘇高教》《學術論壇》《新聞戰線》《中國青年研究》《教育評論》《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繼續教育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中國青年社會科學》《湖北社會科學》《廣西社會科學》等29種,上述期刊數量看似不少,但實際刊發的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或教育學、心理學等專任教師的文章,采納一線輔導員稿件的期刊卻很少,各刊適合一線輔導員發表文章的相關欄目也不多,相比而言這些期刊層次又普遍偏高,令一線輔導員望而卻步。也就是說,真正適合一線輔導員投稿的期刊少且分散,進一步挫傷了輔導員的科研積極性。
第三,瑣碎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令輔導員科研時間不足,加劇其科研產出的難度。輔導員工作內容和任務具有復雜性,工作時間具有無界性,“兩眼一睜忙到熄燈”便是一線輔導員每天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為應對繁雜的事務性工作,輔導員只能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學習和研究,難以系統深入地掌握理論知識,因此,政治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的提升困難重重。據調查,輔導員群體認為工作繁忙擠壓科研和學習時間是造成自身科研水平不足的主要原因,充分的時間保證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因此,學習時間不足成為輔導員科研能力提升的又一大障礙。
總之,高校輔導員科研資源過度分散、科研意識薄弱、事務性工作繁雜等諸多原因增加其從事科學研究、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難度,成為制約高校輔導員科研能力提升的障礙,必須尋求有效解決途徑。
教育部24號令明文規定“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因此,各高校要建立相關機制,不斷提升輔導員科研意識,增強其科研能力,各級各類主管部門要從輔導員學術期刊的創辦、科研經費的支持等多方面予以輔助。只有多方輪動、共同發力,方可奏效。
主要包括專職培訓、課題申報、資源配置以及職稱晉升等多層面政策導向上的體現。首先,要通過充足的經費支持,分批次組織廣大輔導員到校內外各層次的培訓機構進行輪訓,力保輔導員的全員培訓和系統培訓,對其科研能力的培養也應納入其中,通過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優秀輔導員、政工干部等介紹科研經驗,開設輔導員科研訓練專業課程,指導和規劃輔導員科研工作。其次,設立學生工作研究專項基金或開辟輔導員專項科研課題申報途徑,加強輔導員學術研究課題的申報指導、管理和成果轉化,以校內項目的孵化爭取省市以上科研項目的申報,整合校內外科研資源,挖掘高校輔導員科研資源的存量,增加高校輔導員科研資源持續增長的變量,在科研資源和課題分配上有意傾斜一線輔導員。第三,設立高校輔導員科研發展基金,依托雄厚資金支持輔導員科研能力的培養及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學業深造、成果轉化等相關工作。第四,制定以輔導員實際業績為主、科研成果為副的職稱晉升考核政策,逐步推進輔導員科研學術水平的提升。43號令指明輔導員可以與專任教師一樣評聘專業技術職稱,是針對輔導員群體的重大利好政策,但一線輔導員集教育、管理與服務于一身,繁忙瑣碎的日常事務性工作使其很難與專業教師的科研水平相提并論,是職稱評聘中的弱勢群體,即使一些高校響應國家43號令為輔導員評聘職稱“單列計劃、單設指標、單獨評審”,但在輔導員科研水平整體低下的情形下,其評聘結果多數只是空談而已。因此,現階段應充分考慮輔導員工作崗位的特殊性,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的現有狀況,遵循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制定較低于專業教師崗位的輔導員職稱評聘標準,且應以輔導員的工作實績和育人成效為主要衡量指標,將學生黨建、團學、資助、心理等相關學生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等同于課題、論文等有關條件,或設定少量論文數量、不局限有課題等要求,逐步提高輔導員的評聘標準,直至與專業教師崗位標準等同,以有效規避設置有輔導員職稱評聘指標但卻無合格人選的尷尬局面,通過較為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形成行之有效的評價標準和激勵制度,促使輔導員隊伍的梯度合理和相對穩定,使其獲得職業歸屬感和職業榮譽感。第五,充分發揮榜樣力量。通過一年一度輔導員優秀科研課題、優秀論文評選和獎勵活動,激勵帶動更多輔導員立足于本職工作,用理論提升工作實績,推動自我工作理念的形成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第六,搭建高校輔導員朋輩交流平臺和科學研究平臺。鼓勵高校輔導員結合專業背景和研究興趣組建研究團隊、成長互助小組、輔導員沙龍和工作室等機構,以合作互助的形式打造優秀的研究團隊,提供溝通傾訴、交流渠道、營造和諧友愛的組織氛圍,形成穩定的研究群體,促進輔導員科研的長遠發展。如目前一些高校創建的輔導員工作室,除分析共享學生日常管理優秀案例外,還可進行科研分享、學術探討以及課題申報等高層次活動,通過傳幫帶、協作研討等方式和機制,共同提升其科研能力。通過上述種種舉措,健全輔導員科研激勵機制,促使其科研能力不斷提升。
科研意識是科學研究者探究、認識未知的覺察和主動性,是重要的科研素質之一。而輔導員的科研意識是指輔導員要具有及時發現學生工作中的各種情況和問題并積極主動思考探索研究的意識。輔導員的科研能力是其達到“人師”境界的內在訴求,增強科研意識、培養其科研能力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亟須輔導員掌握科學的理論和有效的方法,深入研究大學生心理特點、價值趨向、成長規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廣大一線輔導員更應當清醒地意識到,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已經對輔導員隊伍提出了新的考驗和要求,以往經驗式的解決方法已不再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管理需求,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難以滿足新形勢的發展現狀,培養和增強高校輔導員學術研究能力,有助于他們把握高校學生工作的基本規律,進而使其科學、有效、創新性地開展工作。輔導員要敢于應對挑戰,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引作用,定期開展相關工作的調查和研究,探索工作規律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和方法上的創新,通過理論學習、調查研究等方式把握青年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學會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對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遵循中,提高個人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逐步培養科研意識,開展科研訓練,進而形成能夠指導實踐的研究成果,提升后續實踐能力,通過對工作與問題的反思,用理論提升工作經驗,推動自我工作理念的形成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促進工作改進,從以往單一的經驗型工作模式向工作與研究相結合的理論型專家模式轉變,并在逐步實現成為專家型輔導員這一職業發展目標過程中不斷地成長和超越。
首先,各級各類主管部門應盡快申請創辦更多輔導員專業期刊,并要加大資金投入,快速提升辦刊質量,使其盡早向核心期刊、CSSCI期刊等高層次行列邁進。目前針對輔導員群體的專門性學術期刊僅有《高校輔導員學刊》和《高校輔導員》2種,且兩刊均為雙月刊,其發文數量非常有限,很難滿足13萬輔導員從業人員發表學術論文的需求,創辦更多輔導員專業期刊并提升其辦刊層次迫在眉睫。其次,針對輔導員科研資源分散的問題,各高校圖書館應主動出擊,借鑒已有學科服務工作上的成功經驗,打造輔導員學科服務平臺,由期刊服務部門或參考咨詢部門委派專人負責搜集整理分散在不同渠道或期刊上的有關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輔導員相關問題等專題題錄,待條件成熟時打造“輔導員(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資料網絡服務平臺”。第三,廣大輔導員要克服畏難情緒,敢于向筆者前文所提及的高層次期刊投稿,投稿前要認真研讀各個期刊的欄目設置和刊文特點,爭取投稿上的主動權,提高論文投稿的命中率。
總之,高校輔導員兼具有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和高校教師的雙重身份,從事科學研究是高校輔導員提升個人業務素質、履行崗位職責、用理論研究成果推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質量的必然選擇,是利于個人發展和學生管理工作改進的雙贏舉措,理應得到廣大輔導員的高度重視。隨著各級各類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對輔導員科研能力建設的日益重視,高校輔導員科研平臺的載體、方法和模式的不斷創新,我們相信高校輔導員科研能力的提升必將取得一定實效和很大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