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熙,王 林,李錦霞,萬 莎,彭 珍,張 柯,徐子鴻,靳西彪,陳 瑤,余 強
(1.四川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邛崍市農業農村局,四川 邛崍 611530;3.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4.成都添益農業科學研究院(有限合伙),四川 成都 610065)
邛崍市位于30°N、103°E,北接大邑、南鄰蒲江,是成都市西部獼猴桃特色產業帶的中心區域,地勢西高東低高差懸殊,兼具山、丘、壩三種地貌形態。邛崍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海拔550~2025m,年平均氣溫16.3℃,年日照時數1107.9h,年降雨量1117.3mm,空氣相對濕度80%,無霜期285d;土壤主要為紫色土和黃壤,土質優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國際獼猴桃專家公認的獼猴桃生產最佳適宜區之一[1],也是世界少有的紅、黃、綠心“三色齊聚”的獼猴桃產地。邛崍獼猴桃以“果形美觀、香氣濃郁、酸甜爽口、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的獨特品質,獲得了西博會、中國國際農交會、國際農業博覽會等多個金獎,成功獲得歐盟GAP認證并出口歐洲,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截至目前,邛崍獼猴桃種植面積達6000hm2,種植基地在固驛、寶林、文君、夾關、天臺、南寶等鄉鎮(街道)均有分布,年產優質鮮果約7萬t,實現年銷售收入7億余元,已成為邛崍市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2019年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2]。隨著邛崍獼猴桃品牌知名度不斷攀升,種植戶盲目跟風種植,管理粗放且不規范等現象愈發嚴重,如嫁接選用的接穗選取隨意,導致獼猴桃風味變差,果實大小不一,表面顏色不統一等品質退化問題,商品果率下降幅度大,嚴重阻礙了邛崍獼猴桃產業發展,導致價格下跌,造成經濟效益損失。為保護和開發邛崍市獼猴桃品種種質資源,保持其品質特色和優勢,本文研究總結邛崍獼猴桃提純復壯和種植經驗,保障和改善邛崍獼猴桃的優良特性,使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不斷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騰飛。
開展邛崍獼猴桃提純復壯,可有效優化和篩選優良品系,獲得遺傳基因純正的植株,減少病蟲害在植株群體的積累和傳播,有利于改良邛崍獼猴桃品種、保持后代性狀的穩定和提升產品特色品質,對保持邛崍獼猴桃產業健康發展,推動標準化技術落地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1.2.1 建立母本園 結合邛崍獼猴桃栽培歷史和優質栽培技術,采用全域范圍內征集和調研比較的方式,以邛崍獼猴桃獨特生長環境為依據,選擇長勢強旺、外表健康、果形端正、果實品質優良、高產穩產的壯年樹,確定在距離邛崍市城區40km,南寶山鎮天池村建立邛崍獼猴桃母本園。同時,對篩選出的獼猴桃母樹進行登記,編號并掛牌,緊接著對篩選出的母樹進行隔離保護,防止與其他品種混雜;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保證樹勢健壯,為育種繁殖提供優良且高純度育種材料。
1.2.2 選優提純技術 積極發揮母本園在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和示范引領作用,開展優良單株篩選、品種測試和配套新技術推廣試驗。在全市保護區范圍內開展邛崍獼猴桃選優活動,從果形、單果重、果面光潔度、病蟲斑、一致性、果肉顏色和干物質等7個指標進行評判,按照評分選出10個具有邛崍獼猴桃獨特特色品質的樣品,并按照評分順序對其依次編號。隨后從選定的優質樣品植株上剪取枝條,高位嫁接于母本園內,每個樣品高接10株,并掛牌記錄。待嫁接的植株掛果成熟后,先進行樣品內評判,再做樣品間評判比較。經過反復觀測,共篩選出品種性狀表達優秀且穩定的植株10株,作為生產育苗母樹。剪取優良植株枝條進行生產試驗和嫁接擴繁,使得邛崍獼猴桃在多年種植過程中退化的性狀得到恢復及改善,實現邛崍獼猴桃提純復壯。
獼猴桃對環境要求主要包括氣候、土、水分等[3]。應選擇背風向陽或半陰半陽的區域,海拔高度550~1200m;土壤活土層厚度≥60cm,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地塊;貧瘠地塊應改良土壤,改良后有機質含量≥15g/kg。
以紅陽為主栽品種,以當地野生美味獼猴桃或金魁、海沃德等美味獼猴桃實生苗作砧木。
根據園地規劃面積、地勢和機械化管理的趨勢,合理配置道路、排灌水溝、附屬建筑物等設施,地勢低洼的果園應設置排水溝;若園地面積規劃較大,要求根據地形特點劃分若干作業小區,面積以1~1.5hm2為宜,行向宜選南北向。對于風害頻發區,要求建設防風林或防風設施,并與主風面垂直,防風林所選樹種花期不能與獼猴桃花期相同。
平整地塊并施入腐熟有機肥,根據土壤pH適當配施石膏、硫磺等調節,深翻60~80cm,做到土肥混勻。起壟時,壟廂整成龜背形,壟帶寬50~80cm,高30~50cm,壟距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擴穴改土宜與秋季施基肥同時進行,定植后的第1年在穴外20~30cm處挖平行溝或者環溝,溝寬度30~40cm,深度25~30cm;在第2年沿著第1年的溝邊沿向外開挖,直到完成全園改土;或間隔行深翻,逐年輪換的方式。邛崍獼猴桃種植可通過行間生草來管理土壤,行間多種植紅葉苕子等綠植,生草種植時應給獼猴桃留足保持1.5m以上的緩沖區;或施行樹盤覆蓋,將麥秸、油菜桿或稻草等作物均勻鋪在樹盤下(在距離根頸10cm左右周圍保留真空帶),同時覆蓋少量土壤,在連續覆蓋2~3年后實施淺翻,用以培肥土壤,改良土壤結構。
依據邛崍獼猴桃的生長發育規律和需肥特點,選擇商品有機肥、完全腐熟的農家肥等有機肥為主,科學施用速效肥和礦質肥料。施用量根據邛崍獼猴桃的樹勢、坐果量、土壤肥力等確定,其中有機肥的施用重量按照“斤果斤肥”的原則使用。所施肥料中氮、磷、鉀元素的占比1.0∶0.7~0.8∶1.2~1.5;及時補充邛崍獼猴桃生長所需的鐵、鋅、鈣、鎂、硼等其他中微量元素。
果實采摘結束后及時施入基肥,選擇以有機肥為主,輔以速效肥,依據樹勢、樹齡等合理施加。在萌芽前、開花后、果實快速膨大期等時期應追肥,促進邛崍獼猴桃坐果。施入基肥和追肥后均應根據土壤墑情和天氣情況進行澆水,葉面肥噴施應該避開高溫時期。
邛崍獼猴桃對水分需求十分敏感,土壤的含水量以田間最大含水量的70%~80%為宜,若低于65%,應及時澆水。萌動期、花蕾期、果實膨大期對水分需求大;開花期應控制水分,在果實采摘前15d左右應控制土壤水分含量以提升品質;深秋至入冬前灌水1~2次,以便保墑安全過越冬。容易發生澇害的園地應當挖排水溝,溝深60cm以上,方便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山地果園做好攔山堰。
邛崍獼猴桃在陡坡地建園,沿等高線采用“T”型架;在平地或緩坡地建園時可使用大棚架。采用單主干方式整形時,主干留2~3個飽滿芽進行短截,促進萌發健壯主蔓,選留2個生長健壯的主蔓沿著中心鋼絲向兩端綁縛延伸,在主蔓的兩側培育結果母枝,并與行向保持垂直綁縛在架面上。冬季修剪按照“因樹因枝”的原則修剪,及時剪去病蟲害枝、過密枝、衰老枝和徒長枝等,修剪并調整結果母枝和發育枝的選留比例和芽體數量,保持樹體穩定合理的結構,維持中庸樹勢;夏季可采用抹芽、打頂、扭梢等修剪方式降低樹體養分消耗,促進花芽的形成和發育。
依據邛崍獼猴桃結果枝的長勢強弱,在花蕾萌動分離后選擇性地疏蕾,強壯的長結果枝應保留花蕾5~6個,中庸的結果枝保留花蕾3~4個,短結果枝和弱枝保留花蕾1~2個。采用蜜蜂授粉為主和人工輔助授粉相結合的方式,按照果園面積每667m2配置活躍度高的蜜蜂1箱,每箱中活躍蜜蜂的數量保持在3萬頭以上,在果園內和果園周邊不能種植與邛崍獼猴桃花期相同或相近的植物,避免影響蜜蜂授粉質量。如遇蜂源數量不足,或氣候導致蜜蜂活動力不足時應采取人工輔助授粉,摘取當天早晨剛剛開放的雄花,取出花藥,在25~28℃環境下干燥20~24h,待花藥開裂后即可收集花粉,可立即使用或貯存在低溫干燥處。在實施人工輔助授粉時,可用毛筆、羽毛等蘸取花粉并輕輕彈撒在開放的雌花柱頭上,或與滑石粉、淀粉、松花粉等物質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噴授。宜在上午9時前或下午3時后進行。
邛崍獼猴桃疏果應在授粉完成且生理落果后進行,及時剪除畸形果、小果、病蟲害果、機械損傷果和生長過密果等,選留果柄健壯、坐果著生位置良好的端正果。依據果枝的強弱進行定果,強壯枝條選留4~5個果,中庸枝條選留2~3個果,短結果枝或弱枝選留1個果,此外,調整單株和全園的坐果數量,進入正常生產期的果園平均選留30~50個/m2。在果實正常生長發育30d且疏果結束后,采用獼猴桃專用果袋實施果實套袋,套袋前應全樹均勻噴施1次殺蟲劑和殺菌劑[4],并當天套完;套袋時期應與果實發育情況相適宜,不應過早或過晚。
邛崍獼猴桃常見病害有潰瘍病、根腐病、褐斑病、黑斑病、早期落葉病等,常見蟲害有夜蛾、蚜蟲、葉螨、葉蟬等。應加強病蟲害的監測和預警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防治技術,以農業和物理防治措施為主,結合生物防治措施,正確使用化學防治技術。同時,從外地收購的苗木或者其他的繁育材料應有檢疫合格證明;根據防治對象的生物習性和危害部位,精準施藥。一是盡量使用來源于植物、礦物和微生物的藥劑,降低化學藥劑的用量;二是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且對天敵傷害低的藥劑,保護和利用天敵;三是根據藥劑的不同作用機理,實施交替使用或混合施用,降低病原菌和害蟲產生抗藥性的概率,確保良好的防治效果。
最佳采收時間根據獼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確定,當紅陽獼猴桃可溶性固形物達7%以上即可采收(多為8月下旬至9月下旬),嚴禁早采[5]。采摘前應修剪指甲或戴好防護手套,帶袋采收并輕拿輕放,避免弄傷果面。陰雨、露水未干或濃霧時不應采果;應快裝、快運、快卸,輕裝輕放;采摘的果實按大小分級包裝,及時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