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淑,呂 剛,邊 巴
(那曲市職業技術學校,西藏 那曲 852000)
那曲市位于西藏自治區的北部,平均海拔高度約4500m,那曲市畜牧業養殖有悠久的歷史,畜牧業是全市支柱產業。據調研,89.66%的牧民家庭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畜牧業。2019年底那曲市牛奶產量達7.12萬t,全市畜牧業總產值達17.122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9.608億元,占西藏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14.08%[1]。那曲市畜牧業的發展在近五年里一直在穩步上升,農牧民生活條件也得到逐漸改善。畜牧業的發展與牧區實現鄉村振興息息相關。
那曲市現有公辦職業學校1所——那曲市職業技術學校,有校本部和3個縣級職教中心分教學點(縣職教中心、申扎縣職教中心、尼瑪縣職教中心)。那曲市職業技術學校是省部級示范性中職學校,成立于1997年10月,學校開設有畜牧獸醫(畜禽疾病防疫、畜牧獸醫、動物檢疫、畜牧獸醫“3+2”教育扶貧)、藏醫醫療與藏藥、護理等18個專業(包括3個縣級職教中心分教學點)。學校現有在校生2451人,畜牧獸醫、護理“3+2”職教扶貧專項招生216人。學校教學、實習儀器設備資產總值為593.33萬元,2019年新增教學、實習儀器設備資產值為74.18萬元[2]。那曲市職業教育招生人數逐年擴大,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職業培訓豐富多樣。
一是選派畜牧獸醫專業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到區內外重點農牧高校進行為期1~2年的脫產學習,培養懂技術、會養殖、會看病的教師,組建畜牧獸醫專業疫病防治、健康養殖、檢驗檢疫、飼草種植教師團隊。二是聘請畜牧局(牧發公司)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任教,與學校畜牧獸醫專業教師一起進行教學和科研活動,并把畜牧業生產、科研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進入課堂;邀請民間獸醫“土專家”、畜牧民間手工技藝非遺傳承人,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對教師進行民族畜牧疫病防治方法、民間畜產品加工技藝學習,將民族傳統優秀畜牧生產技術進入學校。三是畜牧獸醫專業教師要加強實訓技能課的開展,既做理論課行家,又做實踐課能手,不斷促進自己專業技能的提升。四是學校與畜牧業企業行業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如成立“娘亞牦牛疫病防治大師工作室”“多瑪綿羊健康養殖工作室”,工作室為畜牧獸醫專業教師提供科研與實踐實訓,借助工作室平臺,提升畜牧獸醫專業教師專業技能。五是嚴格落實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定崗,進行專業實踐。
一是學校加強學生通用技能、專業技能、勞動技能等“一專多能培養”,做到學生就業和升學兼顧。據調研,那曲市畜牧業企業行業技能人才操作不熟練,學校建立與那曲市畜牧業發展和牧區鄉村振興相適應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熟練掌握畜牧獸醫專業技術技能民族本土化人才。二是校企合作,把課堂搬進養殖場、家庭牧場,使學生具備“養、繁、防、銷、管”崗位能力,培養動手操作技能強、會養殖、能看病的人才,讓學生畢業后就近就便、能干會干融入畜牧業產業發展。三是政府相關部門拓寬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面,如果那曲市職業學校畜牧獸醫專業的畢業生有機會成為“牧發公司”“一鄉一社”“一村一合”技術人員、村獸醫、鄉村振興專干,這樣既能實現學生就業,提升家長、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又能解決技能人才不足問題。四是圍繞現代畜牧產業探索舉辦五年一貫制畜牧獸醫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五是加強中高職、本科教育的對接,明確學生中職、高職、本科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讓更多學生升入上級高等院校接受更高層次教育。
加強鄉村畜牧獸醫科技人員培訓,充分利用市職校、縣職教中心,由職業學校畜牧獸醫專業高級職稱教師與那曲市高級職稱的畜牧獸醫技術人員組成專家培訓團隊,對鄉、村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和“牧發公司”“一鄉一社”“一村一合”牧業專業合作社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一是集中授課,每鄉鎮選派2~3名畜牧獸醫技術人員,每村選派1名村獸醫,由專家團隊負責編寫培訓教材、技能手冊,開展疾病防治、健康養殖、良種繁育、飼草種植、畜產品檢驗檢疫、畜產品安全、法律法規方面培訓,培訓地點可設在那曲市職業技術學校或各縣職教中心,由市人社局承辦。二是送“技術”到草場、牛場、羊場,專家團隊成員不定時的到“牧發公司”“一鄉一社”“一村一合”專業合作社進行技術指導,開展技術講座。爭取2~3年時間,實現全市畜牧科技人員輪訓一遍。
建立職業學校與政府、畜牧業企業協同培訓機制,對牧民開展技能培養,提升群眾的綜合素質,教育牧民轉變觀念,拓寬思維,培養現代家庭牧戶。重點培訓牧區牦牛(羊)常規飼養管理、常見疫病防治方法及合作社經營管理知識等實用技術。開展養殖能手、疫病防治能手、飼草種植能手培養,提升畜牧生產經營能力。組織教師與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共同編寫《牧區家畜常見疾病診斷實用技術》藏漢雙語班,提供牧民學習。
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課堂,培養一批民族文化傳承人,通過職業教育開展民族畜牧民間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承活動,培養民族畜牧民間手工技藝人才,幫助牧民脫貧致富,實現牧區鄉村振興。如“拉拉”奶酪的制作技藝,瓊科寺酥油花制作技藝,牲畜治療土辦法,榮布鎮瓦多改傳統牲畜療法,牛毛帳篷編制技藝[3],把民族畜牧業民間手工技藝融入職業教育中。學校探索開設民族畜牧民間手工技藝專業,學校可每2年招生一屆,并限定招生人數。
一是開展送技術、送服務進村入戶,鼓勵畜牧獸醫專業教師發揮自身專業優勢送“技術”到草場、牛場、羊場,深入牧業專業合作社,進行疫病防治、養殖、飼草種植等技術服務。二是利用“1+X”職業技能鑒定點,對鄉、村畜牧獸醫技術人員開展職業資格認定,并對他們進行職業資格考試考前輔導。三是開展畜牧業技術推廣活動,與畜牧業企業共同推廣娘亞牛、多瑪綿羊等優良畜種養殖技術及披堿草、燕麥、青稞草等20多個品種優良牧草種植技術。
構建政府、畜牧業企業行業、學校間互融互通平臺。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實現技能人才與畜牧業產業需求的對接。政府相關部門成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制定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的相關制度,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
一是學校積極聘請畜牧業企業專家參與畜牧獸醫專業培養方案的修改、本地特色教材的開發、實踐教學的指導。二是學生人才培養融合,實行學徒制、訂單班、工學結合、線上線下結合等教學形式,根據牧業合作社發展需要,開展“訂單班”“菜單式”培養,學校培養牧業專業合作社需要人才,實現民族地區人才本土化培養,并簽訂就業合同,學生實現不離家就業。三是畜牧業企業吸收職業學校教師參與項目(課題)研究,同時,學生也參與其中,讓老師帶領學生實施部分課題。學校的科研工作,應該走到企業一線去尋找課題,查清畜牧業企業真正需求,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落地,實現校企互利共贏,產教深度融合。四是學校邀請畜牧業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做實訓指導老師。那曲市牧發公司與職業學校畜牧獸醫專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開展學生實習實訓教學活動。
(1)增強服務那曲市畜牧業經濟發展的能力,服務產業興旺的能力,發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學校加強畜牧獸醫專業建設,加快專業升級,突出辦學特色,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社會的能力。據調研,那曲市畜牧業亟需疫病防治員、人工繁育員、飼草種植員、畜產品檢驗檢疫員、畜產品生產加工員,那曲職校可根據畜牧業人才需求,增加開設畜產品加工專業,學習傳統畜產品加工工藝、現代畜產品加工新技術,特別是畜產品加工的深度開發,提升畜產品附加值。
(2)增進職普融合,開展那曲市中小學學生職業體驗活動。利用職校畜牧獸醫專業模擬教學實訓室,每周二、四下午向全市中、小學生開放獸醫、養殖職業體驗活動,讓中、小學生在數字牛(羊)進行解剖、打針、輸液、飼養、擠奶等職業體驗,從小培養學生的職業感,增強學生服務牧區鄉村振興、建設牧區的意識,實現職業體驗課與中小學勞動實踐綜合課互通。探索職普自由轉學制度,實現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學生互融互通,普高學生可以在職校學習,職校學生可以在普通高中學習。
一是繼續加大建檔立卡戶“兩后生”畜牧獸醫3+2學歷型職教扶貧力度,建檔立卡戶初高中畢業未能升入上一級學校的學生,實施職業教育,將學生教育培養與技能培訓統一起來,做到學生“升學和就業”兩不誤。二是開展農牧民成年貧困勞動力非學歷型職教扶貧,增長勞動技能。利用“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兩委”,摸清牧民貧困勞動力就業職業培訓的需求,組織到市職業學校、縣職教中心或指定培訓機構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保證有就業想法的每戶貧困戶牧民學會1~2項實用技術,據調研,牧民群眾認為培訓時間最好為15~30d,培訓內容為疫病防治技術、養殖技術、飼草種植技術。以鄉鎮或村為單位開展培訓,對牧民貧困戶開展所需要的培訓,培訓后真正能幫助他們增長實際收入。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技能培訓務工補貼,并嚴格落實,調動牧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實現牧民群眾不離家就業。